第709章 川浙兩軍最初的分歧與最終的決定
字數:6492 加入書籤
【在熊廷弼打造的遼東防禦體中,沈陽城作為遼東核心前沿軍事重鎮,是下達了必須要儲備3至6個月的應急糧。】
【因此,此時沈陽城糧倉的儲備應急糧,在20萬石左右,占據了整個遼東地區三成一的儲備應急糧。】
【當初,熊廷弼在臨危受命擔任遼東經略時。】
【熊廷弼便在《敬陳戰守大略疏》中揭露,萬曆四十七年,戶部是按照沈陽滿額八萬兵員撥發的軍餉。】
【然而,真實的實際情況是,領餉的將士僅四萬七千人,並且多數人,也隻能領取到一半的軍餉。】
【這其中消失的三萬七千\"鬼兵\",以及近半數的軍餉,都成為大明貪腐吃空餉的幌子。】
【在熊廷弼,將吃掉三萬七千\"鬼兵\"的空餉清除時,熊廷弼就已經得罪了每年都吃掉三萬七千\"鬼兵\"的空餉腐敗體係。】
【袁應泰在接任後,繼承是熊廷弼在遼東地區,好不容易打造成來的成果。】
【所以在袁應泰剛接任時,大明的腐敗體係,才開始在遼東地區,重新滋生起來。】
【這也才有了,袁應泰在提出“恢複撫順,清河”的主動進攻的計劃時,便在奏疏中誇口言出沈陽城的儲備糧食,可是提供足額兵員十二萬大軍三月的糧餉。】
【當沈陽城被努爾哈赤僅花了一天的時間攻破後,沈陽城中的儲備應急糧,也盡歸努爾哈赤繳獲。】
......
【袁應泰原本想在發動自己對後金政權與努爾哈赤,率先發起軍事行動的軍事主張之前。】
【將奉集堡打造成收複撫順的前沿調度糧倉,最少也要囤積在戰時,可供大軍三個月的糧草儲備。】
【這也是皇太極得知情報後,會在追擊明軍敗軍時,會調頭奔襲奉集堡的原因。】
【而此時的已經囤積了“米豆三萬餘石,幹草五十餘堆。”這一數量,雖然還沒有達到“可支供三個月”的糧草數量,但也是一筆不可小覷的糧草了。】
【因為,後續的遼陽城被努爾哈赤與後金軍快速攻陷,也是與糧草不及,以及大明官場上的腐敗有關。】
......
【在《滿文老檔》中,記載三月十二日申時下午15點),皇太極部抵達奉集堡東門外的糧倉所在地。】
【皇太極下令讓後金士兵,換上繳獲的明軍衣甲,打著李秉誠部的旗號,謊稱“奉總兵令,押運糧草至沈陽”,騙開糧倉外圍的木柵門,後金騎兵趁勢攻入。】
【在進入糧倉後,後金騎兵立即拿出隨身攜帶的火折子,點燃堆積的米豆,火勢迅速蔓延,明軍守軍雖拚死抵抗,但寡不敵眾,被斬殺百餘?,其餘潰散。】
【皇太極見火勢無法控製,下令不再追擊,立即率部沿原路返回白塔鋪,進行布防,以防李秉誠與朱萬良,收攏殘軍後,再次救援沈陽。】
【因此,此時沈陽方向已傳來“城破”的消息,皇太極需回師參與後續作戰,以及穩定,戰果與局勢。】
【待李秉誠殘部趕回奉集堡時,糧倉已燒成一片焦土,明軍因缺乏糧草,徹底失去了再援沈陽的能力與動力。】
【李秉誠在與朱萬良,商議後認為此時沈陽已破,已無求之可能,應保存兵力,以堅守遼陽為首任為由,選擇了退兵。】
【於是,李秉誠在與朱萬良合兵一處後,退守虎皮驛,便將戰事通報,匯報給袁應泰。】
......
