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9章 特殊時代下農民的付出與犧牲

字數:3911   加入書籤

A+A-


    第三百九十九章 特殊時代下農民的付出與犧牲
    【從1953年開始,新中國對手工業、農業、資本主義工商業全麵進行社會主義改造。
    到1956年,曆時三年時間。
    全國農業全麵整合為合作化。
    全國手工業全麵整合為合作化。
    全國工商業或轉為公有製,或轉為公私合營。
    通過三大改造,新中國建立起了社會主義的基本製度。
    以前那些規模小、設備陳舊、管理落後的中小企業,被國家力量進行整合。
    小廠得以合並為大廠,生產資料與人員進行整合後,陳舊且生產力不足的設備,被替換為先進的進口設備,更加規範的管理製度也得以推行。
    全國各行各業的生產力與經濟得到快速提升。
    基礎民生有國家兜底,各種產出和資源平均分配,沒有了私有製下的貧富差距與不平等,人人都是在為建設國家而工作。
    全國人民都看到了社會主義帶來的巨大利好,生產熱情,民族凝聚力前所未有的高漲。
    但是不得不承認的是,轉入社會主義的步子邁地太急,太快,以至於還有很多製度其實製定地並沒有那麽完善。
    比如在農業上為了解決按勞分配,提高農戶生產積極性,全國的合作社都推出了記工分的製度。
    本質上記工分就是你每天是否參與了集體勞動,是否創造了相應的勞動效果,合作社就會按你的勞動情況進行記分。
    這跟後世的上班打卡拿工資是很相似的。
    但是兩者的區別卻有著很大的本質差異。
    工分是勞動者參與集體生產成果分配的係數,直接與生產隊整體收益掛鉤。
    但是工資是勞動力市場價格,由供需關係決定,與企業經營成果無直接關聯。
    這也就意味著企業可以保留更多的產出價值以對抗各種風險,以及製度內在的缺陷。
    比如企業可以用獎金或提高工資等級去激勵員工積極性。
    而工分製下的合作社分配完後就沒有剩餘了,又哪裏有多餘價值去做激勵呢?
    這就導致工分製和工資製看似很像,實則兩者麵臨的情況完全不一樣。
    另外工分製的內在缺陷也不少。
    首先工分首先由記分員進行每天記錄,隨後每十天或每月進行匯總,通過社員大會最終評定。
    但是這裏麵的勞動質量就很難量化啊。
    比如同樣都是每天參與集體勞動,但熟練勞動者與生手勞動者的勞動質量具體要怎麽評估呢?
    又不能以每家的糧食產量為最終體現,那是單幹才有的便利。
    你要是直接說人家幹活幹地不好,不該給某些人記那麽多的工分,那人家必然要跟你起爭執,甚至在社員大會上打起來。
    那合作社幹部為了團結穩定,自然隻能用言語勸說激勵,再給大家都記相差不多的工分的方式,來避免頻繁爭執影響生產。
    那到頭來就又成了幹多幹少都一樣了,積極性就很難提高,全靠個人覺悟。
    而且在大環境影響下,個人覺悟也很難保持下去。
    因為種出的糧食是大家的,用更多的心思與精力去精耕細作產量當然可以漲高,可有了分配保底,時間一長多數人還是會趨於天性,得過且過,不想自己過得太累。
    另外記工分的行為和分配行為是人為的,既然是人為的就必然會存在主觀影響。
    上述的和稀泥就是其中一種,還有監管不力、拉幫結派、隱形剝削、濫用職權等等。
    以及分配行為天然就比單幹多了一道程序,肯定要比各幹各的,各收各的糧要多出很多問題。
    以後世為模板的結果論來說。
    大農場之所以能存在下去,且人均生產力極為誇張,那完全就是依賴高度機械化生產。
    當耕地、播種、施肥、收割完全都使用機器來運作時,一個人就可以種植數百畝土地,那人均產量當然高到極為誇張。
    所以真正要大幅提高人均糧食產量,還得等到工業發展成熟起來才行。
    這無比淺顯的一點國家當然也知道,而之所以還是選擇了合作社,歸根結底還是迫於當時外部的嚴峻形勢。
    農村合作社除了農戶基本口糧,其餘糧食全部上交國家,讓國家能夠最大程度利用糧食剩餘發展工業化。
    同時也是為了在工業化尚未發展起來,農用機械極度稀缺的情況下,高效分配和利用農具、化肥、農用機械等生產資料。
    總之這是一個時代局限下利弊兩存的製度。
    而這套合作社製度一直沿用了二十多年。
    直到統計發現全國糧食畝產量僅增長32,人均糧食占有量年均增長不足0.5,這也就意味著在化肥、改良種子、農用機械的不斷增加助力下,真正以人為因素的人均糧食產量不增反降。
    農民的生活水平一直沒有實質性提升,單幹和包產到戶的人民呼聲越來越高。
    最終國家在工業已經有了足夠積累後,於1982年全麵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
    實行農戶在承包的土地上享有充分的生產經營自主權,隻要按照國家規定的收購任務和價格,向國家交售一定數量的糧食等農產品,再向集體繳納一定的公積金、公益金等費用,用於集體事業的發展,其餘一切剩餘都歸農戶自己所有。
    農民生產積極性這才重新恢複。
    但這時已經距離1956年全麵推行合作社已經過去了二十六年。
    這二十六年中,農民們上交了除口糧外自己生產的所有糧食,為新中國的工業化進程做出了難以估計的貢獻。
    但這二十六年來他們沒能擁有自己的積蓄,二十六年後又得從頭再來。
    這裏麵除了為建設祖國無言付出的偉大外,還有那難以言喻的心酸……】
    這下古代的人們立時陷入了迷茫。
    計劃經濟對國家而言當然極為有利,也明白了這才是中國後來能夠追趕上美國的製度優勢。
    但這套製度下百姓的生活貌似真的不太好,沒有了以前那麽多的自由,每天都在為了建設國家在幹活。
    那麽他們到底要不要照抄這個發展捷徑?還是折個中,隻用統購統銷的方式給國家提供發展工業的糧食支撐,其餘還是照舊或采取自願互助?
    喜歡璀璨華夏:挽千古意難平請大家收藏:()璀璨華夏:挽千古意難平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