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撤海禁【還有一章】

字數:4811   加入書籤

A+A-


    三日後,巍峨的漠北王庭內。
    朱五六端坐於龍椅之上,掃視著殿下群臣。文武百官列隊整齊,手中捧著各自精心準備的遷都方案。
    “諸位愛卿,今日便將遷都之事敲定。”
    諸葛亮率先出列,展開一卷詳盡的輿圖,圖上密密麻麻標注著順天府的各項優勢。
    “陛下,臣已將順天府的利弊一一梳理。順天府不僅地理位置優越,且如今朱標將軍已在當地建立起穩固的秩序,糧庫充盈,民心歸附。更為關鍵的是,自應天至順天,水路暢通,便於大軍與物資的調配。”
    他有條不紊地陳述著,條理清晰,令人信服。
    李世民微微頷首,補充道。
    “諸葛丞相所言極是。順天府靠近北方邊境,可有效防範草原部族的侵擾,同時又能輻射中原與江南。我朝新立,需快速穩定局勢,順天府無疑是最佳選擇。”
    項羽雖心有不甘,但也不得不承認順天府的優勢,悶聲說道。
    “既如此,順天府便順天府吧。”
    呂布也點頭附和,不再堅持洛陽。
    嬴政輕撫胡須,思索片刻後道。
    “順天府可作為權宜之都,待嶺南徹底平定,再作長遠打算。”
    朱五六聽聞,滿意地大笑起來。
    “好!就依眾愛卿所言,定都順天府!即刻籌備遷都事宜,命朱標全力整修順天府宮殿,疏通河道,確保遷都順利。”
    ........
    大周十一年,順天府承天門廣場。
    朱五六手扶漢白玉欄杆,俯瞰著城下螻蟻般忙碌的人群。
    遷都一載,曾經的燕京城池已擴建三倍,青磚灰瓦間處處可見玄色大周軍旗,護城河上漕船往來如織,載著江南的絲綢、嶺南的香料駛向北方。
    想想一切都跟做夢一樣。
    就在這時,有八百裏加急的文書。
    內官捧著鎏金漆盒跪地,盒中朱漆文書上 “海寇” 二字赫然入目。
    朱五六捏著文書的指節泛白 —— 自滅明之後,沿海倭患與殘明水師勾結,竟在泉州外海劫了三艘官船。
    朱五六皺起來了眉頭,當即就決定複活三個人。
    “複活張衡,沈括和鄭和。”
    要說起來這三個人,簡直就是那個時代的佼佼者。
    張衡,科學家、文學家。在天文、曆法、機械製造領域成就斐然。
    他製造的渾天儀,精準演示天體運行,如 “庖丁解牛” 般將宇宙奧秘呈於世人眼前。
    地動儀更是巧奪天工,以銅球落樽之法,能測千裏之外地震方位,堪稱古代地震監測的 “千裏眼”。
    這般奇才,於機械構造、天文觀測上的深厚功底,正可用於打造更精良的航海儀器,為水師出海保駕護航。
    沈括乃舉世罕見的全才。
    他博聞強識,《夢溪筆談》一書,涵蓋天文、地理、數學、醫學、等諸多領域,記載了活字印刷術等重大發明,堪稱古代科技的 “百科全書”。
    他曾主持汴河疏浚工程,以分層築堰之法測量地形,使河道暢通無阻。
    鄭和,航海巨星。
    他七下西洋,率領龐大船隊,足跡遍及三十餘國,最遠至非洲東海岸與紅海沿岸。
    其船隊規模宏大,船隻種類繁多,有寶船、馬船、糧船等,配備先進的航海羅盤、計程儀等,航行中更掌握了季風規律,如 “善馭風者行萬裏”。
    如今海寇肆虐,鄭和豐富的航海經驗、出色的船隊指揮能力,正是組建強大水師、剿滅海寇的不二人選。
    此三人,或精於科技,或通於地理,或長於航海,各懷絕技,恰似三顆璀璨星辰,即將在大周的天空中綻放光芒,為解決海寇之患貢獻各自的智慧與力量。