【渾河橫穿遼陽與沈陽之間,也由於渾河並非天險大河,亦非洶湧湍急,難以橫渡的凶河。】
【其水位,流水,還有河寬,皆受季節變化,而變化。】
【每年的3至5月,是渾河因為天氣寒冷的原因,是處於枯水期內的時間段。】
【其部分河段,因水流緩慢,會出現淺灘,沙洲,以及結冰的情況下,步兵與騎兵,均可以涉水渡河。】
【三月十二日,沈陽城被攻陷之後,但沈陽城中的混亂,並沒有完全平息,城中依然有明軍殘兵,以及在明漢民,在頑強抵抗著。】
【因為,努爾哈赤在攻破洛陽城後,便下令,讓後金軍隊所到之處,可行燒殺搶掠之事。】
【並且有從多大明反抗的百姓,因守護自身財產,遭到屠殺與縱火。】
【因此,在《明季北略》中記載道:“沈陽城破後遭屠城,7萬軍民殉國。”】
【以及,“沈陽既陷,大清以此城為王都號曰沈京,遍城火起,哭聲震地。”】
【書中附記遼東生員楊某回憶道:“初遼東之破也,恐民貧思亂,先拘貧民殺盡,又二年恐民富聚眾致亂,複盡殺之。惟四等人不殺。惟欲殺秀士。”】
......
【當川兵與浙兵的救援部隊,到達渾河南岸時,雖是夜裏,但哨軍探馬,依然能看到沈陽中城的火光與滾滾濃煙。】
【沈陽城已破~!】
【由於,此時沈陽與遼陽之間的情報驛店,在這一日裏,遭到後金騎兵的遊擊破壞與燒毀。】
【因此,在西路線上的一萬多的川浙兩軍,並不知道,東路線上的李秉誠與朱萬良,已經被皇太極擊敗,退守虎皮驛。】
【加上,大明王朝長期以來,都一直存在南兵與北軍之間的矛盾。】
【身為北軍的李秉誠與朱萬良,在情報驛店被後金騎兵的破壞與燒之後,也沒有強烈的想法與意願,去告知西路的川浙南兵,他們北軍已被皇太極擊退的丟臉情報。】
【因此,此時擔任川浙兩軍總兵官,已經上七旬老將的陳策,與副總兵童仲揆,以及川軍副總兵秦邦屏,浙軍副將戚金等人,在渾河南岸處,召開了緊急的臨時會議。】
【會議的核心內容為,隻有兩項:是按照原計劃,繼續渡過渾河救援洛陽,還是原路返回,退守遼陽。】
【由於,此時的川浙兩軍,都沒有收到遼東經略袁應泰的命令,以及東路北軍的情報,無法對此時的戰場情況,做出最為準確的判斷,便產生了分歧。】
【因為沈陽城是大城,川浙兩軍的將領,此時都無法得知沈陽城是如何被後金攻破的。】
【也更不知道,沈陽城是在蒙古人的臨陣叛變之下,才讓後金軍輕易破城的。】
【在沒有考慮到沈陽城,是因為蒙古人的臨陣叛變,裏應外合破城的情況下。】
【川浙兩軍的將領都認為,後金軍強攻破城,那麽其兵力的損失是少不了的,加再上,此時沈陽城中燃起的火光,以及濃煙的情況下。】
【川浙兩軍大多數將領認為,此時沈陽城中,必然在展開激烈的港戰。】
【畢竟,像沈陽城這樣的大城,以及軍事重鎮,都是有外城與內城的。】
【即便是沈陽的外城被攻破了,那些有了防備之後的內城,隻要大明軍民,進行拚死堅守,也依舊能堅守很長的一段時間。】
......
