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2章 改革春風
字數:4166 加入書籤
【深圳成為經濟特區後,實行了許多對當時內地來說具有絕對開創性的經濟政策。
比如稅收優惠:
特區企業進口生產所必需的生產資料和生活用品,可以減免進口稅;對進入特區的企業,在所得稅上實行不同程度的優惠稅率,尤其對外資的優惠力度更大。
土地使用優惠:
外商用地可根據實際需要,確定使用年限、使用費數額和繳納辦法,申請獲得土地使用權。
隻要企業用地建設確能有助經濟發展,審批流程往往都能一路綠燈,並且土地使用費方麵還有著大量優惠政策。
甚至企業填海增辟的土地,從批準用地之日起,可免繳土地使用費10年。
企業經營優惠:
采用中國生產的機器設備、原材料、生活用品,以及其他物質的外資企業,給予出口價格上的優惠。
並且進口生產所需的設備和物資,直接減免進口稅。
除了這些政策,還有一個看似不起眼,實則意義重大的經濟政策,那就是在深圳經濟特區內,允許個人申請成為個體工商戶從事商業、服務業、手工業等多種行業的經營活動,並逐步放寬雇工限製。
如小餐館、雜貨店、理發店、修理店等。
而在當時的內地,餐館、雜貨店、理發店這些行業,還是國營和集體所有製企業在這些行業中占據主導地位。
哪怕在內地尤其是農村地區,會有一些個體商販從事簡單的商品買賣活動,但會受到諸多限製,規模也特別小。
深圳的這一改革政策創造了大量就業機會,讓個體工商戶能夠以其靈活的經營方式和敏銳的市場洞察力,迅速填補市場空白。
加速了商品和服務的流通,極大活躍了生產與消費的活力。
生產自由、買賣自由、經營所得歸於私有的市場經濟由此初步形成。
深圳試行經濟改革開放的顯著效果,證明了改革開放對中國經濟發展的巨大推動力,其成功經驗也很快被應用到了內地。
不過這個時期的個體工商戶還是有較多限製的。
比如隻有城鎮待業人員、社會閑散人員,以及部分符合條件的農村村民等無工作人員可以從事個體經營。
退休人員從事個體經營要開具家庭生活困難證明才能辦理執照。
雇工也有限製。
個體經營戶一般是一人經營或家庭經營,確實人手不夠或需要有相應技能的人幫忙,也得經過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批準,才可以請一至兩個幫手。
經營範圍也隻限於手工業、修配業、服務業等行業,其他領域都不允許個體工商戶經營。
甚至經營場所也要受限,隻能在指定的市場或街道等固定場所經營,不能隨意在城市的各個區域開展經營活動,擺攤設點需在規定地點。
製定這些限製的目的,還是在於國家要保留對經濟的調控能力,擔心個體經濟過度發展會衝擊公有製經濟的主體地位,產生資本主義傾向,進而導致經濟無序發展。
但這是對市場經濟的認知不夠,甚至可以說改革開放之初,中國都還沒有明確完整的市場經濟概念。
也就是所謂摸著石頭過河。
計劃經濟走向市場經濟的確會降低國家對經濟的調控能力,但這並不意味著國家失去對經濟的調控能力。
國家依然可以通過多種手段對經濟進行宏觀調控,如製定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產業政策等來宏觀調控經濟。
比如在經濟衰退時,通過增加政府支出,開展基礎建設,修建公路、橋梁、鐵路,增加項目投資擴大就業崗位,提高公共服務,降低居民在教育、醫療、交通等生活成本,增加居民消費能力,同時減少稅收,刺激總需求的同時增加企業經營積極性。
在經濟過熱時,資本為迎合市場需求盲目增加投資,市場供給過多,導致通貨膨脹壓力增大,企業產能過剩,物價上漲。
那麽就通過緊縮政策,減少政府支出、增加企業賦稅,抑製市場總需求,緩解產能過剩和通貨膨脹。
在貨幣流通過多或過少,導致物價過低或過高時,政府就通過緊縮政策和減少貨幣發行或增發貨幣,來控製貨幣流通數量和物價水平。
在貧富差距過大時,政府就通過調整稅收,通過個人所得稅的累進稅率結構,使高收入群體承擔更高的賦稅,同時適當降低低收入群體的賦稅負擔,以調節收入分配。
同時利用市場監督管理部門,加強對壟斷行業和國有企業收入分配與市場價格的監管,規範工資外收入和福利待遇,防止不合理的收入差距擴大。
這些都是政府對經濟宏觀調控的有力手段。
而宏觀之下還有微觀調控。
比如防止壟斷和不正當競爭行為,產品安全質量審查,保障消費者合法權益,都屬於微觀調控的一種。
調控手段包括法律、政策規定、相關部門管製都可以有效微觀調控經濟。
另外當政府需要在某些重要產業優先發展時,比如新能源、人工智能、6g網絡、芯片、生物製藥等尖端領域。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政府也可以通過補貼政策激勵私營企業,以及讓相關國營企業進行研發來形成競爭,促進國家在這些領域快速發展。
並不一定要讓國家將大大小小企業全都抓在手裏才能高速發展。
沒有競爭關係天然就會少很多積極性,發展就很難快起來,也不可能真的全靠精神信念來激勵經濟和科技發展。
相反,國家將大大小小的企業全都抓在手裏,那麽不管是賺錢盈利的國企還是賠錢維持社會運轉的國企,都需要國家來承擔支出。
而有國家兜底並收走絕大部分利益,就勢必會限製企業生產經營的積極性,就會造成許多原本靠精心經營和努力生產可以實現盈利的企業,卻成了需要國家每年往裏賠錢的負擔。
這對經濟發展和國家財政都很不利。
至於個體戶到底需不需要限製。
以未來已經發生的結果論來看,除了以維護合理的法律法規為目的市場監督管理外,並不需要對個體戶進行過多的政策限製。
因為市場具有自我調節、自我適應、自我創新的能力。
個體戶經營也是以賺錢為目的的,他們盲目盯著眼前的市場需求帶來的商機,一股腦湧入同一領域,或雇工過多,或搶占有利經營位置,到最後都會因為市場過剩賺不到錢。
原地固守賺不到錢,最終就必然會趨於自我調整,人多的領域賺不到錢,那就從事自己擅長的領域,或還處於市場空白的領域。
有利的經驗位置就那麽些,搶占不到自然就會換地方。
雇工過多過少都不合適,那就調整到目前最適合的雇工人數。
總之這些都是當時中國尚未明確改革究竟要往哪個方向改革,具體又要怎麽改革所衍生出來的問題。
而這些問題未來終究會靠一步步嚐試,一次次試錯解決,最終驗證出一條適合中國未來發展的獨特道路。】
喜歡璀璨華夏:挽千古意難平請大家收藏:()璀璨華夏:挽千古意難平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