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火珠獻瑞
字數:3362 加入書籤
“火珠一顆映天樞,萬裏邦交入畫圖。共話文商融四海,唐竺情誼勝明珠。”初夏的洛陽紫微城,牡丹雖謝,榴花正豔,朱紅的宮牆下,一隊身著異域服飾的使者正捧著錦盒,在鴻臚寺官員的引導下緩步前行。為首者是天竺國王那陵提婆的親弟鳩摩羅,手中那隻嵌著寶石的錦盒,沉甸甸似盛著日月之光——裏麵便是令西域諸國豔羨的“火珠”。
太極殿內,李承乾端坐龍椅,目光落在階下的使者身上。自戒日王病逝後,其子那陵提婆繼位,雖年輕卻深諳邦交之道,登基未滿一年便遣使入唐,這份誠意讓李承乾心中了然天竺對大唐的歸附之心,已如這殿外的榴花般熾熱。
“外臣鳩摩羅,奉我王那陵提婆之命,恭賀大唐陛下聖體安康,國泰民安!”鳩摩羅行過天竺禮,又學著唐人拱手,動作雖生澀卻顯恭敬,“我王聽聞大唐盛世,百姓安樂,特將國寶‘火珠’獻上,願此珠如日月,照我兩國情誼萬年長。”
內侍接過錦盒,呈至禦前。李承乾打開盒蓋的瞬間,殿內仿佛驟亮三分——那火珠通體赤紅,狀如鴿卵,在日光折射下流轉著熔岩般的光澤,細看竟似有星火在其中跳躍。“此珠采自天竺火山深處,傳說能避水火,鎮災厄。”鳩摩羅解釋道,“當年戒日王曾言,唯有天下共主,方配擁有此珠。”
李承乾指尖輕觸珠麵,溫涼如玉,卻似能感受到一股蓬勃的生機。他抬頭笑道“那陵提婆王有心了。大唐與天竺,本就如這火珠與日光,相映成輝方顯璀璨。”他示意內侍將火珠收好,又道,“朕亦有回禮——一箱《唐竺合璧佛經》,是我朝高僧與天竺論師共譯,每卷皆有漢梵雙文;另有百匹雲錦,織著恒河與黃河交匯的紋樣,願兩國如江河匯海,永不相離。”
鳩摩羅聞言,眼中閃過驚喜,深深一揖“陛下厚贈,外臣代我王謝過!我王常說,大唐如昆侖天柱,天竺願為柱下磐石,共撐天下太平。”
朝會畢,李承乾令太子李象在東宮顯德殿設宴,與鳩摩羅細論交流事宜,郭正一、王玄策及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尚書皆列席作陪。殿內案上,胡餅與唐點並陳,葡萄釀與鬆醪酒同列,鳩摩羅望著盤中那道“胡麻餅”,笑道“此餅在天竺也有,隻是我們撒的是胡椒,大唐卻加了芝麻,更顯香醇。”
李象舉杯回敬“飲食尚需交融,何況邦交?今日請貴使來,便是要細商文化、藝術、商業三事,讓唐竺往來如這餅中芝麻,粒粒相粘,密不可分。”
禮部尚書率先開口“貴使此次帶來的天竺樂師,可否暫留長安?我朝樂府正欲編《唐梵合樂》,需借天竺的七弦琴與‘般遮調’。此外,明年佛誕節,我朝擬在洛陽龍門石窟開窟造像,想請天竺畫師共繪壁畫,將‘舍身飼虎’的故事用唐梵雙語刻於壁上。”
鳩摩羅撫掌道“此事易耳!我王已選十名最擅壁畫的畫師,正欲送入大唐學習。若能參與龍門造像,他們必能將大唐的線條與天竺的色彩融於一體,留作千古佳話。”
戶部尚書接著道“去年開通的‘唐竺商道’已見成效,大唐的絲綢在天竺售價翻番,而天竺的胡椒、寶石也讓長安商客獲利頗豐。隻是商路過長,關稅不一,臣提議在蔥嶺設立‘互市監’,由唐竺官員共同管理,統一稅率,再設‘商棧’供商人暫存貨物,如此往來可省三成成本。”
“尚書大人所言極是!”鳩摩羅從袖中取出一份賬冊,“我王亦有此意,還請大唐允許天竺商人在長安、洛陽設‘梵行’,兼營商鋪與客棧,方便兩地客商落腳。”李象點頭“可。但需依大唐律例納稅,若有糾紛,由唐竺官員共審,以示公允。”
工部尚書這時遞上圖紙“貴國的‘水轉大紡車’與‘象耕’之法,我朝已在江南推廣,收效顯著。我朝也願將‘曲轅犁’與‘筒車’的圖樣贈予貴國,另派三名農匠入天竺,指導百姓開墾梯田——聽聞恒河流域多沼澤,我朝的‘圩田’之術或能派上用場。”
鳩摩羅看著圖紙上的農具,眼睛發亮“若能讓天竺稻米增產,我王定要為大唐農匠立碑!實不相瞞,天竺貴族皆愛大唐的瓷器,尤其是邢窯的白瓷與越窯的青瓷,隻是路途遙遠,多有破損,不知工部能否派工匠去天竺,指導當地燒製?”
