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6章 覺醒年代

字數:4132   加入書籤

A+A-


    【公元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次年瓜分勝利果實的巴黎和會召開。
    北洋政府與廣州軍政府聯合組成中國代表團,以同為協約國的勝利者一方參加和會。
    但列強們完全無視中國對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貢獻,不僅沒有讓中國坐上瓜分勝利果實的餐桌,甚至還將中國當成了瓜分的對象。
    一戰後,英、法等國實力受損,在遠東地區需要日本的支持以維護其利益。
    因此列強們決定將戰敗國德國在中國山東的特權轉交給同為列強的日本。
    在這個由西方文明主導的弱肉強食的時代,實力不濟的中國蒙受了奇恥大辱。
    作為中國代表團代表身份的顧維鈞,在會議上據理力爭,並憤怒公示華工在一戰犧牲的墓地照片,有力地回擊了日本代表關於中國未對一戰作出貢獻的指責。
    可沒有一個強大國家作為後盾的顧維鈞,根本無法改變這個屈辱的結果。
    盡管麵臨著巨大的壓力,但顧維鈞始終堅持維護中國的主權和利益,最終違抗北洋政府的命令,拒絕在《凡爾賽和約》上簽字,山東問題由此成為“懸案”。
    1919年,因為北洋政府準備接受巴黎和會的決定割讓山東,加之北洋政府與日本秘密簽訂出賣國家利益以獲取日本支持的“二十一條”密約被曝光。
    這一年的5月4號,由愛國人士們發動的五四運動爆發。
    北京的學生們舉行了大規模的示威遊行,要求“外爭主權,內除國賊”,隨後北京學生紛紛罷課,並組織演講、宣傳等活動激發人民自強與愛國精神。
    隨著運動規模不斷擴大,上海的工人們也自發舉行罷工,支援學生們的反帝愛國鬥爭。
    工人罷工、商人罷市的抗議之舉如燎原之火蔓延全國,擴展到全國二十多個省一百多個城市。
    北洋政府迫於運動的壓力,最終釋放被捕學生,並於6月12日下令免除曹汝霖、陸宗輿、章宗祥這三個奉命與日本簽訂密約的人的職務。
    並且中國代表最終沒有出席巴黎和約的簽字儀式,五四運動成功阻止了無恥的北洋政府政權,維護了中國人民的自尊。
    推動了中國社會進步,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為將來如燎原之勢的革命征程奠定人民基礎,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正值這個思潮洶湧,國家受辱動亂不休的時代,1910年中國湖南湘潭人士,年僅十七歲的少年毛澤東,為家父留下了一首立誌詩後,便獨自一人踏上了求學救國的道路:
    孩兒立誌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
    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
    同時期的1911年,年僅十四歲的周恩來,也在學校校長提出的人生誌向問題中,說出了:“為中華人民之崛起而讀書!”
    中國的未來,將在無數諸如上述一心為國的少年人奮鬥終生的努力中,創造出一個全新的,再不受屈辱的新中國。】
    天幕播放出這個時期中,眾多影響中國命運的曆史片段。
    從軍閥內鬥的動亂不休,到百姓的悲慘現狀。
    再從五四運動中懷揣熾熱之心的少年們呐喊,到一句句一段段直指國家現狀和激勵人心的革命名言。
    生活在現代社會的新中國人民們,享受在這片安寧富足國家的他們,在理解了這段曆史背後的艱難,再看著這些天幕片段的人多有淚眼通紅……
    古代的帝王們對此也多有啟示。
    每個朝代都不缺為百姓發聲呐喊的人,而他們這些左右國家命運的帝王們,更有著無法也絕不能推卸的重任。
    國家的富強可以由帝王推動,百姓的苦難亦是如此……
    【公元1921年7月23日,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召開。
    參會人員包括:上海李達、李漢俊,武漢董必武、陳潭秋、包惠僧,長沙毛澤東、何叔衡,濟南王盡美、鄧恩銘,北京張國燾、劉仁靜,廣州陳公博。
    他們代表著全國五十多名黨員,在此正式確定中國共產黨成立。
    但在會議過程中,上海法租界巡捕密探闖入會場,會議被迫中斷,上海已不再安全。
    會議緊急轉移至嘉興南湖的遊舫上繼續進行。
    第一次全大會議明確了黨的名稱,強調黨是無產階級政黨,代表的是廣大工人階級與勞苦大眾的利益。
    製定了黨的第一個綱領,提出黨的奮鬥目標是推翻資產階級政權,建立無產階級專政,消滅階級差別,實現共產主義。
    並初步規劃黨的中心工作放在組織和領導工人運動上,為實現目標積蓄力量。
    1924年1月20日,在中國共產黨的參加與幫助下,孫文在廣州召開了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
    大會確定了中國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的原則,並選舉了有共產黨員參加的新一屆國民黨中央領導機構。
    確定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重大政策。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開啟了第一次國共合作曆程。
    並在廣州建立黃埔軍校。
    在國共合作的大背景下,校內既傳播三民主義,也講授馬克思主義,學員深受愛國、革命思潮熏陶,樹立起堅定的信仰與救亡圖存的使命感,化作投身軍旅的精神支撐。
    同時黃埔軍校采取軍事理論、政治思想,以及理論與實踐並重的教學方式,為中國革命培養了大量意誌堅定與能力優秀的軍事人才。
    如蔣先雲、陳賡、賀衷寒、徐向前、王爾琢、周士第、杜聿明、黃維、範漢傑、宋希濂等人,他們成為國共兩黨軍隊的重要將領,在北伐戰爭、抗日戰爭等諸多戰役或軍政事務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1925年,長期艱苦的革命工作使孫文積勞成疾,但為了實現中國的和平統一,他仍毅然北上,希望與各方共商國事,途中病情逐漸加重。
    最終於同年3月12日病逝。
    孫文去世後帶來了多方麵極其重大的影響。
    國民黨內部迅速分裂為以汪精衛、廖仲愷為首的左派,以鄒魯、林森、蔣介石為代表的右派。
    當時國民黨雖然有孫文提出的三民主義,主張民族、民權、民生。
    其中民族主義即追求民族獨立,掙脫殖民枷鎖;民權即賦予民眾選舉權、罷免權、創製權、複決權,期望人民能夠當家作主,參與國家治理;民生即平均地權,節製資本,管控私人資本無序擴張,促使資本服務國計民生,保障大眾生存權益。
    可沒了孫文壓製的國民黨,其勢力結構組成導致了國民黨代表的依然是大地主大資產階級。
    而共產黨代表的則是無產階級。
    沒了孫文監督執行三民主義,平衡兩黨。
    兩黨最終將在不久後因意識形態和階級衝突發生極為嚴重的決裂。
    孫文的出現和逝世,都極大影響了中國革命的命運。】
    喜歡璀璨華夏:挽千古意難平請大家收藏:()璀璨華夏:挽千古意難平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