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 皇太極稱帝

字數:5936   加入書籤

A+A-


    盛京的清晨,薄霧籠罩著這座正在崛起的都城。皇宮內,侍女們捧著金盆玉盞穿梭於廊柱之間,侍衛們身著嶄新的鎧甲肅立兩旁。今日,是皇太極登基稱帝的大日子。
    範文程站在大殿外,看著工匠們最後調整著殿前的九龍丹陛。這位漢人謀士年近五旬,鬢角已見斑白,卻仍精神矍鑠。他伸手撫平官服上並不存在的褶皺,心中感慨萬千。
    "範先生,大汗召見。"
    聽到侍衛的傳喚,範文程整了整衣冠,邁步走向崇政殿。殿內,皇太極正背對著大門,凝視著牆上懸掛的《坤輿萬國全圖》。他身材魁梧,身著繡金龍的朝服,腦後垂著精心編結的辮子,整個人散發著不怒自威的氣勢。
    "臣範文程,叩見大汗。"範文程恭敬地行禮。
    皇太極轉過身來,方正的臉上帶著罕見的笑意:"範愛卿免禮。今日之後,便該改口稱"皇上"了。"
    範文程直起身子,注意到皇太極眼下淡淡的青黑,顯然昨夜未得安眠。"皇上夙興夜寐,為國操勞,還望保重龍體。"
    皇太極走到案前,手指輕敲著那份剛剛擬好的即位詔書:"朕思慮再三,改國號為"清",年號"崇德",範愛卿以為如何?"
    "清者,水德也。水能克火,正應明朝"火德"。皇上聖明。"範文程頓了頓,"隻是,臣擔心諸貝勒中或有異議..."
    "代善他們?"皇太極冷笑一聲,"自父汗駕崩以來,他們何時真正服過朕?不過是礙於朕的軍功和權謀,不得不低頭罷了。"
    殿外傳來腳步聲,多爾袞大步走入,單膝跪地:"稟大汗,登基大典已準備就緒,請大汗移駕。"
    皇太極的目光在多爾袞年輕俊朗的臉上停留片刻。這個同父異母的弟弟,曾經是他最大的政敵,如今卻成了最得力的助手。"起來吧。十四弟,今日之後,我大金...不,我大清將翻開新的一頁。"
    多爾袞起身,眼中閃爍著野心的光芒:"大汗...不,皇上雄才大略,必能帶領我族問鼎中原。"
    皇太極大笑,拍了拍多爾袞的肩膀:"好!有十四弟相助,何愁大業不成?走,隨朕去接受萬民朝拜!"
    盛京皇宮正門大開,旌旗獵獵。八旗將士分列兩側,盔明甲亮。皇太極登上高高的祭壇,身後跟著代善、多爾袞、豪格等宗室重臣。壇下,文武百官、蒙古各部使者、朝鮮使節等黑壓壓跪了一片。
    禮官高聲宣讀即位詔書:"...今改國號為大清,改元崇德,順應天命,統禦萬邦..."
    跪在前排的代善低著頭,眉頭緊鎖。這位年長的貝勒始終認為保留"大金"國號更能凝聚女真各部。他微微側頭,瞥見身旁的多爾袞一臉狂熱,心中不由冷笑:年輕人,隻知道追隨權勢,卻忘了根本。
    詔書宣讀完畢,皇太極接過侍從奉上的玉璽,高舉過頭。陽光下,玉璽上的"大清皇帝之寶"六個篆字熠熠生輝。
    "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山呼海嘯般的朝拜聲中,皇太極的目光越過人群,望向南方。那裏,有他夢寐以求的中原沃土,有他日思夜想的紫禁城。
    與此同時,千裏之外的北京城,乾清宮內。
    崇禎皇帝朱由檢正在批閱奏章。這位二十出頭的年輕皇帝麵容清瘦,眼下帶著疲憊的陰影。登基九年來,內憂外患從未間斷,讓這位勵精圖治的君主過早地顯出了老態。
    "陛下,兵部急報。"太監王承恩輕手輕腳地走進來,呈上一份加急文書。
    崇禎展開一看,臉色驟變:"東虜酋首皇太極僭號稱帝,改國號為清?"
