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葛家莊子

字數:5934   加入書籤

A+A-


    福伯到了葛明的小跨院,小猴子跟在福伯身後。福伯看到葛明後想要彎腰行禮,葛明上前趕緊扶住。讓老人家給孩子行禮,這事情葛明還是做不出來的。
    葛明還是第一次好好打量福伯,老頭消瘦但是精神還算不錯,五十來歲的年紀,頭發胡子已經花白,穿著藍色褲褂已經洗的發白,好在沒有補丁,腳上一雙麻鞋。麻鞋不是麻布做的鞋子,是先把麻繩編成繩子,然後再用繩子再編成鞋子。堂堂縣令家的老管家,就這個打扮,可見家裏沒有想象的富裕啊。
    福伯也姓劉,名叫劉福,是葛明母親嫁過來時跟過來的下人之一,經過隋末唐初的戰亂,如今也隻剩下福伯一人。也曾有過妻兒,大業年間就已經不在了。如今孑然一身,兢兢業業,是葛家最忠誠的下人。
    福伯本打算在葛家養老了,主家心善奈何長子早年夭折,次子又是個傻子,主家後繼無人,仆人以後也就沒了希望。自從聽說袁道長治好了小郎君,讓福伯心裏又燃起了希望。
    “福伯,我想找個地方挖幾個池子,還要搭幾個棚子,打算弄點紙張出來習字使用。還需要弄些麥秸、桑皮、穀草,需要有地方可以晾曬。”葛明開門見山說道。
    “小郎君大概需要多大的地方?”福伯連忙問道,看到現在的葛明,福伯心裏真心感到安慰。
    葛明心裏盤算了下,地方好像不能太小,但是到底多大心裏有沒個概念。這年頭又沒有多少平米的說法,隻能隨便說了句“一畝地”大小。唐代的一畝地大概相當於現在的五百多平米,麵積算相當大了。
    福伯沉思了一會說到:“不如就去咱們莊子上吧,距離城裏也不遠,就在縣城西北十裏之外,步行過去也隻需要半個時辰。”
    葛明心裏樂開了花,不是勳貴才有封地嗎?沒想到我老葛家還有莊子。有莊子就有很多地,估計莊子上人也不少,那場地和人手的問題都能解決了。跟福伯約定好,明天早上趁著涼快去莊子上實際看看。
    福伯走後,葛明打算讓小猴子帶著出去逛逛,整天悶在家裏實在難受。葛明更想想看看沒有什麽好吃的,天天稀飯酸饅頭加鹹菜,實在有點受不了。穿越一趟,還是個二代,就天天讓我吃這個?
    葛明帶著小猴子去了正房跟母親“請假”,母親開始不太同意,軟磨硬泡、賣萌耍賤之下劉氏才同意,不過條件是不能亂跑,必須有大人跟著才行。孩子不能悶在家裏,以前是沒辦法,現在孩子正常了劉氏也希望葛明出去走走。
    劉氏讓丁香叫來了福伯,說是讓福伯跟著才算放心。劉氏很大方,這是葛明第一次出府“逛街”,所以給了葛明一筆巨款,足足五個銅錢。然後囑咐了福伯幾句照看好小郎君的話,就讓葛明他們出門了。
    從後院到中院,再從中院到前院,葛明走的比較慢,這個家雖然比較大,但是比較破敗,很多地方油漆已經剝落,家裏不少老仆看到葛明都過來施禮打招呼。
    葛明也不記得這些人名字,也隻能賣萌點頭而已。家裏老仆居然女多男少,想想也對。河北在隋末唐初飽受摧殘,男丁死了十之七八,男人少也就比較正常了。
    出了府門便是一條大街,寬而筆直,不過就是壓實的土路,如果下雨怕全是黃泥湯子。葛府在縣城的東北角,聽福伯說縣城裏不過橫豎各有兩條大街,縣城大致被分成“井”字。街道名字比較有意思,東大街、南大街、西大街、北大街,府門之前的這條大街就是北大街。
    東西南北各有一門,名字起得更是直接,就是東門、西門、南門、北門。
    沿著北大街往西走,確實有些商鋪,但是大多比較小,看來都是小生意人。等走到了西大街、北大街相連的地方,人就變得多了不少。
    依然是比較寬的土路,這年頭人少地多,其實從城市布局的角度來看還是比較科學的。建築都是木質的,看著穿梭的古人,葛明有一種後世在影視城旅遊的感覺。隻是這些人大多麵黃肌瘦,穿著也十分破舊。
    “井”字最中間的這段,也就是四條大街中間,算是縣城最繁華的地方,大家都叫這裏“四條街”。兩邊店鋪較多,不過隻有少數幾家是兩層的,有賣炊餅的,有賣蒸餅的,還有一家看起來還不錯的酒樓。
    街邊上不少小販在叫賣,這就引起了葛明的好奇心。有賣菜的,有賣竹木製品的,鍋碗瓢盆也全都有,隻是多是粗陶的製品,有點類似後世農村趕集。
    菜的種類極少,隻看到白蘿卜,香菜,茄子,這時候叫昆侖紫瓜,據說隋煬帝最喜歡吃。還有黃瓜,冬葵,菜豆也叫豇豆。當然還有蔥薑蒜,不禁要感謝張騫,很多都是張騫帶回來的,要不然更沒什麽東西吃。葛明失望透頂,看來物質生活也就這樣了。
