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6章 三年困難時期(二)
字數:4241 加入書籤
第四百零六章 三年困難時期二)
【經濟危機爆發是有其內在規律性的。
中國難以例外,資本主義更是無法避免。
資本家為追求利潤不斷擴大生產,而勞動者受剝削導致購買力相對不足,使生產相對過剩。
當市場無法消化過剩產能和債務時,貧富差距會使得越來越多的資金難以形成消費、生產、再消費的回流,經濟就會進入衰退和蕭條階段,形成經濟危機。
像美國這樣的霸權國家,可以借助美元的加息潮對外進行收割,有了更多的資金和產業後,就能有更多的方式來延緩經濟危機。
比如增加就業崗位、增加科研投入擴大市場競爭力、提高國民福利待遇等,促進資金形成新的輪回。
如果是實力不足的資本主義國家,無法有效將內部矛盾轉移到外部,經濟發展就會陷入衰退,一蹶不振。
中國沒有美國那樣的霸權,靠發展自身不走大國沙文主義的中國,未來強大以後也不屑於使用這樣的霸權。
因為中國的製度與美國有著根本意義上的不同。
中國實行的是社會主義公有製,哪怕未來改製實行多種所有製並行,也可以通過對國家更高的掌控力進行宏觀調控。
像靠資本財團和利益集團組成權力中心的美國,就無法做到這一點。
而中國的資本在國家力量麵前,隻有在國家製定的規則下運轉,沒有挑戰國家意誌的發展環境,但凡有露頭幹政或損害國家利益的跡象,甚至僅靠一次約談就能壓下資本家所有的越界心思。
美國就無法做到這一點,因為他們的資本財團早已坐大,本身就是權力中心。
但是這一次中國的經濟危機來自於內部計劃失衡,以及其它各種推動計劃失衡的次要原因,與資本主義無關。
那麽中國能靠內部自身解決此次危機,而不至於像那些實力不足以轉嫁危機至外國的資本主義國家一樣,陷入發展衰退嗎?
答案仍然是可以的。
就像剛剛提到過的,中國擁有其它國家無法比擬的國家掌控能力。
而放眼全國能夠消化這八千萬失業人口的,正是體量更為龐大的農村。
但是鑒於當時還非常落後的農業生產力,這個代價無疑會是痛苦的。
政府在當時動員龐大的城市失業人口,到全國各地的人民公社和生產隊進行生產勞動。
這就是那段時期下誕生的特殊現象,曆史將其稱之為“插隊”。
原本的計劃是龐大的新勞動力上山下鄉進入農村,可以幫助農村墾荒、發展基礎建設的同時,擴大糧食產量解決失業人口的吃飯問題。
但是實際情況卻是糧食生產是需要時間的。
在這股勞動力還沒能通過勞動擴大生產之前,他們隻能去分農民們已經很少的口糧份額來維持生產生活。
這無疑讓本就虛弱的農村壓力更大了。
而且城市失業人口可能在工廠或企業上班幹活是一把好手,懂得機械技術、懂得加工製造、銷售,但農業生產卻也不是簡單到一來就能學會並熟練的。
至少要經過一輪完整地從播種到收獲的實際農業生產,才算得上熟練勞動力吧。
所以這股龐大的失業人口實際並不能產出與真正農民一樣的糧食產量。
更多的還是農民幫助了他們。
而更進一步加劇此次危機的,還有全國範圍內連年爆發的天災。
該降雨的省份幹旱,降雨已經足夠多的省份卻又爆發了嚴重洪澇,本就不足的糧食產量又不可控地麵臨下降。
對所有人來說,那無疑是一段慘痛的歲月。
另外還要提及的,是中國在如此困難情況下依然要對蘇聯償還債務。
中國對蘇聯的債務主要包括三部分。
一是抗美援朝時期,蘇聯以半價提供武器裝備形成的軍火債,約30億元人民幣,折合13億美元。
二是1955年蘇軍從旅順撤退時,所移交給中國的裝備,折價約為9.8億元人民幣。
三是1958年後,因國內副食品供應緊張和收購困難,不能按貿易合同對蘇聯交貨,在1959、1960年兩年間欠下的25億盧布商貿債。
自1950年以來中國向蘇聯所欠的外債和應付利息,折合人民幣計算總共為57.43億元人民幣。
至1960年之前,中國已對蘇聯還債33億元人民幣,基本還清了抗美援朝所欠的武器債務。
還剩約23億元人民幣債務,主要是“大躍進”兩年間的貿易債務以及接受旅順蘇軍撤出後所留裝備的收購費。
當時中國因為國內困難,債務償還不得不延期,便承諾五年內一定還清對蘇聯的所有債務。
但是蘇聯外貿部長帕托利切夫指責中方未協商就把“償還期限確定為5年”,要求中國政府在合同有效期滿之日起三個月償清貿易欠款。
這被認為是“蘇聯逼債”的由來。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但是這裏要根據曆史事實提及的一點是,當時蘇聯雖然有過這樣的聲明,但後來經過談判後同意中方貿易欠款可在5年期間分期歸還。
所以所謂的蘇聯“趁勢逼債”,其實也沒有逼地多麽多麽厲害。
並且在三年困難期間,蘇聯還表示同意以借用的方式援助中國100萬噸糧食和50萬噸蔗糖。
中國政府經過考慮,接受了50萬噸蔗糖,對於100萬噸糧食的援助渠道,則決定留作後備,後來因從其他國家進口糧食比較順利,最終沒有接受這批糧食援助。
所以這段時期中國還是按照合同償還債務的。
還債方式和內容包括茶葉、紡織品、工業原料,豬肉、雞蛋、蘋果等農副產品,以及各種礦產折價後償還債務。
逼債說法可能更多來源於中蘇關係破裂後,兩國在政治、外交等方麵對立衝突加劇下,人們下意識對雙方之間的經濟往來也產生了更多負麵解讀,債務問題被放大和誤解,被賦予更多政治色彩。
不過也有說法認為,是因為中國通過外交和出口,從資本主義陣營進口到了糧食,困難緩解後,蘇聯為緩和與中國的關係,避免自己的陣營失去中國,這才放棄了通過逼債迫使中國妥協,同意建立聯合艦隊。
但是曆史的真相究竟是什麽樣的,可能隻有等到相關資料解密後才能重新看清。
不過這段時期的還債,也確實給中國的困難局麵增添了負擔,饑餓情況雪上加霜。
為尋求更多緩解困難局勢的方法,中國開始轉變思路,在劍拔弩張的冷戰環境下,與資本主義陣營展開了外交接觸。
緊急出口了81萬兩黃金和七百萬匹布,在1961年到1965年期間,中國每年從包括資本主義陣營在內的國家進口約500萬噸糧食。
中國也通過這一時期的貿易,打破了與西方國家的僵硬局麵。
中國也終於在萬難之中走出了這三年的苦難時期,但是這三年最終造成的損失實在太過巨大,尤其是饑餓給人民帶來的死亡……】
喜歡璀璨華夏:挽千古意難平請大家收藏:()璀璨華夏:挽千古意難平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