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冊封定邦
字數:3460 加入書籤
“金冊頒來萬國朝,恒河渭水共迢迢。曲女城上唐旗展,從此天樞接碧霄。”初夏的曲女城,恒河兩岸的菩提樹葉被熱風拂得沙沙作響,仿佛在低語著一場即將改寫曆史的盛典。李承乾派遣的冊封使團隨鳩摩羅率領的天竺使團,踏著晨露抵達這座千年古城時,城外的道路早已被百姓擠得水泄不通——他們中既有身披袈裟的僧侶,也有頭戴花環的貴族,更多的是捧著香料與鮮花的平民,每個人眼中都閃爍著期待與敬畏的光芒。
冊封使團為首者是禮部尚書魏徵與鴻臚寺卿王玄策,前者手持鎏金銅冊,後者捧著鑲嵌美玉的印匣,身後跟著兩百名身著明光鎧的唐兵,甲胄在陽光下反射出威嚴的金光。那陵提婆王早已率文武百官等候在城外的“迎恩門”,他今日身著特意趕製的唐式紫袍,腰間束著玉帶,見使團漸近,竟快步上前,以唐人之禮拱手“小王那陵提婆,恭迎大唐天使。”
魏徵目光掃過這位年輕的天竺國王,見他雖麵帶稚氣,舉止卻透著誠懇,微微頷首“國王陛下不必多禮,我等奉大唐皇帝陛下旨意,前來冊封,還請引我等至受冊之地。”
受冊儀式設在曲女城中心的“梵天廣場”,廣場中央早已搭起高台,台後立著兩杆旗杆,一杆空著,另一杆懸掛著繪有蓮花寶相的天竺王旗。當魏徵與王玄策登上高台時,廣場上瞬間安靜下來,數萬百姓屏息凝視,連恒河的濤聲都仿佛輕了幾分。
“天竺國王那陵提婆接旨!”魏徵展開鎏金銅冊,蒼老卻洪亮的聲音透過廣場四周的號角手傳遍全城,“大唐皇帝詔曰天竺自古為佛國聖地,與我大唐聲教相通,情誼深厚。今國王那陵提婆上表稱臣,願歸大唐版圖,朕心甚慰。特冊封天竺為大唐‘天竺羈縻州’,以曲女城為治所;封那陵提婆為天竺州都督,食邑三千戶,賜金印紫綬,儀仗如親王例。自今往後,天竺州需奉大唐正朔,行大唐法度,歲歲朝貢,永為藩屏。欽此!”
那陵提婆王聞言,率文武百官匍匐於地,聲音因激動而微微顫抖“臣那陵提婆,謝大唐皇帝陛下隆恩!願以畢生之力,守護天竺州,永為大唐臣子!”話音落時,廣場上爆發出山呼海嘯般的歡呼,百姓們揮舞著手中的鮮花,將香料撒向空中,香氣與恒河的水汽交織,彌漫在曲女城的上空。
王玄策上前一步,將印匣捧至那陵提婆王麵前。印匣打開的瞬間,一枚三寸見方的金印映入眼簾,印紐為蹲龍造型,印麵刻著“天竺州都督印”六個篆字,邊角還飾有唐式纏枝紋。那陵提婆王雙手接過金印,指尖觸到冰涼的金屬,卻似有一股暖流從掌心湧向心底——這枚印璽,不僅是權力的象征,更是天竺與大唐血脈相連的見證。
“請都督大人升大唐旗幟!”王玄策高聲道。兩名唐兵手捧一麵鮮紅的旗幟走上高台,旗麵中央是金色的龍紋,四周綴著十二道流蘇。當那陵提婆王親手將唐旗升起,與天竺王旗在恒河畔並肩飄揚時,廣場上的僧侶們齊聲念起祈福的梵文,樂師奏響了融合唐樂與梵音的《共榮曲》,連天空中都掠過一群白鷺,繞著雙旗盤旋三圈,仿佛在見證這曆史性的一刻。
冊封儀式結束後,那陵提婆王在新落成的州衙設宴款待使團。這座州衙完全仿照長安的縣衙規製建造,門前立著唐式的石獅,院內植著從大唐移栽的槐樹,正堂的匾額上書“勤政愛民”四個漢字,是那陵提婆王親筆所書,雖筆力尚淺,卻透著認真。
“天使請看,”那陵提婆王指著堂內懸掛的《天竺州輿圖》,圖上用紅筆標出了與吐蕃、波斯接壤的邊界,“小王已按大唐製度,將天竺分為十二縣,每縣設縣令一人,縣丞一人,皆是從通曉漢學的天竺貴族中選拔。隻是戶籍與賦稅製度尚未完善,還請天使指點。”
魏徵取出隨身攜帶的《大唐戶籍法》與《租庸調法》抄本,遞給他“都督可依此修訂。戶籍需注明百姓的姓名、年齡、田產,賦稅可按‘每丁每年納粟二石,絹二丈’的標準,再結合天竺的物產稍作調整,比如可用胡椒、寶石折算部分絹帛。”
王玄策補充道“陛下特意囑咐,天竺州可保留佛教寺院的免稅特權,但寺院需登記僧眾人數與土地數量,不得隱瞞。此外,可效仿大唐設立‘州學’,教授漢文與唐律,待學子學成,可送往長安參加科舉。”
那陵提婆王聽得連連點頭,命人取來筆墨,將要點一一記下,忽然想起一事“小王欲請大唐派遣法官前來,指導天竺州製定《唐梵合律》,既保留天竺的佛教戒律,又融入大唐的刑法,不知可否?”
