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7章 二戰天平的傾斜

字數:3713   加入書籤

A+A-


    “不做亡國奴,以血肉之軀築長城……那時的後世子孫們是處在何種艱難之下……”
    “向著炮火衝鋒,天幕中那些戰場上的炮火覆蓋那般駭人,可這段詞寫的卻是實情,那是何等決絕……”
    “忘戰必危,好戰必亡,以這段詞做國歌,人人都會唱……數千年了,團結二字得來的卻是這般沉重,若是能更早一些到來,哪怕隻是從明末開始,一切都會截然不同的。”
    “我華夏曆朝曆代詩詞歌賦浩若煙海,卻沒有哪一朝能有如此一首勉人激勵發人深省,全天下都會唱的國歌,我朝也該有這麽一首國歌了。”
    “何必曲徑通幽?這不就是現成的嗎?全天下都看著天幕,都聽到了這首歌,既能以此歌的由來叫人記住天幕的曆史,又能讓人不忘此歌中艱難如何由來。
    不論再過多少年太平安康的日子,隻要百姓們還會唱這歌,我華夏再遇難處,此歌一出必是一呼千百應。
    怕是再作別的詞天下人還不買賬呢,也未必能寫出更好的,那它就該是我華夏的國歌。”
    ……
    除了古人們站在自己的角度議論感慨,最是動容至深,淚流滿麵的,還是正處抗日戰爭時期的中國軍民們。
    他們的巨大犧牲和承受的苦難,讓他們比任何時期的人們都更渴望一個強大且愛民的國家。
    而將來的這個國家,會以國歌的形式讓後世的每個中國人記住這段曆史,記住他們今天付出的一切所鑄就的後世中國……
    【百團大戰後,日軍為打通平漢鐵路南段線,解除中國軍隊對河南信陽的威脅,於1941年1月向豫南地區發動進攻。
    駐守此處的第五戰區國軍將士,利用誘敵深入的戰術重創日軍。
    豫南會戰斃傷日軍九千餘人,逼迫日軍後撤,此次會戰中國軍隊取得勝利。
    同年3月,日軍為解除國軍對南昌和武漢的威脅,又發兵向江西上高地區突襲,又被中國軍隊重創。
    上高會戰,日軍第三十四師團幾乎被全殲,斃傷日軍達兩萬四千餘人,被俘七十二人。
    4月,日軍借助海上艦隊優勢,向東南沿海發動入侵,一舉占領福州,9月時又被國軍收複,日軍全線退出福州。
    由此三場戰役,可見日軍的戰鬥力已經遠遠不如全麵侵華初期,中國軍隊已經能在曆次戰鬥中與日軍抗衡,甚至獲勝。
    原本在全國抗戰形勢向好之際,國軍卻又因自身問題地遭遇了一場引以為恥的大敗。
    1941年5月,日軍向山西南部發動進攻,中條山戰役爆發。
    中條山位於山西省南部黃河的北岸,呈東北西南走向,東麵連接太行山形成天然屏障。
    對於日軍來說,得到它就等於占據了南進北侵的重要橋頭堡,既可以渡河南下,又可以問津隴海、侵占中原,甚至可以北上。
    此戰日方投入兵力約十萬參戰,中方投入國軍近二十萬人。
    但是由於國軍準備並不充分,中條山各險要地區並未構築堅固的防禦工事,也沒有按時儲備給養,導致參戰區的物資極度匱乏。
    且中條山守軍成分複雜,有中央軍、地方軍,各部隊之間協調困難,甚至存在利益衝突和矛盾。
    在戰役中各軍見死不救,以圖自保。
    而此戰日軍卻早有圖謀,準備充足,甚至用上了毒氣彈。
    最終導致中條山戰役國軍損失慘重。
    國軍戰死四萬兩千人,被俘三萬五千人左右,犧牲將軍八人。
    僅偽軍就俘虜了國軍一萬餘人。
    而日軍公布的損失數據是戰死六百七十三人,負傷兩千兩百九十二人。
    即便是國軍公布的殺傷日軍人數也僅為九千餘人。
    日軍也在戰役中實現了對中條山地區的占領,基本達到了戰役目的。
    使中國北方抗戰陷入了極其困難的境地,也使敵後根據地麵臨更嚴峻的形勢。
    由於此戰戰損比實在太大,根本無法給全國軍民一個交代,因此國民黨也將此戰視為“抗戰史上最大之恥辱”。
    從中條山戰役中獲得重大戰果,重燃侵略囂張氣焰的日軍,於1941年9月,再次集結十二萬兵力向長沙發動大規模進攻。
    國家派出三十萬兵力參戰,由第九戰區司令長官薛嶽指揮。
    第二次長沙會戰爆發。
    日軍前期突破國軍防線,一度攻入長沙,但在國軍的堅決反擊下損失慘重,最終日軍被迫撤回會戰前的區域。
    但是國軍也付出了慘重代價。
    國軍擊斃日軍一萬七千餘人,但自身傷亡也高達七萬人,且長沙城被攻破,受破壞嚴重。
    與此同時,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進行,歐亞兩大戰場的法西斯侵略者都從高速占領擴展陷入了被動相持階段。
    德國和日本這兩個資源匱乏的國家開始顯現疲軟,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勝利天平開始傾向反法西斯同盟。
    原本保持中立態度坐享戰爭紅利的美國,也預判到了此次戰爭的走向。
    為了以勝利者成為戰後最大利益瓜分者,美國開始逐漸傾向於支持反法西斯同盟。
    並切斷對日本的出口物資,作為在經濟上對日本進行牽製和打擊的重要手段。
    而資源極度匱乏,嚴重依賴從美國進口石油、鋼鐵等戰爭物資的日本,自然明確知曉被切斷戰爭供血後,日本戰敗被瓜分將成必然。
    於是日本為了避免戰敗亡國的下場,進入了最後的瘋狂。
    悍然製定了偷襲珍珠港的計劃,希望通過奇襲打亂美國部署,爭取談判籌碼,獲得更有利的局麵。
    日本認為美國在太平洋地區的軍事力量雖強大,但過於分散,且對日本的戰爭決心和能力估計不足,認為通過偷襲珍珠港可以給美國太平洋艦隊造成毀滅性打擊,使美國在短期內無法對日本構成威脅,從而為日本在東南亞和太平洋地區的擴張贏得時間和空間。
    還自以為通過這次襲擊,可以打擊美國的士氣和信心,讓美國民眾對戰爭產生恐懼和反感,進而影響美國政府的決策繼續對它們出口物資。
    最終,1941年12月7日,舉世震驚乃至讓人大感迷惑的日本偷襲珍珠港事件爆發。】
    喜歡璀璨華夏:挽千古意難平請大家收藏:()璀璨華夏:挽千古意難平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