“此事可行。”工部尚書笑道,“但需貴國高嶺土樣本,我朝工匠需先試煉方能定奪。”
席間,話題從藝術談到技藝,從貿易說到民生,連刑部尚書都插上一句“可在互市之地設‘唐竺學堂’,教授兩國律法,讓商人知法守法,也讓百姓明白‘兩國雖異,法理相通’。”
李象靜靜聽著,不時補充一二。當談及文化交流時,他取出一卷《唐梵字典》“這是我朝學士編著的工具書,收詞萬餘,注解詳盡,願贈予貴國學府。我朝也盼著天竺能送一批梵文經典來,充實國子監的藏書。”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麵更精彩!
鳩摩羅接過字典,指尖劃過書頁上的對照文字,感慨道“太子殿下年紀輕輕,卻有如此遠見,難怪大唐能四海歸心。我王常說,若天竺孩童能如大唐學子般,既讀佛經,也習算學,何愁國不強盛?”
宴至黃昏,夕陽透過窗欞,將眾人的身影拉得很長。李象命人取來李敬玄新作的《萬國來朝圖》,圖中,長安的朱雀大街上,天竺使者與波斯商人並肩而行,吐蕃貴族與新羅學子共賞牡丹,而最顯眼處,正是那陵提婆王與李承乾攜手立於城樓,腳下的絲綢之路如彩帶,串聯起萬裏江山。
“貴使請看,”李象指著圖中的火珠,“此珠已被畫入其中,與大唐的傳國玉璽並列。”鳩摩羅望著畫卷,忽然起身,對著李象深施一禮“外臣有一不情之請——我王願將天竺的佛教聖地菩提伽耶,設為‘唐竺共護道場’,由兩國共同出資修繕,每年各派高僧主持法會。”
李象與郭正一對視一眼,皆從對方眼中看到讚許。“此事重大,需奏請父皇定奪,”李象沉吟道,“但以我之見,父皇定會應允。佛法無邊,本就不該為國界所限。”
臨別時,鳩摩羅握著李象的手“太子殿下,外臣回去後,定將今日所談一一稟明我王。相信用不了多久,恒河岸邊會響起大唐的《霓裳羽衣曲》,長安的寺院裏會傳出天竺的梵唄聲。”
李象望著使者遠去的背影,轉身對郭正一道“火珠雖貴,卻不及這份同心同德的心意。”郭正一捋須笑道“正是。當年陛下西行,種下的是種子,如今已長成大樹,這火珠,便是樹上結出的第一顆碩果啊。”
太極殿的燈火漸次亮起,李承乾聽著李象的匯報,手中摩挲著那枚火珠。窗外,洛陽城的夜市已開,梵音閣的琵琶與胡姬酒肆的歌聲交織,恍惚間,竟似聽到了恒河岸邊傳來的象鈴聲。他忽然明白,真正的邦交,從不是一兩次遣使,一兩件貢品,而是讓兩種文明在交流中彼此成就——大唐因吸納天竺的智慧而更顯博大,天竺因沐浴大唐的風華而愈發興盛,就像這火珠與日光,唯有相映,方能照亮更遠的未來。
喜歡大唐儲君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大唐儲君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