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章 奉天靖難
字數:4382 加入書籤
【在裝瘋賣傻的同時,朱棣秘密進行了精心準備。
一邊統籌資金和軍械,一邊秘密聯絡軍中舊部。
最終於公元1399年從北平起兵,以清君側之名發動奉天靖難。
此時距離朱允炆登基才隻過去了一年。
朱棣最初起兵時僅有區區八百名親衛。
但是多年在北方的對外戰事中,讓他在軍中親信遍布,威望極高,許多邊軍將領和士兵都是跟隨他一起上陣殺敵縱馬疆場的舊部。
起兵後,通州衛指揮房勝、密雲衛指揮郭亨等迅速率軍歸附,僅十幾天,朱棣掌握的兵力就已達到數萬人。
不過雖然兵力擴充到了數萬人,但要想與朱允炆執掌的數十萬大軍較量,僅有這些人明顯還不夠。
於是朱棣將目光放到了手握重兵的十七弟寧王身上。
當時的寧王因為坐鎮大寧,直麵著北元殘餘勢力的直接威脅,所以手中掌握的精銳冠絕諸王。
朱棣找到弟弟寧王後,一邊大用感情訴苦自己的不得已而為之,一邊又許諾弟弟奪得天下後會與他共享天下。
但清君側說穿了就是造反,寧王自然顧慮頗多,已經回不了頭的朱棣於是一不做二不休,挾持了弟弟寧王。
奪取了他麾下的八萬大寧軍,至此兵力猛增至十萬以上,具備了與建文帝抗衡的實力。
而寧王說是被脅迫,實則也是兩頭下注,如果朱允炆贏了,自己也能說是受到逼迫沒辦法。
甚至脅迫或許也是朱棣和寧王商量好的,否則輕易也無法獲得八萬大軍的忠心相隨。
得知朱棣真的造反後,朱允炆立即派遣六十五歲的耿炳文,率領十三萬大軍討伐朱棣。
不過善守不善攻的耿炳文,麵對軍事能力出眾,用兵尤為靈活的朱棣終究不敵。
屢次接戰失敗後,隻能退守不出。
這讓缺乏軍事才能,連臨陣換將是大忌都不明白的朱允炆,聽信了黃子澄的建議臨陣換上了李景隆出戰。
而李景隆雖然自幼接受軍事訓練,可缺乏實戰經驗,更沒有經曆過大規模戰爭的考驗。
率領增兵達到五十萬之巨的大軍,在應對朱棣這樣身經百戰之將時,卻隻會用優勢兵力一味衝鋒。
結果在圍攻北平城時受到朱棣長子朱高熾堅決抵禦,久攻不下,等到朱棣回援後又遭到腹背受敵。
在鄭村壩和白溝河兩次遭遇大敗,而且由於忽視了大軍後勤保障,撤退時大量糧草被朱棣繳獲,並且還被朱棣收降了許多降兵。
五十萬大軍差點就這樣被李景隆敗光。
自此以後朱棣和朱允炆攻守異形。
為了穩步推進南下,朱棣開始圍攻濟南。
但是朱棣的大軍遇到了鐵鉉和盛庸這兩個既有軍事才能又誓死守城的硬茬子。
水淹、炮轟、挖地道都無法有效破城。
其中朱棣要架炮攻城時,鐵鉉神之一手,居然將朱元璋的牌位掛滿了城頭,使得朱棣忌憚毀壞老爹威嚴的影響會讓自己失去“清君側”的法理,從而不敢開炮攻城。
最終長期作戰不利使得士兵們厭戰情緒漸生,朱棣不得已隻能無奈撤軍。
鐵鉉與盛庸作為守城方還不肯罷休,又整軍追擊收複德州等失地。
就因為鐵鉉和盛庸這兩個人,讓朱棣失去了最佳的南下戰機,中央軍恢複過來又重整兵馬大舉反攻。
使得兩年來朱棣打下的許多地盤又被中央軍收複了回去。
朱棣痛定思痛,不再執著於攻下濟南,決定直接進攻南京以消滅中央軍有生力量為主,避開攻城戰的不利因素。
