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章 定國死,南明亡

字數:5354   加入書籤

A+A-


    “混賬!都他娘的混賬!!”
    朱元璋看著天幕血壓飆升,從東林黨誤國開始他的怒罵就一直沒停過。
    “那些女真人都是些什麽貨色?不過是仰我大明鼻息的蠻夷小族!他們攏共才有多少人?
    連這麽一個小異族都打不過,打到後來這投一個降,那兒獻一座城,連著番的給他娘的蠻夷送家底!!
    這收降收到最後,怕是那些漢奸的兵力都比女真人多出幾倍了吧?出個人物臨陣倒戈一下,我漢家的土地也不至於被異族被占了,讓異族再次騎到我漢人頭上作威作福吧?!
    該殺!全都該殺!”
    朱元璋罵到最後氣喘不上來,一屁股坐到地上。
    馬皇後和幾個皇子連忙將他攙扶到椅子上坐下。
    馬皇後撫著他的背歎息道:“不是說過了嘛,改變不了的事就不要憑空置氣,咱們就好好看著,好好記住教訓便是。”
    朱元璋抓著馬皇後的手,無力地喃喃自語道:“我大明亡的不該啊,隻要清洗一遍朝堂,肅清一遍官商勾結就好了,怎麽就亡了啊……”
    【公元1646年,魯王監國政權也因內部勢力不一,軍隊和將領素質過差不敵清軍。
    在與清軍正麵作戰時頃刻瓦解,魯王在總兵張名振護衛下出海逃跑。
    雖然仍然以海上力量堅持抗清多年,但實力不足,效果不佳,在1653年去監國稱號,後於1662年魯王朱以海在金門去世。
    魯王監國政權覆滅。
    隆武政權滅亡後,隆武帝之弟朱聿鐭逃至廣州,被大學士蘇觀生及廣東布政使顧元鏡等擁立為帝,年號紹武。
    同時,桂王朱由榔在肇慶稱監國,得知朱聿鐭登基後,朱由榔也宣布即皇帝位,次年改年號永曆,正式建立永曆政權。
    南明又一次出現兩個政權並立的情況,甚至值此大敵當前,亡國在即的情況,兩個政權還出現了相互攻伐內鬥的行為。
    按照明朝的繼承製度,朱由榔和朱聿鐭都有一定的皇位繼承權,繼承隆武帝的正統。
    雙方都認為自己所建立的政權才是明朝的正統延續,使得雙方互不相讓,最終導致兵戎相見。
    清軍又一次撿了大便宜,沒等兩個政權分出勝負,清軍便趁機攻入廣東。
    邵武政權僅存在一個多月,便因為內鬥導致覆滅。
    至此永曆政權成為南明唯一正統。
    但是此時南明掌握的領地和抗清勢力已經所剩無多。
    公元1647年,湖南被清軍攻占,永曆逃往廣西。
    李自成於1645年行至湖北通山縣九宮山下時,遭遇當地地主武裝襲擊,一代農民起義軍領袖就這麽死於區區地主之手。
    之後李自成的殘部便與永曆政權達成合作,一同對抗清軍。
    張獻忠也在1646年,於四川西充鳳凰山遭遇清軍突襲,中箭身亡。
    其其四位養子孫可望、李定國、劉文秀、艾能奇率大西軍餘部突圍沿嘉陵江往東逃竄,後輾轉撤入貴州。
    麵臨存亡的嚴峻形勢,四人經過商議,決定和南明政權合作共同抗清,之後大西軍餘部揮兵入黔,並在名義上投降了南明小朝廷,包括到現在的永曆政權。
    雖然大順軍和大西軍與永曆政權終於達成統一戰線,但朝廷內部的官員仍然視他們為流寇、仇敵。
    隻是表麵上利用大順軍和大西軍,背地裏依然對他們處處排擠。
    不過抗清形勢總算出現了轉機。
    其中尤以李定國的品行和功績最為亮眼。
    他前半生為求百姓生存加入起義軍反抗大明,後半生則為了民族存亡摒棄前嫌加入南明,為抗清奮戰至死。
    聯明抗清主張決定後,1649年,李定國親率部隊蕩平貴州,使滇、黔聯成一片。
    此戰讓李定國得到了世代鎮守雲貴的沐國公鼎力支持,李定國得以在雲貴地區站穩腳跟,並招募兵馬,練兵備戰。
    與此同時,作為張獻忠養子之首的孫可望駐守貴州,李定國負責雲南防務,兩人聯手讓大西軍經曆多番挫折後終於重建了根據地。
    公元1650年,清軍命令降清名將孔有德率領大軍進攻永曆政權。
    短短一年,孔有德便幾乎占領了廣西全境。
    1651年廣西南寧被攻破,走投無路的永曆帝被迫投奔駐守貴州的孫可望。