    “宣鄭和、沈括、張衡覲見。”
    朱五六將文書甩在案上,目光落在牆上大幅海圖,暹羅、占城、大食諸國的標記旁,都畫著刺眼的骷髏旗。
    半個時辰後,三位身著青色官服的文臣疾步入宮。
    鄭和腰間玉牌刻著 “寶船監造使”,沈括袖口繡著渾天儀紋章,張衡手中則抱著三尺高的銅製船模。
    “陛下,臣等已改良福船龍骨,采用水密隔艙法,即便三艙進水仍可航行。張大人改良的羅盤,已能在暴雨中穩定指南。?。”
    沈括率先開口,指尖劃過船模上凸起的網格。
    張衡呈上巴掌大的青銅羅盤,天池內浮針正穩穩指向南方。
    “臣在磁針上塗了犀角粉,經月不蝕。若配以鄭和大人的牽星術,遠洋航行可保無虞。”
    鄭和抱拳長揖,寶藍官服上的海浪紋隨動作起伏。
    “泉州海寇不過疥癬之疾,臣請率二十艘寶船南下,一來剿滅殘匪,二來探勘南洋商路。我大周絲綢瓷器若能直抵西洋,歲入可增十倍。"
    殿外忽然傳來爭吵聲,禦史大夫王猛闖入殿中,笏板直指鄭和。
    “陛下不可!宋明兩朝海禁,正是防沿海百姓通敵。如今貿然開海,若讓殘明餘孽勾連番邦 ——”
    “王大人難道忘了,我大周水師有神火飛鴉?”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沈括冷笑一聲,從袖中取出寸許長的竹筒。
    “上月在膠州灣試射,三十丈內可焚敵船。若每船配備百具,何懼海寇?”
    朱五六盯著案上的船模,忽然想起七年前在漠北初見朱標的場景 —— 那時他手持複活兵團的火銃,眼中倒映著應天城頭墜落的 "明" 字旗。如今大周鐵騎已踏遍中原,唯有海洋仍是未知的疆域。
    “準奏。”
    朱五六猛地拍案,龍袍上的金線蟠龍在燭火下熠熠生輝。
    “設市舶司於泉州、廣州、明州,許百姓出海貿易,所得稅銀三分歸官七分入商。鄭和為航海總兵,總領寶船監造與遠洋諸事。”
    兩年後,泉州港。
    巨大的船塢裏,首艘寶船 “鎮海王”號正在上漆。
    十丈高的桅杆上,新製的三角帆在海風中獵獵作響,船身朱漆下隱約可見交錯的鋼鐵龍骨 —— 那是複活的宋代兵器專家秦九韶改良的結構。
    老船工李阿爹摸著船舷上的銅製錨鏈,渾濁的眼睛泛起淚光。
    “老漢年輕時在明州港撐船,洪武爺一道海禁令,把我們這些討海人困在陸地上十年。如今……”
    他抬頭望著桅杆頂端的玄色龍旗,忽然挺直了佝僂的腰背。
    “這船底的十二道隔水艙,比當年鄭和下西洋的寶船還結實三分!”
    鄭和站在觀景台上,看著舢板載著各國商使靠岸。
    波斯商人的駝隊、大食水手的頭巾、占城使者的孔雀羽毛,在碼頭上交織成五彩斑斕的畫卷。
    他忽然瞥見人群中有人偷偷傳遞油紙包,袖口繡著半朵殘明蓮花 —— 正是三個月前被擊潰的 "大明水師殘部" 標誌。
    鄭和低聲對親衛說道。
    “去告訴沈大人,今晚子時,神火飛鴉試射的方位,改在泉州外海十裏處。”
    嘴角勾起一絲冷笑,他轉身走向正在裝載瓷器的寶船,腰間的牽星板隨著步伐輕響,仿佛在計算著遠洋的第一縷曙光。
    三個月後,順天府軍機處。朱五六握著鄭和從占城帶回的象牙雕,聽著沈括匯報海貿稅銀。
    “泉州港月入二十萬兩,廣州港三十萬,明州港因靠近殘明舊地,暫收十五萬……”
    喜歡大明:朱重八的六歲小皇叔請大家收藏:()大明:朱重八的六歲小皇叔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