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4章 國企改革

字數:3744   加入書籤

A+A-


    【改革開放雖然是從1978年就開始了,但計劃經濟一直要到1992年才正式結束。
    後世中國現行的市場經濟絕不是一蹴而就的,這其中間隔的十四年,中國為經濟改革做出了非常多的嚐試。
    所以從經濟賬麵上來看,給人的觀感就是一直到2000年左右,也就是步入二十一世紀時,中國的經濟才開始突然騰飛。
    從1978年開始,國家下定決心要進行經濟改革,但怎麽改是個問題。
    當時的計劃經濟體製已經運行很長時間了,但是沒有明確的成熟市場經濟方案作為參考,為避免陷入資本主義那樣的製度弊端,所以一開始大家還是想要在不動搖計劃經濟為基礎的前提下,以調動企業生產效率保障盈利為目的的試點改革。
    當時領導層認為國企缺少活力和效率,是因為政府管得過多,利益又都歸國家支配,所以應該對企業放權讓利,讓他們有更多自主空間和盈利空間積極生產,且迎合市場靈活調整。
    所以第一次國企改革還是從微觀經營機製入手,在維持企業國有不變的情況下,改變了以往企業利潤全部上交的做法,給予企業更多經營自主權,國家以分成的方式收取企業部分利益,並承當部分成本。
    如果利潤大於成本,企業盈利了,那就把新增的百分之12利潤留給企業,用來給工作積極的工人發放獎金,以及用來增加企業投資,擴大再生產。
    剩下的百分之88國家再拿走。
    如果企業是虧損的,那虧損的部分由國家來承擔。
    國企的第一次改革就叫做“利潤留成製度”。
    這樣一來企業能夠靠經營為自己增加收益了,而不是以前那樣做多做少都是國家的,生產積極性自然迅速提升,並且努力控製成本和生產浪費,努力擴大盈利額。
    這次改革首先在四川的六家國企試點進行。
    試點的效果可謂非常好。
    1979年頭八個月的產值和利潤,分別比1978年同期增長了14.1和21.8。
    與全省其他非試點企業相比,平均增長幅度高出了39.3,部分甚至達到一倍以上。
    企業有了更多的錢,工人的工資也得到不小增長,工人工作環境和生活待遇也得到很大改善。
    利潤做多的同時,分成百分之88的國家也能賺得更多,企業盈利國家就不用承受虧損了,財政壓力也就能快速降低。
    試點效果一看這麽好,國家立即就在次年將這項改革推廣開來了。
    可是一推廣,問題就暴露出來了。
    企業的生產效率和積極性的確激發出來了,可是國家的收益卻變少了。
    因為這項利潤留成製度有一個很大的漏洞,那就是企業會瞞報利潤。
    如果企業這個季度實際盈利了一萬塊,按照留成製度企業隻能留下一千兩百塊,但如果實際盈利一萬,卻隻上報五千,那麽就能瞞報下來五千,再加上留成獲得的六百塊,就是五千六。
    這可比如實上報賺的要多太多了。
    上報五千還是為了避免被注意,畢竟企業明明調動了國家那麽多原材料和資源,生產積極性也那麽高,可到頭來卻沒賺到錢,那當然會被國家審查。
    而當國家發現這個問題之後,想要審查還無從下手,因為假賬隻要不是太離譜都不好查出來。
    比如采購原材料價格多個一塊兩塊的,每個工人每天餐費多吃了一毛兩毛的,隻看賬目根本就看不出問題。
    這還是個普遍問題。
    可試點的時候為什麽效果那麽好呢?
    很簡單,試點嘛,所有人的眼睛都盯在那幾家企業上,他們哪敢搞小動作?而且謀利的流程也是一點點積累出來的,膽子也是一點點變大的。
    國家漸漸也明白了問題所在,一時之間改革陷入兩難。
    如果繼續堅持利潤留成製,那國企就會漸漸變成內部人員控製的企業,如果取消留成製度,那麽更好的改革方案是什麽?
    直到1983年到1984年,國家開始推行“利改稅”改革。
    既把國營企業過去上交利潤的方式,改變為按國家規定的稅種及稅率繳納稅金,稅後利潤再完全歸企業支配。
    看上去利改稅和留成製好像沒什麽區別,隻是將分成改為了稅收的方式。
    但是重點在於利潤因為虛報可以是浮動的,但稅種和稅率卻是相對固定的。
    利改稅之後,企業必須按規定納稅,不論經營狀況如何,稅收的強製性和固定性使企業麵臨更硬的預算約束。
    雖然企業仍有虛報利潤侵吞國家利益的空間,但這次改革以法律形式明確了國家與企業的分配關係和分配方式,具有更強的穩定性和規範性,國家行政更加標準化,減少了人為因素的幹擾。
    利改稅的同時,國家又推行了“撥改貸”改革,既由原來國家無償撥付給企業填補虧損或基礎建設的投資,改為了企業向銀行貸款。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貸款是要還的,還不上企業就有可能倒閉,如此一來企業為了仍能生存下去,自然會努力經營,畢竟國家已經不是無條件給企業錢了。
    不過基於企業可能對國家的重要性和實際難處,國家仍然可能通過財政支持幫助企業度過難關,但在國企遍地的時代,很多國企並非不可取代,不能倒閉。
    這兩條改革施行下去後,國企才真正開始走上了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道路。
    兼顧了國有經濟性質,又有市場經濟下私營企業的自生能力。
    提高了國家投資的效率和收益。
    能夠盈利的國企便良性發展下去,經營不善又不是不可或缺的國企,便會逐漸被市場淘汰,進而被市場經濟下的私營經濟填補。
    從此開始中國才逐漸由計劃經濟向著市場經濟逐漸轉變。
    但是在初期的時候並沒有明確允許國企倒閉,經營不善的國企依然能夠從銀行借貸大量貸款維持。
    真正讓國企放開市場,國家經濟轉入市場經濟的,是1995年的“抓大放小”政策,允許經營不善的中小國企,通過改組、聯合、兼並、租賃、承包經營和股份合作製、出售等多種形式,完全走向市場。
    但在此之前,非國有經濟的民營經濟,在改革道路上卻已經先國企一步進入了市場經濟,並且給國家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活力和成果。】
    喜歡璀璨華夏:挽千古意難平請大家收藏:()璀璨華夏:挽千古意難平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