“此事易耳,”魏徵笑道,“陛下早已考慮到這點,待我等回長安後,便選派三名精通律法的官員前來,與都督共同編訂法典。”
席間,那陵提婆王還展示了按唐製打造的儀仗——包括金瓜、鉞斧、朝天鐙等十二件器物,連侍從的服飾都換成了唐式的圓領袍。他舉杯向使團敬酒,眼中滿是憧憬“小王此生最大的願望,便是能親赴長安,朝拜大唐皇帝陛下,親眼看看朱雀大街的繁華,大慈恩寺的佛塔。”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麵更精彩!
“都督若有此意,可在明年朝貢時一同前往,”魏徵舉杯回敬,“陛下定會欣然應允。長安的百姓,也定會像今日曲女城的百姓一般,歡迎都督的到來。”
宴至深夜,恒河的濤聲從窗隙滲入,與堂內的歡聲笑語交織。那陵提婆王忽然屏退左右,對魏徵與王玄策深施一禮“小王有一不情之請——天竺州的曆法仍用舊製,與大唐相差三日,懇請天使賜大唐曆法,從今往後,天竺州的節慶、農耕,皆依唐曆而行。”
王玄策取出一本《大衍曆》遞給他“此乃陛下命僧一行大師新編的曆法,精準推算二十四節氣,都督可即刻推行。至於佛教節日,如佛誕節、臘八節,可仍按天竺舊曆,以示對信仰的尊重。”
那陵提婆王雙手接過曆法,如獲至寶,鄭重地放在懷中“小王明白了。從今往後,天竺州‘奉唐曆以敬天,守佛理以安民’,定不負陛下的信任。”
次日,使團在那陵提婆王的陪同下參觀曲女城。他們看到,街頭的店鋪已開始用漢字標注招牌,“唐梵酒肆”“漢式布莊”的幌子隨風搖曳;工匠們正在打造唐式的曲轅犁,準備推廣至各縣;連孩童們都在吟誦剛學會的《三字經》,稚嫩的聲音裏混著梵語的尾音,卻別有一番韻味。
“再過數年,這裏定會如長安一般繁華。”王玄策望著眼前的景象,感慨道。魏徵點頭“陛下常說,‘王者無外,天下一家’。今日見此情景,方知此言不虛。”
當冊封使團啟程返回長安時,那陵提婆王率全城百姓送至恒河畔。他捧著一封寫給李承乾的親筆信,信中寫道“臣那陵提婆願以恒河為誓,天竺州永為大唐之土,臣子孫後代,必效忠於大唐,若有二心,天誅地滅。”
船行漸遠,曲女城的輪廓漸漸模糊,但那麵在恒河畔飄揚的唐旗,卻始終清晰可見。魏徵站在船頭,望著那抹鮮紅,忽然明白,李承乾當年力主以文明融合而非武力征服天竺,是何等遠見——當一麵旗幟能讓異域百姓發自內心地敬仰,當一種製度能讓遠邦自願效仿,這才是真正的“定邦”之道。而曲女城的歸唐,不僅是版圖的擴張,更是文明的勝利,如恒河與渭水,終將在曆史的長河中,匯作一脈奔流不息的洪流。
喜歡大唐儲君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大唐儲君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