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4章 令人怒其不爭的內鬥

字數:4051   加入書籤

A+A-


    【依然擁有大明半壁江山,且坐擁的江南廣大富庶之地並未遭到太多戰火衝擊的南明,實則並非沒有實力麵對李自成和清軍。
    按照原本的曆史發展脈絡,南明就算因為內部問題衰落不能北伐收複失地,也理應像東晉、南宋那樣守住半壁江山。
    可是南明麵對異族入侵,山河破碎,非但沒有同仇敵愾為了最基本的生存問題合力穩固長江防線,反而依然在為了各自的利益陷入無休止的內鬥。
    甚至大敵當前之際,不僅沒有盡力支援在揚州死守的史可法,還發生了像左良玉這等征戰沙場多年的重將舉兵造反。
    要說清楚南明如此不計後果地內鬥,還得從皇位爭奪和東林黨說起。
    當初崇禎帝死後,他的三個兒子都下落不明,因此隻能從大明旁支宗室中挑選。
    其中福王朱由崧是當時血脈最近的一脈。
    他的父親便是被李自成殺掉的那個福王,也是萬曆皇帝的第三子。
    但是東林黨因為曾經參與過朱常洛和福王的太子之爭,展開過諸多不恥的手段阻止了福王朱常洵的繼位,最終扶持了在位僅僅一個月的短命皇帝朱常洛登基。
    因此,東林黨擔心一旦朱由崧登上帝位,會重翻舊案。
    另一個方麵也是因為東林黨誤國,多番阻止朝廷對富人階級征重稅的形象已經人人皆知。
    東林黨極為擔心福王之子朱由崧繼位後會拿他們開刀,擴充財政。
    所以東林黨極力反對朱由崧登基,便以所謂的“立賢”為名,轉而支持血脈關係稍遠,但更好控製的潞王朱常淓為帝。
    作為南明政權重要人物,擔任兵部尚書之職,督師江北的重要將領史可法,雖然不是東林黨人,可他卻反對擁立福王朱由崧,而主張立潞王朱常淓。
    後來史可法見皇位之爭劇烈,大敵當前實不該如此,又轉而折中支持桂王繼位。
    後來還是在手握重兵的高傑、黃得功、劉澤清、劉良佐等大將的支持下,最終福王朱由崧登基建立弘光政權。
    史可法和東林黨也因此徹底站在了皇權的對立麵。
    這也就成為了揚州被圍,史可法孤立無援,最終釀成揚州十日慘劇的導火索之一。
    史可法的軍事能力和對大明的忠心毋庸置疑,他也並非東林黨一派,還盡力為了大局調和皇權與東林黨的矛盾。
    他的死實為南明政權的重大損失,當然這也與史可法錯誤地卷入黨爭有著重要原因。
    不過在揚州十日發生前,還有一關鍵變故導致了朝廷沒能派兵支援揚州,那便是代表東林黨利益的左良玉發動了造反。
    公元1645年,清軍揮師南下即將進攻長江防線之前,左良玉以解救太子、討伐首輔馬士英為口號,在湖廣發動了“清君側”。
    馬士英急調江北兵力前往西邊鎮壓左良玉。
    而當時大順軍在清軍追擊下也進入湖北襄陽,左良玉將湖廣兵力抽調一空起兵東下,間接導致了湖北等地的淪陷。
    不久後揚州在孤立無援寡不敵眾下淪陷,史可法、劉肇基,以及一萬餘揚州守軍和數十萬揚州百姓被殺。
    由於江北兵力被抽調去對付左良玉了,兵力空虛下,長江這道天險就這樣被清軍輕易渡過,兵臨南京城下。
    弘光政權的勳貴大臣又和北京城的投降派一樣開城投降,國都南京城就此被清軍輕易占領。
    弘光皇帝朱由崧被清軍處死,弘光政權滅亡。
    清軍隨後強製推行剃發令,引發嘉定百姓強烈反抗。
    在黃淳耀、侯峒曾等率領下,嘉定百姓多次與清軍交戰,清軍於七月初四、七月二十六日、八月十六日或七月二十七日對嘉定進行了三次屠殺。
    導致的南明百姓和軍兵約有十萬餘人喪生,史稱嘉定三屠。
    而從南京臨陣逃跑的馬士英又在杭州擁立潞王朱常淓為監國。
    但監國僅僅七天後,清軍又攻破了杭州城,潞王投降。
    潞王朱常淓投降後被押赴北京,第二年被清廷處死。
    馬士英則又一次逃出生天,先投靠嚴州總兵方國安,方國安軍被清軍擊敗後,馬士英欲投靠唐王,被拒後又投奔太湖義軍吳易軍。
    後來清軍進剿太湖,馬士英兵敗,逃入四明山削發為僧,後被清軍俘虜殺死。
    而左良玉的結局是,1645年他以“清君側”之名,欲邀九江守將袁繼鹹一同造反,遭拒。
    其部下便私自放火燒了九江城,左良玉當場吐血,當晚不治而亡.。
    他死後,其子左夢庚率部繼續東下,後遭南明黃得功阻擊,退回九江。
    此時正值清軍英親王阿濟格追趕李自成殘部至九江,左夢庚便於左良玉造反的同年投降了清軍,其所部被編入漢軍正黃旗,調轉矛頭對付南明王朝。
    此時南明宗室雖多,但近支宗室已經所剩無幾,他們之中又沒有一個有絕對實力可以服眾,統合南明各方勢力的雄主。
    這就導致南明各個勢力獨占一方各自為政,內訌不止。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公元1645年潞王投降後,唐王朱聿鍵在福州稱帝,年號隆武,是為隆武政權。
    同時魯王朱以海在紹興監國,是為魯王政權,和福建的唐王政權相互之間存在矛盾。
    他們便是南明的第二和第三個政權。
    隆武皇帝朱聿鍵算是南明最有抱負的皇帝。
    他有誌恢複明朝江山,整頓吏治,積極組織抗清。
    然而他雖然名為皇帝,但手握實權並不多,受到鄭芝龍、鄭鴻奎兄弟掣肘。
    鄭芝龍有著一支以其家族為核心的私人軍隊,最初在台灣地區發展起來,後不斷壯大。
    在接受明朝招安後,本就控製著龐大貿易船隊,掌握著東海、南海製海權的他又組建了陸戰隊,人數眾多,裝備精良。
    是當時東南沿海不可小覷的軍事力量。
    鄭芝龍擁立朱聿鍵是為了借助南明政權的名號來維護和擴大自身在福建及東南沿海的勢力和利益。
    但隨著清軍的逼近,他擔心與清軍對抗會導致自身實力受損,於是想通過撤走朱聿鍵,向清軍示好,以換取自身的榮華富貴和家族的長久利益。
    後來從荷蘭人手中收複台灣的鄭成功,其父親便是鄭芝龍。)
    公元1646年,由於鄭芝龍暗中與清軍洽降,致使福建門戶敞開,清軍長驅直入福建。
    隆武帝被俘後絕食而死,政權覆滅。
    又是一個因為個人利益和內鬥導致覆滅的南明政權。
    但這還遠非最後一次南明內鬥。】
    喜歡璀璨華夏:挽千古意難平請大家收藏:()璀璨華夏:挽千古意難平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