於是隻用少數兵力作為牽製後方避免腹背受敵,自己則率領大軍尋找中央軍主力進行決戰。
公元1402年,朱棣在夾河、槁城擊敗盛庸,遇到徐州守軍堅守不出時,也選擇直接繞過繼續南下。
當朱棣大軍逼近南京時,朱允炆為了爭取時間整頓兵馬,於是主動與朱棣議和,願以割地為條件進行停戰議和。
朱棣自然能看出這是緩兵之計並未同意。
同年十二月,朱棣得知京師金陵防禦空虛,遂舉兵南下,在靈璧遇到中央軍主力。
雙方進行多日決戰,最終因為糧道被朱棣截斷,中央軍遭遇大敗幾乎全軍覆沒。
消滅了主力軍後,朱棣再也沒有遭遇像樣的抵抗,一路順利南下,接連攻克泗州、盱眙、揚州,最終直指金陵。
到達金陵後,之前就給朱棣送過“大禮”的李景隆此次又給朱棣送上了大禮。
作為京城守將的他,居然直接選擇投降,將偌大的京城直接拱手交給了朱棣。
可見一將無能,累及三軍的名言是多麽深刻的至理。
不幸的是大明朝由這等爵位繼承製下誕生的平庸之輩統帥大軍,幸運的是這樣的人不在朱棣這一邊。
有說法認為李景隆與朱棣有秘密交易,因為朱棣奪取皇位成功後,將他定為了靖難第一功臣,保留曹國公爵位,還加封為太子太師。
但是僅僅兩年後朱棣就廢了他的爵位,還將他軟禁加家中,抄沒了家財。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所以兩人之間到底有沒有交易,以及如果有交易的話,那麽是發生在大局底定前還是後就不得而知了。
話歸正題,朱棣順利進入京城金陵後,關於朱允炆的結局有三種說法。
正史記載是自焚沒了屍體確認身份。
一種是民間傳說朱元璋曾給朱允炆留下一個密匣,內有剃度工具、僧袍和出城文牒等,朱允炆便借此剃發為僧,趁亂逃離皇宮。
最後一種說法是,朱允炆秘密出逃到了海外,可能藏身在閩南一帶,朱棣派鄭和下西洋,也被猜測其目的之一有可能是尋找朱允炆。
總之朱允炆的結局是曆史上的一大懸案。
進入金陵的朱棣同年登基稱帝,年號永樂,是為明太宗,後來被嘉靖帝朱厚熜認為是開國之君,遂改廟號為成祖。
在朱棣登基後較短的時間裏,全國各地迅速歸附。
像仍然堅守濟南的鐵鉉,則在兵敗被俘後處決,這樣的忠義之士卻落得個父母長子被流放,妻子淪為官妓,小兒子和兒女也淪為官奴後被輪番折磨致死的下場。
後續朱棣又通過清洗建文舊臣、加強中央集權、改革官製等諸多措施來穩定統治,強化全國統一。
但是有一人卻堅決不承認朱棣的正統性,為此慘遭殺害,此人便是方孝孺。
朱棣推翻建文帝後,欲讓方孝孺為其撰寫即位詔書,方孝孺堅決不從,並寫下“燕王篡位”四字。
朱棣大怒,下令將其磔殺於市肢解屍體懸於城門),並夷其族。
據《立齋閑錄》記載,方孝孺是被滅了父族,並未牽連其妻族和母族。
但另有野史記載,作為方孝孺學生和朋友的“第十族”,連同其九族一同被誅殺。
可是後來明神宗下令釋放發往邊界戍守的方孝孺後裔,可見方孝孺家族的血脈並未斷絕。
至此,持續三年造成嚴重動亂和傷亡的靖難之役宣告結束。】
喜歡璀璨華夏:挽千古意難平請大家收藏:()璀璨華夏:挽千古意難平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