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3章 明熹宗朱由校,重用魏忠賢之前的轉變
字數:4581 加入書籤
【沈陽,遼陽失陷後,袁應泰成為遼東戰敗失利的主要被追責之人。】
【因此,大明文官集團與東林黨,將其定性為“戰略冒進”“用人失察”之罪。】
【並通過剝奪“忠節”諡號,並削奪世襲官職等處罰,將不利於他們的輿論壓,轉移出去。】
【但是,此時的袁應泰已經自殺殉國,並且許多相關的文件,就已丟失,或在遼陽城中被燒毀,無法追查。】
【因此,大明文官集團與東林黨,為了能將輿論壓力與戰敗失利之罪,摘得更加的幹淨,便將矛頭轉移至熊廷弼的身上。】
【他們將熊廷弼之前提出的防禦策略,進行重新的解讀,並從中找到,能利用於“誤國”根源的內容,稱:“廷弼前以守禦為名,實坐耗錢糧,致敵長驅而入。”】
【並彈劾熊廷弼在任時,盡撤遼陽,沈陽精銳,以老弱充數,致袁應泰接任時,已無可用之兵。】
【彈劾熊廷弼:“棄守寬奠,靉陽等要害,將兵力集中於遼陽,使沈陽孤立無援,仍是沈陽與遼陽戰事失陷的首罪。”】
【禦史張修德在奏疏中稱熊廷弼所行之事,乃“破壞遼陽,罪不容誅”,並指出熊廷弼,有焚毀軍器、馬匹,使袁應泰接手時‘器械盡毀,士卒無甲’之罪。】
【他們將熊廷弼,裁撤與懲治的遼東本土腐敗將門之事,稱其為“裁撤遼東本地兵丁,導致‘遼人離心,精銳盡失’”】
【其中禦史馮三元,更是進一步強調與彈劾熊廷弼:“廷弼在任,盡撤沈陽,遼陽精銳,徙屯廣寧,致二城空虛,賊得長驅而入,當為首罪。】
【禦史魏應嘉彈劾熊廷弼:在其被擺官離開遼陽之前,因心生怨懟,才有了,“廷弼去時,盡焚軍器、馬匹,僅留疲卒數千,袁應泰雖欲守,不可得也”。】
【大明文官集團與東林黨的目的,很簡單,就是為了掩蓋自身失誤而進行的責任轉嫁到他們的身上。】
【因此,他們便選擇先下手為強。】
【然而,他們在彈劾熊廷弼時,卻隻字不提,熊廷弼在離任遼東經略前,所有反駁東林黨“速勝論”的秦疏內容。】
【也不提,熊廷弼在離開遼東前留下“蒙古人不可輕言”的諫言。】
【即便是有人提了,熊廷弼留下的諫言,但也是指責熊廷弼的不作為,氣量狹小,才導致沈陽城與遼陽城的失陷,這是熊廷弼犯下的不作為之罪。】
......
【當熊廷弼在家中得知,沈陽城與遼陽城,僅僅在自己被擺官的幾個月後就丟失時,並且丟失的過程與情況,幾乎與自己判斷的相差無幾後。】
【熊廷弼既是震驚的,又是氣憤的。】
【然而,還沒有等熊廷弼抒發心中之情時,朝廷文官對自己的彈劾與追責之言語,就已經充滿了整個大明朝廷。】
【這讓熊廷弼更加的震驚,古人雲,知錯能改善莫大焉。】
【然而,沈陽城與遼陽城的失敗,就已經證明了東林黨人的錯誤主張,但是,東林黨信念不承認,這讓熊廷弼氣得暴跳如雷。】
【更讓熊廷弼氣憤的,他們居然還把罪責,推到自己的頭上。】
【於是,熊廷弼連忙起筆上《再疏自明》奏,並一一反駁了大明文官集團對自己的所有指揮。】
【並稱:“臣在任時,遼陽、沈陽駐軍共八萬,其中精銳三萬分布要害。”】
【“袁應泰接任後,盡遣遼兵駐守無用之地,導致防務空虛。若謂臣撤兵,何不以遼東兵冊為證?】
【並時袁應泰指出,自己在離開遼東之前,就已勸誡過袁應泰“蒙古人反複無常,不可信”的諫言。】
......