    孫可望雖然給予了永曆帝庇護,但卻打著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心思,在政治上獲得了極大利益,成為南明實際的最高統治者,能夠以永曆帝的名義發號施令,讓南明官員服從自己的意誌。
    永曆帝也就此成為傀儡皇帝。
    在此期間李定國則在雲南經過緊鑼密鼓的備戰和休養生息,維護百姓民生的同時,也獲得了當地民心,增添了後續抗清的儲備力量。
    1652年春,清軍再次讓孔有德南下進攻貴州、川南等地。
    養精蓄銳後的李定國,率部突進廣西,開啟了大規模的抗清作戰。
    七月,在榕江與孔有德交戰,李定國用戰象突陣,孔有德負傷棄甲,退回桂林。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隨後李定國包圍桂林並破城,孔有德自焚而死,李定國迅速收複廣西全境。
    清廷急派敬謹親王尼堪為定遠大將軍征討。
    十一月二十三日,尼堪在衡陽遭李定國誘敵深入伏擊,被斬於陣前。
    李定國在短短半年內連續擊殺清軍兩員大將,取得“兩蹶名王”的驚人戰績,成功收複兩州十六郡,使三千裏疆域重歸漢家,清廷為之震動。
    李定國從此成為清軍頭號大敵。
    然而抗清局勢並非一帆風順,孫可望嚐到挾天子的大權後,企圖取代永曆成為皇帝。
    但是隨著李定國的威望深入南明百姓心中,加之李定國極力反對孫可望置大敵不顧,重開內鬥空耗。
    於是孫可望欲意除掉這個昔日的義兄弟。
    便以召開軍事會議為名,引誘李定國入會將其殺之,但此事泄密被李定國得知。
    雖然極為憤怒孫可望不顧情義和大義的所為,但為了避免自相殘殺徒讓敵人歡喜,李定國主動離開湖南奔赴廣西。
    從此大西軍分裂,各自單獨對抗清軍。
    永曆帝也密召李定國,希望能夠解救他重振抗清政權的統一。
    但此事遭到泄露,孫可望逼永曆帝將十八位大臣處死,造成“十八先生之獄”。
    1653年,李定國接密敕時,正在與清軍作戰,無暇與孫可望兩線作戰,不過他表示會去救駕,並告知“俟恢複粵東,即來迎駕”。
    孫可望得知李定國率軍前來,派白文選前往安龍欲將永曆帝君臣遷入貴陽,但白文選對孫可望的為人和做派早有不滿,最終選擇帶著永曆帝與真正為國抗清的李定國會合。
    1656年三月,李定國保護著永曆帝進入昆明,至此永曆帝擺脫了孫可望的控製。
    失去號令諸侯成就皇帝夢的孫可望憤怒不已,於是置清軍當前不顧,率領十餘萬大軍進攻李定國。
    此舉與民心軍心背離,加之李定國軍事能力非凡,孫可望根本不是李定國的對手,兩軍交戰頃刻間勝負便分。
    孫可望逃回貴州後,已無退路的他居然投靠了清軍,並將雲貴虛實告知清軍,讓他們取得了對李定國戰術上的優勢。
    1658年,清軍三路大軍進逼雲貴,李定國中緩兵之計,連續兵敗,清軍直撲昆明。
    1659年,李定國率全軍於磨盤山設伏,企圖殲滅追兵,因內奸泄密未能全勝,南明軍精銳損失殆盡,永曆帝逃亡緬甸。
    多年奮戰取得的抗清成果毀於一旦,積蓄多年的力量也損失殆盡。
    擊退清軍恢複河山的希望就此破滅。
    此時的李定國雖然才三十八歲,可他以灰的心如同飽受滄桑歲月的摧殘,再不複少年時的澎湃。
    雖然悲痛不已,但李定國還是堅定信念絕不肯投降。
    帶領僅剩的數千人前往緬甸迎接永曆帝,但緬甸王不敢得罪清軍,將永曆帝交給了吳三桂。
    吳三桂在昆明處決了永曆帝。
    1662年,李定國在猛臘得知永曆帝死訊後,憂憤而亡,終年四十一歲。
    定國死,南明亡。
    李定國的一生,是貫徹其一生的悲苦和抗爭。
    受大明官僚壓迫以至父母受饑荒而死的他,十歲便參加張獻忠的起義軍。
    自幼隨軍,顛沛流離,從未見過漢家盛世的他,卻比那些享盡榮華富貴的叛明漢奸更有一顆赤心。
    他的一生可以反明,可以降明,但就是不能降清,他為的始終都是貧苦百姓,為的也是心中那個傳承不滅的漢家天下……】
    喜歡璀璨華夏:挽千古意難平請大家收藏:()璀璨華夏:挽千古意難平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