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5章 三年困難時期(一)

字數:4089   加入書籤

A+A-


    第四百零五章 三年困難時期一)
    太子朱高熾看完這段天幕,不由得歎氣道:“這都是拿天下人的苦難積澱出來的教訓啊。”
    朱棣:“那你說這是製度本身有問題,還是僅僅因為粉飾虛張?”
    朱高熾:“按天幕所述,這製度本身就有違背常理的地方,可又不得不為之,不過釀成天幕還沒說但已經可以預見的災禍,怕還是人的問題占據多數。
    大勢之下,多數人都是隨波逐流的,所以恪守本分盡忠職守才顯得可貴。”
    朱棣:“你監國多年,那你說我永樂一朝也有這般浮躁粉飾的氣象嗎?”
    “這……”
    朱棣:“煌煌史冊上,饑荒禍事,人相食,記載之多不知凡幾,除去天災又有多少是人禍所致?
    我永樂一朝雖有都察院和三司共治,但集曆朝執政之所長的後世難道就沒有督察和分化權力的製度嗎?我朝定然也不會除外。
    欲根絕官員為求功績之利,逢迎當權者之喜,防患製度固然不可缺,但是當權者的權力亦不能不受限製。
    就像天幕之前陳述的,後世的決策層發現問題時,已經通過多數人決議提出要反冒進了,議定的這條政令如果得到執行,後麵或許就不會發生全國為了躍進連維持基本的計劃生產都失調了,就算不能完全避免,至少也不會那麽嚴重。
    可正因為有權力過大的當權者淩駕於製度之上,這條補救的政令就繞過了決議被一言蔽之。
    當然,權力集中,國家號令起來更能如臂使指,不至被各方掣肘。
    但這不正是皇權的利弊嗎?
    看了這麽久的天幕,朕多少也知曉了何謂民主,民主的利處又有哪些。
    這皇權真是不改不行啊,得在朕還活著,你還沒即位之前就得改,至於究竟怎麽改,怎麽限製皇權,又不使皇權失去糾錯和監察天下的能力,你得給我拿出個章程來。”
    朱高熾胖胖的臉皺成一團,無奈道:
    “您老爺子兩手一攤就給兒子定下這麽個大難題,老天爺也沒說過這要怎麽兼顧啊?
    後世的君主立憲製我看也是徒有其表,沒了兵權、財政權這些實權,君主哪還能限製得了官員?哪還能廢懲得了權臣?
    何況這還事關我大明萬世興盛,您這不是把兒子我架在火上烤嗎?”
    朱棣:“那你說!這事除了你我父子還有誰能擔得起來?
    不好改就一步步來,一步步下放權力,一步步完善製度,總不能原地踏步,叫我大明朝多少年以後又衰落了吧?”
    ……
    【在全民躍進的狂熱下,1959年的中國的確在失去了蘇聯援助後,奇跡般地依然在經濟和工業產能等各項數據上維持了高增長。
    但是過分的狂熱,過分追求高指標,以至計劃經濟不能做到妥善計劃這一根本原則後,隨之而來的反噬開始體現。
    財政赤字和糧食缺口這兩大危機,就在全民躍進如火如荼的1959年,爆發了。
    1958年時,全國糧食產量尚且還是增產狀態,雖然隻有很少的百分之1.32。
    但是到了1959年時,糧食總產量暴跌了百分之14.14。
    1960年在下跌的基礎上,又暴跌了百分之15.59。
    到1961年時下降趨勢才開始有所緩和,隻下降了百分之4.88。
    人均糧食占有量從1957年的203公斤,下降到了1960年的163.5公斤。
    這還隻是個平均數,除去重體力勞動者以及特殊人群外,普通百姓的糧食占有量隻會更少。
    粗略算下來,那段時期人均每月能分到的口糧隻有28斤。
    要注意這裏是斤,不是公斤。
    換算成克,再除以三十天,日均口糧就隻有466克。
    而官方給出的數據是,百姓日均口糧不足400克。
    計劃經濟中規定的中國人每年最低營養標準是191公斤,也就是每天523克。
    這還是維持生產生活的最低標準。
    而依照不足四百克來算,這裏麵每天的糧食缺口就達到了一百多克。
    這就意味著這段時期的人民處於嚴重的饑餓狀態。
    有句話對饑餓概括地很好:人不是一下餓死的,而是慢慢餓死的。
    百姓們才剛剛吃了幾年飽飯,現在又重新陷入了饑餓,曆史稱呼它為:三年困難時期。
    嚴重的糧食危機,引發的各種問題多到難以盡言。
    這裏便以財政赤字,和財政赤字帶來的應對措施為切入口。
    1960年,國家的財政收入是572.29億元,是截止當時的財政收入曆史最高。
    但是因為上述提到的各種嚴重問題,從這個高點開始,國家財政收入和國家經濟呈斷崖式地下跌。
    僅僅過了一年,到1961年時國家財政收入就僅剩了356.06億元,暴跌了足足百分之43.9。
    沒有了足夠的財政收入維持經濟和企業的正常運轉,新中國的第一次經濟危機全麵爆發。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國家緊急調整已經遲來的規劃任務和分配比例關係,並收回了之前下放地方的所有權力。
    取消了公共食堂,恢複了社員的自留地、家庭副業等,允許農民經營少量的自留地和小規模的家庭副業,以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
    這在本質上已經恢複了部分私有製。
    為的就是盡力先讓老百姓們走出饑餓。
    1960年冬,中央開始糾正農村工作中的左傾錯誤,首次提出“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
    意味著中國經濟和計劃製定方向進入了調整階段,曆時三年的大躍進運動就此結束。
    國家計劃委員會全麵壓縮了各項生產指標,工、農、商、學、勞動力各個領域全都出台了新的規定和計劃內容。
    全力恢複正常的經濟秩序為首要。
    由於財政赤字過於龐大,許多企業和工廠中斷了資金投入,大量城市工業被迫關、停、並、轉。
    就業人口從1960年的1.3億,暴跌至1962年的4537萬。
    意味著城市失業人口達到了八千萬人,尤其在當時全中國人口還隻有六億多,城鎮和農村人口占比還並不大的情況下,可知這八千萬的失業人口數字有多麽驚人,以及背後的情況又有多麽嚴峻。
    失業就意味著沒有了產出,而人總是要吃飯的,國家必須要竭盡全力為如此龐大的失業人口尋找到出路,否則後果將無法承受。】
    喜歡璀璨華夏:挽千古意難平請大家收藏:()璀璨華夏:挽千古意難平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