【最終,在完全沒有戰場上準備的情報的情況之下,以川軍副總兵秦邦屏,川軍遊擊周敦吉為代表的將領,力主主動出擊,繼續執行救援沈陽城任務與命令。】
【其中軍遊擊周敦吉,更是出言道:“我輩不能救沈,在此三年何為”的豪氣。】
【原本,川浙兩軍的老將陳策與副總兵童仲揆,是不同意繼續執行原計劃的,並且兩人一開始都是傾向於撤退的。】
【在《明熹宗實錄》記載的中,副總兵童仲揆在經過一番沉思考量之後認為,沈陽城這樣的大城與軍事重鎮,若是輕易的就丟失了。】
【那麽,大明朝廷中的文官大員們,一但追究起軍事責任時,必定會將主要失利的軍事責任推卸到他們救援不利與畏敵不救的身上。】
【於是,副總兵童仲揆在會議中表示:\"戰亦死,退亦死,等死耳!與其退而受戮,不如戰而報國。\"】
【最終,在副總兵童仲揆態度的轉變下,以及秦邦屏與周敦吉的豪言下,川浙兩軍總兵官老將陳策,也同意了繼續執行救援的計劃。】
【因為老將陳策與童仲揆都認為,此時沈陽城中的混亂,極大可能時,內城尚未攻破所至。】
【他們繼續執行原本的救援計劃,或許還能有一線生機與立功的可能存在。】
【然而,老將陳策與童仲揆等人,並不知道,他們此時所看到沈陽城中的情況,不過是努爾哈赤,在執行燒殺搶掠,以及在屠殺城中貧民所造成的混亂情況。】
諸天萬界大明時代。
民間
有人喃道:“所以,這川浙兩軍,他們這是在去送死?”
有人回道:“天道不是盤點了,以後世大明腐儒掌權,以及他們的腐敗程度來推測,那副總兵童仲揆的推測,還真是很有可能出現的。”
“畢竟在天道曆史進程中,後世大明文官集團,他們是從不擔罪責的,就算有罪責落在他們的頭上,他們也會想盡一切辦法給推卸掉的。”
有人認同道:“確實如老兄所說的一樣,經過這一次的天道盤點之後,我等也算是對後世大明王朝的腐敗,有了更為直觀的了解了。”
“大明戶部,給遼東撥發的軍餉是八萬人的名額,貪汙了一半不說,雖然還有三萬七千的\"鬼兵\"存在,真是太可惡了。”
“怪不得,在遼東局勢穩定之後,後世的那些大明腐敗官員,會想盡一切辦法把熊廷弼給弄走了。”
“熊廷弼一日不走,遼東這塊肥肉,又怎麽可能會落到他們的嘴裏?”
也有人冷笑道:“那袁應泰可能在天道曆史進程中,可能有些處理政務方麵的才能。”
“但他好像除了軍事才能不行之外,好像他也阻止不了大明貪官對遼東地區的腐敗啊。”
“否則,天道就不會盤點出說,後續的遼陽城的失陷,也會與大明官員的腐敗與糧食有關了吧?”
有人也發表自己的看法,說道:“沈陽城失陷與蒙古人叛變有最直接的關係,而遼陽城中也有蒙古人。”
“但天道指出的遼陽城失陷的,最主要原因是因為腐敗與糧食,而蒙古人,卻沒有成為最決定的因素。”
“從這裏就可以看出,沒有了熊廷弼遼東,真是一點希望都沒有。”
有人憤怒的說道:“該,活該,天道曆史中的大明王朝有此下場,也是大明皇帝給自己埋下的禍根。”
“但看到,川浙兩軍馬上就要為天道中的大明王朝,戰死殉國,就覺得很不值。”
“由於是浙兵中的‘戚家軍’他們可以抗擊櫻花倭寇的英雄之軍啊~!”
“就這樣埋身在遼東的戰場上,就覺得非常的可惜與痛惜啊~!”
......
【在天道曆史進程中,四川的“白杆兵”在秦良玉的帶領下,幾乎戰無不勝。】
【同樣,“戚家軍”在戚繼光的帶領下,也幾乎是從無敗績。】
【這兩支在天道曆史進程中,都擁有無比輝煌戰績的特殊軍隊,在渾河西段,即將爆發的戰鬥中。】
【“白杆兵”與“戚家軍”,雖然沒能挽回戰役的敗局,但也沒有辱沒了他們的威名。】
【更是讓努爾哈赤與後金八旗兵,遭受到了自薩爾滸之戰以來,並被載入雙方戰鬥史冊記載中,最大人員損失的一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