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字數:3697 加入書籤
朱棣接著問道:“朕想知道那個炮船叫什麽名字,再就是這個流民收容所建在什麽地方,為什麽要建在那裏?”
王文樂告訴朱棣太祖他老人家說那個船後世稱作蓋倫船,但太祖認為這蓋倫船與我大明的福船各有其優點,因此以一百年後的蓋倫船為參照,結合我大明現有的福船、廣船和鳥船研製我大明的三種新式小型雙層甲板船隻,炮船二十四門火炮,快船十六門火炮,商船十二門火炮,以此為原型再發展中型和大型船。至於船的新名字就由朱棣你來定吧。將軍事基地建在交趾順化府化州沱囊的理由是因為那裏是良港,可停泊大型船隻,而且盛產的鐵犁木是造船的最佳木材,並且那裏是魚米之鄉。
朱棣吩咐王忠去取交趾的地圖來,王文樂在地圖上找到沱囊告訴朱棣太祖他老人家說此地港闊水深,東北部有半島與陸地相連形成天然防浪屏障,因此任憑港外驚濤駭浪,港內卻波瀾不驚為天然的良港。再往南六十裏便是會安,此地為貿易港口已有幾百年的曆史,因此沱囊為軍港,會安為貿易港,再考慮此地其它的優勢便為太祖首選之地。
朱棣乃是戰略大家,當然明白太祖之用意所在,當下點頭應允道:“若如此朕便將這交趾一分為二,北部仍為交趾承宣布政使司,然後朕將義安、演州、新平、順化、升華五府為直隸承天府,由朕直接管轄,會安在升州,朕將升州再向北擴至沱囊,將升州改為直隸州,直接由經略司來接管,名義就以安置我大明的流民和難民把經略司的牌子掛起來實行軍管,待把升州經略好朕便將升州以南的華州、思州和升州依次向南逐步交給經略司接管,升州與占城接壤,經略司接管升州之後,防禦占城的衛所朕便全部調往北部的演州和義州,今後與占城接壤的南部邊境線便由經略司來負責防禦,朕來負責防禦承天府的北部,這樣朕不需要再給北部增派額外的一兵一卒,隻要你經略司動作夠快,朕便有可用之兵,不需增加我大明的任何負擔。
當然如果交趾平叛順利,北部自然也就沒有危險了,因此不管交趾戰事如何,經略司隻需安心發展生產和軍事,直至將整個直隸承天府接管。若此時交趾戰事仍不能平息,便由經略司出兵北上南北夾擊平息戰亂之後朕將撤回交趾所有的官員和軍士,將交趾承宣布政使司與直隸承天府合並後改為交趾宣慰司,勘界後交由經略司直屬管轄。放棄交趾之後,朕想知道朕如果這麽做大臣們會不會歡欣雀躍地高呼朕為聖君。
今後凡屬南海諸國之貿易、外交、軍事等諸事,經略司有權自行決斷,朕相信太祖比朕做的好。還是那句話,朕不管隻問。王忠,打開鄭和出海繪製的外國諸番圖。”
王忠趕緊拉開牆上的帷幕,一副巨大的地圖展現在他們眼前。
朱棣抬著頭慢慢走向地圖,王文樂緊隨其後,朱棣一邊看著地圖一邊說道:“這天下如此之大,不可想象,若不是鄭和出海與朕繪製這海圖,朕永不遠不可能知道我大明之外尚有如此多的國家和廣袤之地。太祖雖已告知朕在遙遠的西方有泰西諸國,並在幾百年後強大超越我華夏文化,但朕和太祖皆知若要我大明國運長久,長盛不衰依靠的不是武力,而是治國之道,我華夏治國在漢武帝之後已是獨尊儒術,厲經了數朝之後已有一千五百餘年,事實證明用儒術治國並不可以統治萬年,所以朕也不相信我大明可以例外,朕也不可能活萬歲,也不能逃脫死亡……嗯……太祖有沒有說若沒有太祖的長壽之法朕還能夠活幾年?”