    王承恩低著頭:"據遼東巡撫方一藻奏報,偽清已改元"崇德",並遣使赴蒙古各部及朝鮮宣諭。"
    崇禎猛地拍案而起,案上的茶盞被震得叮當作響:"狂妄!蠻夷小醜,安敢如此!"他急促地在殿內踱步,"傳旨,命兵部即刻議處,加強山海關防務!"
    "老奴這就去傳旨。"王承恩正要退出,又被崇禎叫住。
    "且慢...陝西流寇近日如何?"
    王承恩麵露難色:"回陛下,闖賊李自成近日連破宜川、延長等縣,勢如破竹..."
    崇禎長歎一聲,頹然坐回龍椅。他望著案頭堆積如山的奏章,西北旱災、東南水患、朝廷黨爭...每一件都亟待解決。現在,北方又添新患。
    "傳朕口諭,明日早朝,群臣集議東虜之事。"
    當夜,盛京皇宮內燈火通明。皇太極設宴款待群臣,席間觥籌交錯,歌舞升平。
    多爾袞舉杯上前:"臣弟敬皇上,願我大清國運昌隆,早日一統天下!"
    皇太極飲盡杯中酒,笑道:"十四弟豪氣幹雲!不過..."他環視四周,壓低聲音,"欲取天下,當步步為營。明朝雖內憂外患,但百足之蟲死而不僵。"
    多爾袞眼中精光一閃:"皇上深謀遠慮。臣弟願為先鋒,直搗黃龍!"
    "不急。"皇太極搖頭,"先穩固遼東,收服蒙古,再圖南下。範愛卿,你以為如何?"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一旁的範文程拱手道:"皇上聖明。以臣之見,可先遣小股兵馬入關襲擾,疲明軍之力,待其內亂加劇,再大舉南下。"
    皇太極滿意地點頭:"正合朕意。來,眾卿共飲此杯!"
    宴席散去後,皇太極獨自站在宮牆上,望著南方的夜空。星光下,他的眼神深邃而堅定。
    "朱由檢..."他輕聲念著崇禎皇帝的名字,"這天下,終究要易主了。"
    紫禁城內,崇禎同樣夜不能寐。他站在乾清宮外的漢白玉欄杆前,望著北鬥七星。夜風拂過他的龍袍,帶來一絲涼意。
    "陛下,夜深露重,請保重龍體。"周皇後輕柔的聲音從身後傳來。
    崇禎沒有回頭:"皇後,你說朕是不是個無能的皇帝?登基九年,內不能安民,外不能禦侮..."
    周皇後走到他身旁:"陛下勵精圖治,宵衣旰食,天下人有目共睹。隻是積弊太深,非一日可改。"
    崇禎苦笑:"勵精圖治...可西北餓殍遍野,東南稅賦沉重,朝中黨爭不斷,李長風擁兵自重,如今東虜又...朕這個皇帝,當得真是窩囊。"
    周皇後輕握丈夫的手:"陛下切勿自責。隻要上下一心,定能渡過難關。"
    崇禎望著妻子憔悴的麵容,心中一痛。大婚時的周皇後明豔照人,如今不過二十出頭,眼角已有了細紋。他輕歎一聲:"回去吧,明日還有早朝。"
    次日清晨,北京紫禁城太和殿前,文武百官肅立。當崇禎皇帝登上寶座時,眾臣跪拜行禮。
    "眾卿平身。"崇禎的聲音有些沙啞,"昨日遼東急報,東虜酋首皇太極僭號稱帝,改國號為清。諸位愛卿有何良策?"
