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字數:3536   加入書籤

A+A-


    “王文樂出生於洪武三十二年(建文元年,1399年),父親王福田秀才,母親王氏,皆山東承宣布政使司萊州府即墨縣王家村人,自幼受父親啟蒙,永樂二年(1404年)張三豐真人親至,收王文樂為侍童,出世於嶗山全真教,真人曾言,此子非常人,上一世乃是皇子,因代父受過而早夭,然今世年幼之時仍有天劫恐不久於世,令其在此出世修行九年化解劫煞,他日必澤福萬民,修成則令其下山去南京入世,真人離去後其一直在廚房做夥頭,平時打坐修煉不出深山一步。永樂八年(1410年)受登州府瘟疫波及,王家村無一幸免全村染病亡,其父母親族皆在其中。永樂十一年(1413年)離開嶗山後祭拜了父母親人之後至南京,恰逢欽差總兵官太監鄭和即將第四次出使南洋諸國招募人手,遂應征做了隨船夥頭兵直至現在。此人寡言少語,不苟言笑,但廚藝了得,入口皆讚其美味,督廚隨調其至寶船聽用。”
    看完這份密報,朱棣笑著說道:“沒想到此子果然福緣深厚,竟然與張仙師有緣,因此而逢凶化吉、遇難成祥。”
    手裏拿著這份密報朱棣陷入沉思:“朕的第四子高爔早夭,少師姚廣孝曾勸朕節哀,稱此乃天道;大兄皇太子朱標亡,父皇封朱允炆為皇太孫,少師說此亦是天道;朱允炆開始削藩弑叔,少師仍然說此乃天道;當時朕的五個親兄弟已被我那個純孝的大侄子(朱允炆)給搞的坐牢得坐牢、流放得流放、自盡得自盡,家破人亡不留活路,少師亦稱天道如此;然後第六個便輪到朕了,朕被逼的無路可走,為了死中求活發動了“奉天靖難”,少師亦稱天道如此;靖難之役期間無論如何艱險少師每次都堅定不移的告訴朕堅持住此乃天道,直至朕登基做了皇帝少師隻領了個虛銜便在慶壽寺繼續修行,因為助朕登上皇位有違正統之說屬於謀逆篡位,導致親人不得相見,朕也因這謀逆篡位之說一直耿耿於懷,總是妄圖堵住這天下悠悠之口,實是自欺欺人,大謬誤也。今日朕才醒悟,若沒有這些種種前因,哪有朕之今日,少師堅信這是天道不可違,跟朕出生入死的那幫好兄弟又何嚐不是這麽想,他們若不是相信朕有朝一日能登基稱帝怎麽可能將身家性命與朕綁在一起,是朕太在乎這正統之說了。天不為人之惡寒而輟冬,地不為人之惡遼遠而輟廣,君子不為小人匈匈而輟行。朕今日猶如醍醐灌頂,茅塞頓開,這天道在朕,何懼之有!”
    想到這朱棣感到從未有過的舒暢,朱棣愉悅得說道:“賽哈智,精選聰明能幹的人手,在不打草驚蛇的前提下,加強對交趾承宣布政使司和鬆門衛的情報搜集,若事成朕不吝賞賜,若事不成朕不怪罪,若壞朕大事自裁謝罪吧,凡有此二地的消息優先呈報,不可拖延。另外,海外的消息也是如此,直至將王文樂護送回京,事關王文樂的一切事情嚴格保密,將其檔案資料交由王忠替朕保管,錦衣衛不留檔、不存底。朕無事了,你退下吧。”
    賽哈智行禮說道:“微臣謹遵聖諭,定不負聖望,微臣告退。”
    朱棣低下頭重新看著這份密奏:“朕屢次三番尋找張仙人,卻也隻得到了一封書信,而高爔轉世之後卻得到了一場造化。高爔是代朕受過而離世,朱允炆弑叔之舉令高爔轉世,此乃天道,少師誠不欺我也,然少師即將離朕而去不遠矣,朕實是心亂如麻、痛徹心扉。”想到這些朱棣的眼睛開始濕潤起來……
    朱棣平靜下來之後對王忠說道:“宣夏元吉覲見,再派人去太醫院問詢少師姚廣孝康泰否。”
    然後朱棣喝了口茶繼續看著這份密奏:“高爔回京之後朕如何安置他呢?此事太過匪夷所思因此必須保密,目前知曉此事的也隻有少師、鄭和與王忠三人,朕倒是不擔心泄密,隻是要給他找個好去處又不引起注意倒也要費一番心思……”
    這時夏元吉到了,行過君臣之禮之後,朱棣說道:“夏元吉,年關在即,戶部要提前預存大約十萬人多半年的餉銀和糧草,以應付來年的突發之事,朕可是心疼你,不想到時你措手不及,著急上火,為國事操勞而病,提前給你打個招呼。”