“太祖他老人家說是永樂二十二年。”王文樂鄭重其事地回道。
朱棣點點頭道:“今年是永樂十六年至永樂二十二年隻有六年,這六年能幹什麽?朕最多能征三次漠北,讓鄭和再出海二次,通過太祖現在一些做法完全是繞開朝堂上的大臣們在偷偷摸摸地進行,這說明什麽?R學思想已經在阻礙新生事物的發展和前進,而且還是連皇帝也無能為力,不得不與之妥協,至少在治國之道上,朕認為它已經落後於當前這個時代。
朕思之甚久如今已經想通了,這大明是老朱家的,也是臣子的,更是這天下百姓的。這治國之道,必先富民,若要富民則必須要士農工商軍皆重,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時代已經終結,但朕沒有那麽多時間去改變了,朕修永樂大典其實就是想將諸子百家之書匯總出來留給子孫後代從中找到新的治國之道,朕已經盡力了,這上千年的思想又怎能靠朕一人之力得以扭轉,朕為什麽不喜歡高熾,雖然他已經把R家經典熟讀了個遍,可這又有什麽用,還不是一個守成之君,就如前宋一般,代代傳,代代守,最終還是丟了江山,這早丟和晚丟不就是五十步笑百步,不丟才是真正的治國之道。
所以對這忠君愛國朕也有了新的認識,之前朕認為君高於國,君亡則國滅;但現在朕卻認為愛國高於忠君,朕的臣民可以不忠於朕,但是不可以不忠於國,現在我大明即是國家,隻要忠於大明,即是忠臣良民,君亡則國存。事實上不忠於朕的臣民多如牛毛,朕之前恨不得誅盡殺絕方解心頭之恨,但現在朕聽到此事卻心如止水,波瀾不驚,隻要他們的所作所為於國於民有利即使對朕不利卻仍是我大明的忠臣。所以這R學是一部忠君之學,它不是一部愛國之學,因此才有R學永存而國之不存。
朕也是從你轉達太祖之言中悟出了這個道理,朝聞道夕死可矣,朕有太祖的長壽之法,又聽從太祖所囑,安心靜養之後感覺身體大大好於之前。朕現在能做的就是竭盡所能助太祖為我大明消除海上隱患,而朕與少師則盡己所能消除漠北之患,至於這朝堂之上就讓大臣們和太子去操心吧,朕把大明希望寄托在瞻基身上,若是朕能活著看到瞻基如何治國該有多好啊!”
“太祖他老人家說天命不可違,若有一天皇上想通了,將自己置於這一切之上,靜觀這之後所發生的一切,猶如當初皇上靖難之時身在其中雖不知結局如何卻最終如皇上所願,順應天命則可逆天改命,此天道也,現在太祖所為皆是如此,隻是此時是皇上看,太祖做。”王文樂小心謹慎地答道。
“好,說得好,與其六年後身死,朕倒不如做一個看客,讓朕也知道了這身後事是否有趣。你之前所提的那些事朕準了,至於朕的心有多大……”朱棣說到這裏用手遙指在地圖上畫了一個圈子接著霸氣地說道:“就這麽大!”
“太祖他老人家早就說了,老四最像他,不會錯的,果然被太祖說中了。”王文樂笑著說道。
聽到王文樂如此一說朱棣開懷大笑起來。
於是朱棣走到書案後,大筆一揮開始寫第一道聖旨,成立了經略司,專司海外諸國與大明的外交、軍事和貿易往來;專司宣慰司、宣撫司的治政、治軍和管轄,該司之上由皇上直接管轄,級別為正二品,任命王文樂為經略正使。
第二道聖旨,將稽查經略司改為稽查司,專司稽查海上走私販私,歸經略司管轄,級別為從四品。稽查司所有相關人員任命由經略正使負責選拔任用。
第三道聖旨,為解決我大明的流民生計問題,減少我大明用於賑災等的巨額財政支出負擔,現將交趾承宣布政使司一分為二,將清化府以南的五個府改為直隸承天府,將化州士榮縣並入升州改為直隸升州,以工代賑於沱囊附近尋找土地肥沃的無人之地興建流民收容所,並在沱囊修建大型船塢和港口,費用全部由稽查經略司支出,無需戶部供給。修建港口便於從海上進出運輸船隻,並可對受損船隻進行維修和保養,此港建成後,鄭和船隊今後維修保養也在此,一切開支費用皆有當地支出供給,無需再由戶部支付。以上著由戶部、工部負責拿出具體實施方案。
第四道聖旨,著兵部在山東流民中征招五千人的編製,以募兵代賑,用於輸送流民、維護治安、打擊賊寇等工作,待流民安置妥當之後根據需要逐步解散並就地安置,凡是所募之兵其舉家必須皆遷至直隸升州,凡不遷者不予招募,募兵安家費和口糧由各募兵州府縣一次性支出,之後一切費用由稽查經略司支出。
第五道聖旨,著刑部與兵部清查軍戶逃戶凡已被捕獲入刑者或仍在逃者願攜帶家小至直隸升州的一律免罪;著兵部今後凡是有軍戶願攜帶家小至直隸升州的可報有司審批,並報兵部核消其軍戶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