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3章 大煉鋼運動
字數:3901 加入書籤
第四百零三章 大煉鋼運動
【蘇聯斷了援助,選擇與中國決裂,很難說清楚赫魯曉夫在這裏麵的目的究竟是什麽。
因為從長遠上看,中蘇決裂勢必會阻礙兩國在經濟上實現互補,在戰略上實現同盟。
並且社會主義陣營的實力將會被極大削弱,這當然是美國極其樂於見到的。
具體一點比如蘇聯在1958年的人口總數為兩億出頭,雖然坐擁全世界最廣袤的國土麵積和最豐富的資源,但就其相應的人口來說實在太少。
尤其蘇聯實質上是由多個社會主義國家組成的聯盟國家,而這個成立於1922年的聯盟,到1958年時僅存在了三十六年,並且許多加盟國是在這三十六年中陸續加盟進來的。
隻有俄羅斯聯邦歐洲部分、白俄羅斯,還有烏克蘭才是蘇聯真正的核心地區,而且烏克蘭究竟有沒有那麽核心還存疑。
聯合在一起的時間短,就意味著彼此間並不是那麽地團結緊密,蘇聯強大時各加盟國尚且有足夠的向心力,一旦麵臨衰落,各自顧全自己的利益求存才是首要。
而蘇聯大部分領土又處於高緯度地區,氣候寒冷,凍土廣布。
如西伯利亞地區,冬季漫長寒冷,最低氣溫可達零下五十攝氏度甚至更低。
雖然都知道那遼闊的土地下埋藏著難以計數的資源,可受限於人口短缺,科技水平發展地還不夠,所以也隻能讓那些資源繼續埋藏下去,無法更早用於助力發展。
國家發展,占據先機極為重要。
鑒於人口不足,資源開發難度實在太大,所以蘇聯的發展潛力實際是不如經過革命洗禮的新中國的。
所以聯合中國實現團結共贏,這一斯大林時期就製定下的大戰略,就是蘇聯最應該走的道路。
當然蘇聯的野心一直以來都很大,在嚐試控製中國行不通後,最起碼也應該維持這個大戰略不變才是應該的。
但是中蘇關係最終走到了決裂,乃至蘇聯未來走向了解體這一極其糟糕的結局,隻能說這一結果導向,赫魯曉夫的個人決策和性格在其中起到了尤為關鍵的推動。
還是以曆史進程做結果論總結,與中國決裂,無疑是蘇聯領導人的短視。
回歸正題。
1958年中蘇關係走向決裂之際,蘇聯斷了中國絕大部分援助。
沒有完全斷絕是因為中國的農產品、礦產品等對蘇聯有相當的經濟價值,蘇聯的工業產品和技術也需要中國市場。
另外那時的蘇聯仍希望中國在社會主義陣營中保持一定的合作關係。
所以蘇聯這時還沒有完全斷絕對中國的援助,但這點援助相比以前杯水車薪,根本就不夠。
於是在此之後新中國除了失去外部物資和技術上的支持,另一個最為短缺的就是資金。
資金本質上就是物資,對外是進口重要貨物的工具,對內則是激勵生產力的工具。
資金短缺,中國隻能竭盡所能調動內部各方麵生產積極性,以此增加產出,維持工業化建設和分配製。
但是怎麽激勵生產積極性一直以來都是個問題。
不能給國企放權讓利,因為國企的產出事關國計民生,是根本,過多放開管控就會形成像南斯拉夫那樣的自治社會主義,會削弱國家調控經濟的職能,計劃經濟的主旨就會難以實現。
也不能給個人讓利,因為國家本就缺少物資著重發展關鍵重工業了,還要維持分配製,難以拿出大量物質資源來對個人進行大規模的物質讓利和獎勵。
隻能靠勞動競賽、表彰先進等精神激勵,鼓勵大家為建設祖國出力。
最後放權讓利就隻剩下了一個對象,那就是地方政府。
當時國家經濟建設任務繁重,中央政府在資源分配、項目管理等方麵麵臨巨大壓力。
下放企業管理權限、計劃管理權限、物資分配權等,可讓地方政府在經濟建設中有更多的自主權和資源調配權。
不僅可以使中央政府將更多精力放在宏觀戰略和重點項目上。
還可由地方政府負責具體的經濟組織和實施工作,提高經濟建設的效率和靈活性。
於是當時中央各工業部所屬企業和事業單位的百分之八十以上都交給了地方管理。
這就是體製下放。
地方政府第一次掌握這麽多的權力,但是這麽巨大的政策轉變實在來得太快,他們根本沒有足夠的時間去學習究竟應該怎麽管理企業、怎麽調控生產力和分配。
尤其這時候中央領導人提出了要趕美超英的目標,最初預計要用十五年左右的時間,在鋼鐵以及其它主要工業品的產量上超過英國,並在五十年內超過美國。
後續又在冒進的風氣和過於高估國內發展速度下,不斷調整為“十五年趕英,二十年超美”、“七年趕上英國、十五年趕上美國”、甚至高估到“三年基本超過英國,十年超過美國”,最後成了“兩到三年超過英國”的目標。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當這樣過高的目標落實到地方和企業上時,目標就變成了一個個嚴重脫離實際生產力的指標。
其中最主要的一項就是鋼鐵。
中央決定1958年的鋼鐵產量要比1957年翻一番,達到一千零七十萬噸。
但是這個指標確定時,這一年隻剩下四個月了,鋼鐵產量僅僅完成了四百萬噸,距離目標一千多萬噸還差得遠。
於是全國各個地方政府在尚未完全學會如何合理配置生產力和物資分配的關鍵經驗之前,就匆匆忙忙掀起了大煉鋼鐵的運動。
機關幹部、學校師生、工廠工人、農村社員,全國各行各業男女老少都投入到這場運動中。
大量勞動力從農業和其他行業轉向鋼鐵生產。
但被嚴重忽略的是,鋼鐵固然重要,但是其它工農業品,尤其是糧食同樣至關重要。
尤其在當時糧食產量和儲備並不充裕的情況下,糧食實則比鋼鐵更加重要。
據記載,1958年當年為了大煉鋼鐵投入的勞動力就高達九千萬人,加上間接參與的勞動力,人數可能超過一億。
而當時全中國的人口約為六億六千萬,投入人口占到了近六分之一。
雖然這場運動極其充分地體現了新中國的動員能力,黨的號召能力。
可鋼鐵行業投入的人多了,其它行業的勞動力投入勢必大幅縮水,相應的其它工農業品的產出也會大幅下滑。
這將會給後續極其嚴重的災難埋下禍根……】
喜歡璀璨華夏:挽千古意難平請大家收藏:()璀璨華夏:挽千古意難平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