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1章 改革開放(五)
字數:3588 加入書籤
【1978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重新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停止使用“以階級鬥爭為綱”的口號,作出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
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從這一刻正式確定下來開始實施。
改革先行,開放跟進。
首先進行改革的是農村。
1978年11月24日,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18戶村民在一紙分田到戶的“秘密契約”上按下了鮮紅的手印,在嚴禁資本主義露頭的時代尚未迎來決定性政策改變時,便大膽冒著風險率先實行“包幹到戶”,開啟了中國農村改革的先河。
這份秘密協議的原文內容為:
[我們分田到戶,每戶戶主簽字蓋章,如以後能幹,每戶保證完成每戶的全年上交和公糧,不再向國家伸手要錢要糧。如不成,我們幹部坐牢殺頭也甘心,大家社員也保證把我們的小孩養活到18歲。]
中國自革命伊始,就再不缺敢於逆行的抗爭者。
他們的大膽既是基於實際問題敢於實事求是,延續了革命敢為天下先的偉大精神,也是在當時連溫飽都犯難的情況下,不得不邁出的大膽一步。
其意義非凡的一個重要明證,就是小崗村秘密協議是11月24日定下的,而解放思想推動對計劃經濟進行改革的偉大決策,是同年12月會議討論後確定下來的。
這一次,是人民走在了國家的前麵。
這裏要解釋一下什麽是包幹到戶,為什麽在當時私自進行有那麽大的風險。
包幹到戶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取消了生產隊的統一經營和分配。
每家農戶自行安排生產和經營,隻要交夠國家的,留足集體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
上交公糧好理解,留足集體的,則是指農村集體是大家共有,那麽村裏修建和維護道路、水利設施、學校、衛生所等公共設施,還有救助貧困家庭、老年人福利保障,以及村幹部的辦公費用等等支出就需要大家共同承擔。
不過現在國家經濟好了,有錢了,集體所需支出國家給承擔了,新生代也就沒有接觸到生產生活原來還需要上交集體一部分。)
包幹到戶與集體化生產隊最大的區別,就是農民可以有自己的剩餘了。
農民終於可以再一次實現多勞多得的生產環境,被壓製已久的生產積極性迎來堪比分田分地的巨大反彈。
包幹到戶的第一年,小崗村的糧食產量就達到了13.3萬斤。
而1955年至1970年,小崗村糧食年均產量僅約8300斤,至於更近時間的數據則沒有詳細記錄。
包幹到戶的效果非凡,逐漸帶起全國興起大包幹。
但是思想糾正不是那麽快就能扭轉過來的,有些人還在觀望,這是一個漸進的過程。
直到1980年,確定形成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中國共產黨第二代領導集體,開辟了中國改革開放和集中力量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
他肯定了包產到戶和包幹到戶,打破了多年來把雙包行為等同於分田單幹、等同於資本主義的觀念。
到1982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指出包產到戶、包幹到戶都是社會主義集體經濟的生產責任製。
有了中央正式下達指示,家庭聯產承包製開始迅速推行全國,到1984年,全國百分之九十三的農戶就實行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
1978年全國糧食總產量為6000多億斤,人均糧食占有量318.74公斤。
1984年達到8000億斤,人均糧食占有量392公斤。
六年間提升兩個千億級台階,漲幅達到足足百分之三十三,從此以後中國糧食總產量穩步提升,中國人民真正擺脫了普遍受餓的困境。】
看著後世百姓終於能真的吃飽穿暖了,古人們不禁感慨世事艱難,想要摸索出一條從未有前人做過的路,要承受的挫折實在太多。
身處近代的人,還在革命中艱難抗爭的人,看著這一幕更是心頭湧起萬千思緒。
“49年建國,建國後沒有了階級剝削,沒有了內戰動亂,本以為百姓很快就能過上好日子,沒想到一晃過去了三十多年,百姓才終於能吃飽飯了。”
“不幸有動蕩,又萬幸革命不是建國以後就完事了,還有那麽多人實事求是,敢於質疑不合理,敢於不計個人得失去抗爭,這才是革命真正要傳遞給人的意誌。”
“革命……連長,你說人過慣了好日子以後,還會有人敢去革命嗎?千百年後,還會有人記得革命嗎?”
“千百年太遠了,世事變遷不是你我能預料的,但隻要還有人記得曆史,記得曾經有那麽多的人拋頭顱灑熱血地革命過,那隻要未來還有不公,還有人想要騎在世人的頭上作威作福,那就一定還會有後來人翻開革命的曆史,振臂一呼,重新帶著人們去抗爭。”
看著身邊每個凝望天幕的同胞,眼神都是那樣的堅定,透露出的是與自己一模一樣的熱血。
年紀尚小,此前還對戰友之間稱呼同誌不甚明了的小紅軍,不確定是從這一刻起,還是更早的不知不覺間,也已經徹底明白了何為同誌……
【中國農業改革的同時,經濟改革與對外開放也在摸索前進。
1979年,那是一個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國的南海邊畫了一個圈。
從這一刻起,那個圈中名為深圳的邊陲小鎮,肩負起了時代賦予它的偉大使命。
地處珠江口東岸,與香港接壤,又有著瀕海貿易優勢的深圳,成為了允許企業經營自主,吸引外資興辦產業,試行中國對外經濟改革開放的最佳選擇。
1979年,國家開始重點投資建設深圳的基礎設施。
修建連接周邊地區和香港貨運碼頭的公路,同時建設供電供水,逐漸完善通信服務。
同年,中國第一個對外開放的工業園區——蛇口工業區誕生。
1980年,深圳經濟特區正式成立。
此後深圳不斷湧入國內外大量企業,各類製造業工廠如雨後春筍般湧現。
閉塞已久的中國經濟,在這裏迸發出了無與倫比的盎然生機。】
喜歡璀璨華夏:挽千古意難平請大家收藏:()璀璨華夏:挽千古意難平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