【熊廷弼的上的《再疏自明》奏中,要查兵冊,這不得把許多人的天都給捅破了?】
【然而,大明文官集團的高明與狡猾之處,就是在等著熊廷弼的上疏。】
【當熊廷弼為自己的自明的奏疏,出現在大明朝黨時,並且又指出自己勸誡過袁應泰“蒙古人反複無常,不可信”後。】
【大明文官集團,也順勢而為,將沈陽與遼陽失陷的大罪,自然全都指向了袁應泰。】
【同時,內閣次輔劉一燝等東林黨人,也在恰好的時機下站出來,為熊廷弼發言,並稱:“熊廷弼此前守遼未失一城。”】
【東林六君子之首的楊漣,更稱“廷弼守遼二年,雖未複寸土,然保障危疆,乃是功不可沒。”】
【楊漣更是率先站出來,批評同為東林黨人的兵部尚書張鶴鳴,稱其對熊廷弼的壓製,強調“熊廷弼之守禦策略,實乃遼東唯一可行之策。”】
【同樣是東林六君子之一的魏大中,也上奏指出,馮三元、魏應嘉等人,對熊廷弼的彈劾多為不實之詞,並求朝廷“停止對熊廷弼的汙名化攻擊”】
【內閣大學士之一的韓爌,也上奏《請起用熊廷弼疏》中稱“遼事敗壞至此,非熊廷弼不能收拾”】
......
【此時的年少的大明天啟帝明熹宗朱由校,看著大明朝廷上文官,對遼東失利之罪的各種爭論,以及反複的推諉與指責的行為時。】
【可能在這個時候,因沈陽城與遼陽城的失陷,讓明熹宗朱由校看清楚了什麽,與意識到了什麽。】
【在沈陽城與遼陽城沒有失陷之前,這些輔佐於他,並經通達移宮案”,助他登基為帝,自己並且深信他們,會幫助自己成就一番帝業的滿腹經綸的大臣。】
【在真正遇到大事之時,沒有一人敢勇於擔任戰事失利之罪的。】
【當初,明熹宗朱由校也是力挺東林黨的“速勝論”。】
【因為年少登基為大明天子皇帝的他,也有著一個建立功績之心,若是能在登基不久,就能即擁有一番功績,那是最好不過的。】
【結果東林黨的“速勝論”,不僅成為了一個笑話,更是讓眼前這一群滿腹經綸,以道德示人的大臣,隻字不敢再提的“速勝論”三字。】
【此時的明熹宗朱由校,雖是年少,但不是傻,也不蠢。】
【由其朝中的這些文官集團的爭鬥,以及爭論,每一段內容聽見上去,似乎是句句都離不開他這個大明天子帝皇,句句都像是要等自己下旨裁奪的事件。】
【看上去,自己像是擁有無上皇權,然而事實並非如此。】
【在登基即位不久之後,明熹宗朱由校就已經隱隱發覺。】
【許多由頒布與下達旨意,其實都是由朝廷中的文官集團經過爭鬥與商議之下,再呈給明熹宗朱由校,蓋印後在下達的。】
【雖說這一種再正常不過流程,但讓此時才十七歲的明熹宗朱由校,總是覺得自己一種無形的力量所束縛。】
【因為在這個年紀裏,對於這種無形力量的束縛,是最為敏感的,同時也是最想擺脫的,更何況自己還是大明王朝的天子皇帝。】
【直至,遼東戰事的失利,沈陽城與遼陽城丟失,之前那些高談“速勝論”的人員,此時卻在推卸責任,沒有負起他們應有的擔當時。】
【年少的明熹宗朱由校,似乎想明白了一東西,又意識到了些什麽。】
【在這大明朝廷之中,他明熹宗朱由校雖是大明王朝的天子帝皇,但手上,並沒有實權。】
【自己所行之事,幾乎都要事事征得大臣們的同意之後,才能行之。】
【就連遼東戰敗,治所遼陽丟失的大事,朝廷中的大臣,第一時間,想的卻不是如何挽回危局,而是想著,怎麽把屬於自己的責任,給摘除掉。】
【若是這種情況,再長期以往下去的話,那麽他明熹宗朱由校是大明的天子帝皇,還是一個大明的傀儡皇帝?】
【如何與朝廷的這群大臣抗衡,並行使自己天子皇帝的權力?】
【當此時在年僅十七歲的明熹宗朱由校,在思考到這個問題時,腦子裏麵,很快就出現了一些身影。】
【而這些身影,便是在“移宮案”中,敢將朝廷文官大臣阻擋在乾清宮外的一群太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