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3章 新中國的發展境況與路線轉變

字數:3835   加入書籤

A+A-


    第三百九十三章 新中國的發展境況與路線轉變
    【在蘇聯援助中國的短短幾年時間裏,新中國的工業基礎便從無到有實現了飛躍。
    除了精密儀器製造、高端化工材料、航空航天特種合金材料研發和生產技術,以及核潛艇等等,蘇聯需要牢牢掌握在手中保持科技領先地位的命門外,那一百五十六項重點工程幾乎已經是蘇聯為了戰略目的能夠拿出手,而中國也能消化的最大援助了。
    而蘇聯的戰略目的此前已有提及,就是為了應對冷戰局勢,盡力增強社會主義陣營的力量。
    將中國這個人口、土地、資源都堪稱龐然大物的國家,打造成對抗西方陣營最強有力的戰略盟友。
    未來擁有極其豐富的油氣資源,還有全世界最遼闊版圖的蘇聯,就能與擁有全世界最多人口,擁有強大生產力的中國形成互補。
    蘇聯提供能源和先進技術,中國提供全世界規模最全,數量最龐大的工業產品和農產品。
    擁有了如此基礎,社會主義陣營麵對資本主義陣營就能立於不敗之地。
    不過蘇聯的這個大戰略有個前提,那就是這個戰略盟友得極度依賴蘇聯,能被蘇聯左右決策。
    這是逐利本能,也是在蘇聯看來確保自己處於領先地位和主導地位的必要條件。
    不過此時的蘇聯還沒有將這個戰略目的擺在明麵上,暫且沒有幹涉中國的內政和主權,至少在援助穩步推進的前幾年還沒有。
    後續的科技介紹會隨著中國的發展逐步進行,現在回到新中國這幾年發展帶來的成果,以及政策和路線的變化。
    在1952年到1957年蘇聯大規模援助下,新中國取得了整個曆史都空前的發展速度和成果。
    比如1957年時,新中國鋼產量達到五百三十五萬噸,比1953年的一百三十五萬噸幾乎增長了四倍。
    同年煤炭產量也飆升到了一億三千一百萬噸,比1952年增加了百分之九十八,翻了近一倍。
    在1953至1957年期間,機械工業產值也增長了2.7倍,初步建立起了較為完整的機械工業體係。
    全國發電量達到一百九十三億千瓦時,比1952年增長百分之一百六十六,年均增長百分之二十一。
    因為貨幣增發和消費價格波動很大,所以從建國初期到1957年這一段,不太好用具體的貨幣數額來衡量經濟增長了多少。
    但是可以用更為實際,參考範圍更全麵,統計更為複雜的生產總值指數來做大致體現。
    這種指數是以某一基期為基礎,衡量後續時期國內生產總值相對變化的指標。
    比如以1952年為基期,指數為100,那麽1957年國內生產總值指數為121.9,意味著1957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了1952年的121.9。
    也就相當於以1952年為基礎,中國經濟在短短五年時間裏增長超過了五分之一。
    快速發展的經濟和工業,自然會以農耕機械數量的增加、市場的需求、消費能力反哺到農業。
    還是以數據舉例,1957年全國糧食產量達到一萬九千五百零五萬噸,比1952年增長百分之十九,年均增長百分之三點五。
    棉花產量也達到一百六十四萬噸,比1952年增長百分之二十六,年均增長百分之四點七。
    1957年,全中國擁有的拖拉機達到了一萬四千台,而新中國成立不久的1952年,全國拖拉機總量僅有不到兩千台。
    如此快速的發展速度,讓當時的全中國人民都對未來的發展無比樂觀,也對追趕西方發達國家開始有了信心。
    但是為什麽在國家如此蓬勃發展的時候,新中國卻陡然在1956年選擇結束以國營經濟為主,私有經濟為輔,利用一切可以加速發展的新民主主義,轉而走向公有製占據絕對主導地位,嚴格限製私有經濟發展的社會主義道路呢?
    這裏當然有新中國建立之初就是為了實現沒有剝削、沒有階級的社會主義這一最基本目的。
    但是具體的轉變原因卻是不應該被如此省略概括的,尤其這一轉變所帶來的後果和巨大影響。
    隻有了解了轉變的內部邏輯,才能明白中國在追求這一偉大目標的道路上,充滿了多少深思熟慮,走得又有多麽艱難,以及這一選擇背後究竟是對是錯。
    當時的中國雖然剛剛有了工業化的底子,但從實際來講,還是處於人口和國土屬於大國,但經濟還是屬於小國的局麵。
    既然農業還是一切的根基,那就從農村首先出現的這一轉變開始說起。
    隨著新中國的成立,土改的全麵貫徹,當時的全國農戶基本都實現了家家有地。
    但是要注意的是,在新中國成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裏,哪怕有蘇聯援助,中國的農耕機械缺口都是極其巨大的。
    就拿之前的1957年全國拖拉機總數一萬四千台來舉例。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可是中國光是縣就有兩千多個,鎮兩萬多個,行政村更是多達六十九萬餘個。這裏的數據用的是能搜索到較為明確的2024年數據,1957年的數據很模糊,且行政規劃處於不斷調整,但大致上幾十萬個村是有的。)
    也就是說以當時一萬四千台拖拉機的中國,每五個村才能分到一台拖拉機。
    而除了拖拉機,還有旋耕機、收割機、抽水機等等關鍵農用機械都還沒算,每五個村能不能分到都還不一定。
    所以在工業還沒有完全發展起來之前,中國的農民們很大程度上還是得依靠人力來種地。
    那麽在農業生產方式沒有發生根本改變之前,僅靠土改又是否從根本上扭轉了中國自古以來就存在的土地問題?
    最直接的體現就是,有了地,但有足夠的人口去種地嗎?有足夠的人口種地,那種出來的糧食夠支應全家消耗嗎?小孩太多怎麽辦?壯勞力生病或出意外了怎麽辦?遇到旱澇病蟲等天災了怎麽辦?
    那遇到了邁不過去的坎,種不過來的地要不要賣出去?那以後孩子長大了又沒足夠的地種,要不要出賣勞動力給別人家種地或租地種?
    買了地的農戶,自家沒有足夠的勞動力去種,那要不要雇人去種?或者把地租出去?
    如果這些根本問題解決不了,中國人民付出那麽大的犧牲和努力才廢除的地主階級和剝削,難不成又要重現?
    所以在依靠農業積攢的原始積累還不夠,工業化沒有發展起來之前,新中國的國家領導人們必須想方設法在沒有機械的情況下,隻能從改變生產模式、組織模式去設法提高糧食產量。
    人民公社的前身互助組,隨之應運而生。】
    喜歡璀璨華夏:挽千古意難平請大家收藏:()璀璨華夏:挽千古意難平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