    “臣,謝皇上關愛,皇上雄才大略,文治武功,自登基以來開永樂盛世至今已有十三年,我大明國富民強,四方賓服,幅隕之廣依老臣看來已遠邁漢唐。皇上該與民休息了,戶部進的銀子多但花的也多,老臣每日都為了銀子發愁,戶部從來沒有寬裕過,皇上若體恤老臣,這次鄭和回來就停罷航海吧。”夏元吉說完起身行禮。
    朱棣沉吟了一會兒對王忠說道:“你在這裏奉茶,其他人都退下吧。”
    待王忠安排妥當朱棣說道“夏元吉,朕今日就和你說幾句心裏話。朕知你的難處,但這航海不能停,這銀子還得花,開永樂盛世你夏元吉居功至偉,沒有銀子朕拿什麽去做這些大事。與民生息是對的,但自從鄭和出海之後每次回來給朕看新的海圖,朕心中就越是不安。這天下到底有多大?在海的那邊有沒有如大明一樣強盛的國家和船隊。如果大明沒有水師,萬一他們就像鄭和率領船隊從海上過來如之奈何?所以等鄭和走到天邊,讓朕知曉了這天下大勢,若我大明再無對手,朕就如你所願與民休息,若反之你還得繼續給朕找銀子,朕要在有生之年讓鄭和代朕能走多遠就走多遠。朕是馬上皇帝,論讀書朕無法與群臣相比,從聖賢書中可以獲得前人的經驗和智慧,但鄭和所做的恰恰是聖賢書裏沒有的。這未知的海洋,博覽群書也無法給我們一個準確的說法,這就需要我們去探索和發現。朕辛苦一些、多做一些,是想給子孫多留一點安逸。所以群臣跟著朕也是辛苦,朕心中明白這永樂朝的官不好當啊!”
    朱棣喝了一口茶,示意夏元吉也喝茶,然後繼續說道:“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大明的漠北和海洋恰恰就是朕的心病,除了已知的漠北朕就是想知道這海上除了有倭寇的騷擾,還有沒有未知的危險來自於未知的地方,若有,朕也能知己知彼早做防範,朕能做到的就不想留給子孫們去做。這漠北就是大明的心腹大患,朕若不能掃除之,朕之後誰可以?朕知道你們心中的皇帝是什麽樣子,朱允炆、高熾和瞻基就是你們滿意的守成之君,他們能行嗎?所以朕一邊北征一邊修長城,將來北虜卷土重來,即使子孫無能也可倚長城之堅固守衛我大明北疆。這銀子能省嗎?再看我大明的海上,倭寇、海盜多則千人,少則百人襲擾我沿海一帶已有幾十年,僅守衛這沿海一線我大明就布置了幾十萬兵馬,可笑的是襲擾依然不絕,百人以上就敢搶你百戶所轄之地,千人以上就敢攻你的千戶所轄之地。自鄭和出使東洋斬獲二十餘倭寇魁首和出使南洋生擒活捉大海盜頭子陳祖義之後,這勢大的倭寇和海盜已經消失了。但我大明沿海的子民依然受這勢小的倭寇、海盜的襲擾無法安居樂業,因此朕還要平倭寇和海盜,待四海清平沿海即可裁撤衛所過半數之多。夏元吉,花的這銀子不隻是為了開現在的太平盛世,這還將惠及子孫萬代啊!”
    然後朱棣又喝了一口茶繼續說道:“可笑的是居然有人說朕派鄭和出海乃是為了尋找朱允炆。朕當年起兵靖難隻有八百家將和五萬將士,若不是天道在朕,這無異於以卵擊石。那時尚且不懼,更何況今時今日。朕要的是消弭我大明的所有外患,自從丘福兵敗後這北征朕便再也不假手於他人,漠北不平,北疆難安,這是我大明的心腹之患;這海上有鄭和在,倭寇、海盜絕無法成勢,所以目前還隻是我大明的疥癬之疾,但是如果停罷航海,如少師姚廣孝所言,有朝一日倭寇、海盜勢成數萬人,而我大明卻在沿海地區被動防禦,屆時增兵百萬仍不知足,僅這糧餉一項便拖垮我大明,所害尤甚於漠北,更何況也許還有那未知的危險來自於未知的海上。所以,唯有平漠北和海上才能開萬世之太平,讓我大明的百姓永享太平盛世,隻有這樣我大明才能天祚永存。夏元吉,朕體恤你,但朕不但無法罷停航海還要繼續親征漠北。唐太宗有言,以古為鑒,可知興替。曆朝曆代之所以亡國的哪個不是內憂外患,所不同唯時間長短而已。遼強時金弱,遼視金為疥癬之疾,然遼終為金所滅。待金強時蒙古弱,金又犯了與遼相同的錯誤,於是金又為蒙古所滅。而北宋聯金滅遼,而後為金所滅。而南宋聯蒙滅金,而後為蒙所滅。金人不讀史,難道宋人也不讀史?現在朝中諸臣對漠北的看法也是疥癬之疾,夏元吉你怎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