    兵部尚書楊嗣昌出列奏道:"陛下,臣以為當務之急是加強山海關防務,防止虜騎南下。同時可遣使聯絡蒙古林丹汗殘部,東西夾擊..."
    "楊尚書此言差矣!"溫體仁冷笑道,"林丹汗早已敗亡,其子額哲投降東虜,何來殘部可聯?當務之急是整頓京營,以防不測。"
    朝堂上頓時爭論不休。崇禎看著下麵爭吵的大臣,額頭青筋隱現。這些飽讀詩書的朝臣,平日裏滿口仁義道德,一到關鍵時刻就各執己見,互相攻訐。
    "夠了!"崇禎拍案而起,"虜酋稱帝,爾等不思退敵之策,反而在此爭吵!楊嗣昌,朕命你即刻前往山海關,督師禦虜!"
    楊嗣昌跪地領旨。崇禎又看向戶部尚書:"陝西賑災糧餉籌措如何?"
    戶部尚書麵露難色:"回陛下,國庫空虛,加派已至極限..."
    崇禎閉上眼睛,強壓怒火:"退朝!"
    當北京朝堂亂作一團時,盛京的皇太極正在新建的清寧宮接見蒙古各部使者。這些草原貴族紛紛獻上駿馬、貂皮等貢品,表示臣服。
    皇太極高坐龍椅,麵帶微笑:"諸位遠道而來,朕心甚慰。自今日起,大清與蒙古各部永結盟好,共圖大業!"
    科爾沁部的使者高聲說道:"大清皇帝威震四方,我等願效犬馬之勞!"
    皇太極滿意地點頭,目光掃過眾人:"朕欲仿明製設立六部,整頓軍政。範愛卿,此事交由你全權負責。"
    範文程出列領旨:"臣必竭盡全力。"
    當晚,皇太極在清寧宮設宴款待蒙古使者。席間,多爾袞借酒勁說道:"皇上,臣弟請命率軍南下,給明朝一個下馬威!"
    皇太極沉吟片刻:"也好。不過記住,以襲擾為主,不必戀戰。要讓明軍疲於奔命,卻摸不清我軍虛實。"
    多爾袞大喜:"臣弟領旨!必不負皇上所托!"
    宴席散後,皇太極獨自來到書房。牆上掛著的地圖上,明朝的疆域被朱筆勾勒出來。他伸手撫過北京的位置,眼中閃爍著野心的火焰。
    "崇禎...我們的較量,才剛剛開始。"
    崇禎九年四月,海南瓊州府。
    椰風蕉雨裏,李長風赤足站在礁石上,手中捏著剛送到的密報——“東虜偽帝皇太極,於沈陽僭號‘大清’,改元崇德。”
    浪濤拍岸,濺濕了紙上的墨跡,將“崇德”二字暈染成一片猙獰的汙痕。
    “嗬……”李長風忽然笑了一聲,指尖一鬆,密報被海風卷走,飄向翻滾的浪沫。
    “侯爺?”副將陳武小心翼翼道,“是否傳令各港備戰?”
    李長風眯眼望向北方,海天交界處烏雲翻湧,似有風暴將至。
    “備什麽戰?”他嗤笑,“崇禎還在忙著給洪承疇寫‘忠勤懋著’的匾額,建奴倒先稱帝了。”
    他轉身走向岸邊戰船,蟒袍衣角掃過沙灘上散落的珊瑚碎——那猩紅的碎塊,像極了紫禁城丹墀下的血漬。
    “傳令濟州島。”李長風踏上甲板,聲音混在海風裏,冷得刺骨。
    “讓多爾博知道他親爹幹了什麽好事。”
    當夜,瓊州軍港燈火通明。
    李長風獨自站在海圖前,手指從沈陽劃到北京,又重重點在旅順口上。
    窗外驚雷炸響,照亮他嘴角一抹譏誚——
    這天下,早該換個活法了。
    喜歡明風再起請大家收藏:()明風再起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