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 明末亂世,內憂外患

字數:4189   加入書籤

A+A-


    【起初張獻忠在江南一路攻城掠地打下不少城池,但繼續南下後發覺明朝食利階級在此處根深蒂固。
    江南地區的豪紳和地主勢力為求自保這個共同利益,難得出錢出力組織起了武裝力量對抗張獻忠的軍隊。
    同時也終於願意在這等危及自身的情況下,為明軍提供物資和情報支持,增加了張獻忠在當地建立統治的難度。
    攻勢受挫的張獻忠不得不向明軍防守相對薄弱的湖北轉移。
    1635年,麵對明軍重兵圍剿的形勢下,張獻忠、李自成、高迎祥分別以運動戰形式轉戰河南、湖北一帶。
    因為沒有穩定的根據地發展生產力獲得補給,他們隻能一路劫掠容易攻克的城鎮,並沿途裹挾各地百姓補充被不斷殲滅的有生力量。
    1636年,明廷以盧象升為五省總督專治中原起義軍,洪承疇專治西北,以分兵策略限製起義軍行動範圍。
    同年高迎祥被盧象升包圍在鄖陽山區,後在黑水峪被新任陝西巡撫孫傳庭伏兵擊敗。
    高迎祥被俘,後被押至北京遭淩遲處死。
    高迎祥餘部投奔了李自成。
    第一代起義軍闖王就此死亡,李自成順勢繼承“闖王”稱號,繼續領導起義軍與明朝對抗。
    由於張獻忠是十三家起義軍元老之一,而李自成最初隻是高迎祥部下的闖將,地位遠低於張獻忠。
    李自成雖繼任闖王之位,但張獻忠自恃資曆老,不願屈居其下。
    由此起義軍正式分裂成兩派勢力。
    李自成部活動於陝甘寧地區。
    張獻忠部遊走於湖北、安徽、河南一帶。
    同年,皇太極為統合漢人力量逐鹿天下,改國號為大清。
    1637年,兵部尚書楊嗣昌增加軍餉280萬,提出“四正六隅,十麵張網”的策略。
    以陝西、河南、湖廣、江北為“四正”,由四省巡撫分剿而專防;以延綏、山西、山東、江南、江西、四川為“六隅”,由六省巡撫分防而協剿,形成“十麵之網”圍剿起義軍。
    有了軍餉後的明軍果然實力大增。
    張獻忠和羅汝才直接在湖北兵敗投降朝廷,不過他們還是假意歸順,拒絕接受改編和調遣。
    李自成則被洪承疇和孫傳庭擊潰,隻剩了十八人逃到了商洛山躲藏起來。
    農民軍大起義暫時陷入了低潮。
    麵對如此絕境,卻仍說低潮隻是暫時的,是因為大明廣大的窮苦百姓飽受剝削食不果腹的問題根本沒有解決,反而越發嚴重了。
    楊嗣昌增加軍餉的那二百八十萬兩,多數是“三餉”中的剿餉,是對窮苦百姓們加稅,從他們僅剩的救命錢糧中強征出來的。
    如此治標不治本的方式,反而加劇了明朝的惡疾。
    起義軍不管被消滅多少,也一定會在這一點就燃的幹柴中掀起燎原之勢。
    就算李自成、張獻忠都被剿滅,被逼到死路的百姓中也一定會出現王自成、劉自成、趙自成重新帶來百姓們起來反抗。
    這便是大勢所趨,也是曆史的滾滾洪流。
    1638年八月,皇太極以十四弟多爾袞為為主將,繞道從密雲東麵的牆子嶺和青山口突破長城要塞,直下濟南掠奪人畜四十六萬。
    盧象升臨危受命抗敵,但因與楊嗣昌、高起潛等主和派政見不合,在諸多方麵受到掣肘,軍費、兵力皆嚴重不足。
