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1章 芯片進展3
字數:4278 加入書籤
“第一,納米片晶體管(GAAFET) 的刻蝕控製。
我們對納米片疊層的精度、柵極環繞的控製,極其不穩定,這是良率波動的主要來源之一。”
“第二,高介電常數金屬柵極(HKMG) 的堆疊精度和均勻性。
新材料的熱預算和界麵態極其敏感,均勻性偏差導致閾值電壓(Vt)漂移嚴重。”
“第三,也是最致命的,”他的語氣幾乎帶著一絲絕望。
“極紫外(EUV)光刻技術的應用調試。
EUV光源的功率、穩定性,以及配套的光刻膠、掩膜版技術,全部受到最嚴格的限製,獲取極其困難,調試進度幾乎停滯。
沒有穩定可靠的EUV光刻,很多關鍵的精細結構無法實現,良率和性能都無從談起。”
他指著圖表上那個刺眼的數字:
“目前MPW試產的綜合良率......仍然在25%30% 的區間劇烈波動,最低甚至探至18%。
而且,波動沒有收斂的趨勢。
姚總,這個良率,對於單顆成本就高達數十美元的高端旗艦芯片來說,是商業上無法接受的。”
會議室的溫度仿佛瞬間降到了冰點。
25%30%且不穩定的良率,意味著超過三分之二的芯片是廢品,這不僅是成本的災難,更是量產交付的噩夢。
孟良凡的麵色也無比凝重。
他雙手交叉支在桌上,身體前傾,沉聲道:
“N+1的困境,是基礎物理學、材料科學和精密工程極限的綜合體現。
這堵牆,靠工藝團隊硬撞,代價太大,進度也無法保證。”
他再次將目光投向陳默,這次帶著更深的期待和懇求。
“陳總,我們懇請開辟第二戰場。
設計端和工具鏈必須承擔更多責任。
現有的EDA工具,在應對N+1這樣逼近物理極限的工藝時,已經顯得力不從心,更別說再往後的N+2工藝了。
我們迫切需要工具鏈的再次革命。”
他語速加快,列舉出痛點:
“我們需要能進行原子級器件建模的工具,能精確模擬摻雜原子分布對性能的影響;
我們需要多物理場仿真平台,能耦合計算熱、電、應力之間的相互效應;
我們需要更強大的計算光刻(OPC) 軟件,以補償EUV光刻帶來的複雜光學鄰近效應;
我們還需要基於大數據的良率預測與優化係統,能在設計階段就預測出芯片的薄弱環節。
否則,我們設計出來的東西,就像是建立在流沙上的城堡,根本沒法在現實的、不完美的工藝裏被可靠地製造出來!”
這番尖銳而專業的需求,將所有壓力和責任清晰地傳遞到了陳默和他的EDA團隊身上。
麵對孟良凡幾乎一波又一波的挑戰和全場聚焦的壓力,陳默沒有表現出絲毫的慌亂或防禦姿態。
他緩緩坐直身體,目光平靜地迎向孟良凡,然後掃過全場,最後落在自己麵前的電腦上。
“孟教授提出的問題,正是我們EDA產品線過去一年,投入超過70%研發資源全力攻堅的方向。
也是我們理解的,打破僵局的關鍵。”
陳默的聲音沉穩有力,顯得很自信。
“工具鏈的升級,對我們而言,不是錦上添花,而是從‘輔助’走向‘驅動’和‘賦能’的戰略轉變。
下麵,我向各位詳細同步一下我們的進展。”
他熟練地操控會議室的投影,瞬間切換到了EDA產品線的詳細技術架構界麵。
複雜的軟件模塊圖、算法邏輯圖、性能對比柱狀圖層層展開,如同展開一幅精密的作戰地圖。
“首先,在數字設計與實現方麵,”陳默放大了一個標注著“AIDriven DeSign”的區域。
“由鍾耀祖負責的‘伏羲’AI驅動設計係統已迭代至3.0版本。
其核心采用了深度強化學習算法,在布局布線(PlaCe & ROUte)階段,能夠實現功耗性能麵積(PPA)的多目標自動聯合優化。”
他調出一份詳細的內部測試報告投影:
“根據在海思‘獵人’芯片和另一款網絡處理器芯片上的全流程試點對比數據,在達成相同時序和功能目標的前提下,‘伏羲’係統可以將芯片麵積額外優化58%,動態功耗降低1015%,同時時鍾樹功耗優化達20%。”
他特意看向姚塵風:
“姚總,這意味著在N+1高昂的成本下,我們可以用更小的芯片麵積實現同等功能,直接對衝良率造成的成本劣勢;
或者用同樣的麵積集成更多晶體管來提升性能;
更直接的是,功耗的降低直接轉化為手機的續航提升。
這是最直接的商業價值。”
姚塵風身體前傾,仔細審視著投影上的對比數據,眼神越來越亮:
“實測數據?完全替換了傳統工具流?
‘獵人’芯片能提前達標,有這個因素的貢獻?”
“是的,姚總。”陳默肯定地回答,並切換幻燈片,展示了更詳細的試點項目總結:
“這是兩份獨立的驗證報告。
‘伏羲’係統在海思團隊的支持下,已經具備了替代傳統主流工具完成全流程設計的能力。
‘獵人’芯片的某些模塊能提前達到性能目標,‘伏羲’的優化算法功不可沒。
我們已經準備好了全套的部署手冊和技術支持團隊。”
“好!非常好!”姚塵風忍不住拍手,臉上露出了今天會議以來最振奮的表情。
“麵積就是金錢,功耗就是用戶體驗!
這個東西必須立刻、全麵用起來!
馮總,你們海思這邊有沒有問題?”
馮庭波眼中也閃過光彩,立即回應:“當然沒有問題。我們會立即組織最強設計團隊,全力配合EDA團隊完成工具切換和流程適配,孟總,您看......”
孟良凡立刻接過話頭,語氣中帶著技術專家見到新武器般的興奮:
“這是自然。
另外,陳總,我建議這個聯合工作組,就由我團隊的工藝建模專家、海思負責‘獵人’和下一代高端芯片的首席設計師,以及你們EDA的核心架構師共同組成。
我們需要最直接的碰撞,最快的反饋循環。
我提議,工作組的目標是在四周內,完成海思主流高端設計流程向新工具鏈的全麵切換,並基於N+1的初步PDK,啟動第一個測試芯片(TeSt Chip)的設計。”
“四周?時間非常緊張。”海思的設計負責人微微皺眉,但眼神中更多的是挑戰的欲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