    盧象升名義上總督天下援軍,實際卻隻有五千兵馬可用,且糧草供應被切斷,隻能靠民間百姓自發捐助。
    最終盧象升不敵,失去所有希望的他不肯突圍苟活。
    躍馬衝入清軍陣中,左胸先中一箭,拔箭揮刀再戰,後腰又中一箭,仍奮戰不止,最終身中四矢三刃,壯烈殉國。
    可就是這樣明知以弱勢兵力對敵必然會死,也仍然為國奮戰到死的忠義大將,崇禎卻聽信楊嗣昌對盧象升用兵無能的誣告,拒絕對其撫恤。
    直到南明弘光政權建立,盧象升才得到遲來的理應屬於他的諡號,“忠烈”。
    清軍大掠撤軍後,孫傳庭和洪承疇被調往遼東。
    國內的起義軍再次得到喘息和發展機會。
    1639年,張獻忠反叛明朝再度起兵造反,但被明將左良玉擊敗,被迫轉戰至四川。
    蟄伏山中的李自成也卷土重來,經湖北進入河南,軍隊迅速發展到數萬人,並喊出均田免賦的口號。
    也就是起義軍口中傳唱的“吃他娘,喝他娘,闖王來了不納糧”。
    當然這種不納糧的口號也隻是在這種特殊時代下才能暫時做到,李自成是通過沒收明政府和貴族官僚的財物、錢糧來維持軍隊和政權的運轉。
    真正進行統治的時候該納糧還是得納糧。
    起義軍在此均田免賦的方針下迅速重燃其席卷之勢。
    向著四川殺來的張獻忠,讓六十六歲的秦良玉再次橫槍躍馬征戰沙場。
    羅汝才率兵攻打夔州,秦良玉率軍前往,羅汝才不戰而走,秦良玉追至馬家寨,大破羅汝才,斬首六百級,並率軍追擊。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先後在留馬埡、譚家坪北山、仙寺嶺大破敵兵,斬殺首領東山虎,惠登相、王光恩投降,奪取羅汝才帥旗,致使羅汝才軍逐漸衰落。
    然而就在秦良玉節節勝利,形勢似有好轉之際,楊嗣昌卻不察此時明軍實力和錢糧,想要將張獻忠放入四川,借助地利一舉將其圍殲。
    結果因為兵力不足,明軍反而落敗,致使明軍良將張令力戰而亡,明軍和白杆軍損失慘重。
    身心俱疲的秦良玉隻能竭盡所能籌措軍糧繼續募兵剿賊。
    但她在石柱貯備的糧草火藥有限,隻能向朝廷請求撥糧、派兵支援。
    但是四川巡撫邵捷春與楊嗣昌不和,另一方麵他自己也隻有兩萬弱卒駐守重慶,所能給予秦良玉的兵力和糧草支援十分有限。
    與此同時,清軍包圍遼西重鎮錦州,曆時兩年的鬆錦大戰打響。
    從1640年至1642年,錦州、鬆山、杏城相繼淪陷。
    此戰被圍鬆山的洪承疇、被圍錦州的祖大壽都陷入兵盡糧絕之境,最終洪承疇城破被俘,祖大壽為保全軍民性命選擇了投降。
    洪承疇在被囚期間,經曆了從一心求死到被勸降後動搖屈服的心態變化,最終選擇投降。
    或者說他們是對腐朽衰敗至此的明朝都到了絕望的地步。
    其中祖大壽在1631年大淩河之戰中,就因糧盡援絕,被迫詐降過一次。
    祖大壽投降清軍後,基本未參與清朝對明朝的軍事行動,也未曾為清朝出謀劃策去攻打明朝,僅給外甥吳三桂寫過一封勸降信。
    而洪承疇投降後,為清朝出謀劃策,幫助清朝穩定統治、開疆拓土,是清朝的開國功臣之一,所以被視為食國祿而忘國恩的背叛者。)】
    喜歡璀璨華夏:挽千古意難平請大家收藏:()璀璨華夏:挽千古意難平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