    一個老大娘坐在路邊,身前放了半竹籃雞蛋,看來是想賣掉雞蛋換點油鹽回去;一個中年賣菜小販吆喝著,看來家裏還有老婆孩子要養。對於底層的勞動人民來說,生活一直都是充滿了艱辛的。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路過一個肉攤,葛明剛想過去看看,一股騷臭撲麵而來,嗆得葛明直捂鼻子。
    “小郎君,這是賣豬肉的鋪子,豬肉是賤肉,騷臭味道不少窮人都受不了。”福伯趕緊把葛明往旁邊拉一拉,捂著鼻子拉著葛明趕緊快步走了過去。
    葛明不禁納悶,後世牛羊肉倒是有點腥膻味道,豬肉反而味道不那麽重,大唐的豬肉味道怎麽就這麽重呢?仔細一想也就想通了,後世的小豬仔不管公母,都需要來上斷子絕孫的一刀。從此再無一點邪念,安心吃飯長肉不說,關鍵是去掉了那股騷臭氣味。
    葛明後世在農村長大,看到過配種用的公豬,兩顆蛋蛋甜瓜大小,走起路來左右晃動,逆風百米都有那股騷臭味。不過母豬就算不閹割味道也不會那麽重,不過農家母豬肯定不會殺掉,都是留著下小豬崽的。讓豬肉變得好吃,簡直就是利國利民的大事,這事需要籌備籌備。
    在縣城裏最繁華“四條街”逛了一圈,更確定了基本就是後世的一個小鎮。在角落看到有個賣甜瓜的,葛明好多天沒吃過水果了。甜瓜在魏晉時期就傳入中國了,隨著種植普及,到了隋唐年間也成了“平民食品”。
    小販看到葛明帶著一小一老兩個下人,自然不敢怠慢,三個甜瓜隻用了一文錢,小販開開心心接過了銅錢,還把甜瓜用清水衝了衝,這是個會做生意的。
    葛明分給了福伯和小猴子一人一個,小猴子拿起來就啃,連皮都不吐,吃的哢哢聲,看的葛明有點饞。可能身體的原因,身體隻有十歲,對於吃實在難以抗拒。
    葛明年紀小,掰不開甜瓜,福伯幫著掰開了甜瓜,葛明趕緊抱著啃,味道還不錯。甜瓜這東西有的甜,有的就不甜。據說跟雨水有關,雨水大了就不甜,雨水少就會更甜一些。不過好在就算不甜也能解渴,就當吃黃瓜了。
    又發現一家賣果子的,有李子和桃子,個頭都非常小,樣子也不好看。花了兩文錢每樣買了一大包,可見此時物價之低。其實葛明不知道,古代缺銅,所以銅錢的價值其實很高。很多人辛苦做工一天,工錢不過兩個銅錢而已。
    本想嚐嚐這時候酒樓有什麽好吃的,估計剩下的兩個銅錢完全不夠。再說看了街上菜販賣的菜,對美食基本沒什麽想法了。沒什麽食材,再高明廚藝都沒用,想要吃到炒菜基本不可能。
    別看炒菜後世人天天吃,在這年頭是不可能的。首先炒菜需要一口好鍋,冶鐵技術達到一定程度,才能有薄而且結實的鐵鍋。其次是講究爆炒,需要用到很多油,油這在古代可是高價物,別說天天吃,做燈油晚上點一會都舍不得用。
    讓小猴子抱著果子回家,因為實在沒什麽可看的,讓小猴子洗好果子給母親送過去一些。葛明嚐了一個桃子,雖然樣子不怎麽好看,很像是後世比較小的毛桃,但是味道還不錯,嫁接改良進行培育的話應該會更大更好吃一些。
    李子甜的不多,就算是甜的李子靠近果核的部分也會比較澀。但李子的那股果香,遠超很多水果,這是很多人喜歡吃李子的原因。不過民間有桃吃飽,杏吃少,李子樹下埋死人的說法,桃子可以當飯吃,李子性涼,吃多了傷脾胃。
    葛明剛想再休息一會,丁香紅著臉,捧著葛明設計的四角褲過來了。叫了一聲小郎君,放下幾條四角褲轉頭就跑了。葛明不禁心裏呐喊,害羞個什麽勁兒?本小郎君才多大?
    終於不用兜襠布了,已經是初夏時分,氣溫會越來越熱,那東西不透氣,絕對影響發育,將來可能影響到幸福生活。
    跟兜襠布比,這就是跨越時代的進步。葛明仔細端詳了下,做工還不錯,是細麻布做的,而且絕對是用棒槌捶過,否則不會這麽柔軟,看來母親還真是細心。
    有了四角褲,晚上睡覺都踏實了不少。
    次日一早起身淨麵跑步,回來之後洗澡換衣服,陪母親用過了早飯。回到自己小院時,福伯和小猴子就在院子裏候著,今天要去莊子上看看,葛明倒是滿懷期待。
    出了府門便見到門口停了一輛馬車,兩個輪子的馬車,馬車四個方向各伸出一根木棍,上麵支起一塊油布防曬,畢竟到了初夏階段,氣溫已經比較炎熱了。葛明跳上了馬車,馬車裏有蒲團,葛明趕緊坐上。福伯坐在左邊車轅上負責趕車,小猴子坐在右邊車轅上。
    福伯“駕”了一聲,馬車就開始行動了,從北大街一直往西走,走到西大街時往南轉,然後就是縣城的西門了。進出城門的行人不多,其實主要還是人比較少的緣故。守門的兵丁都認識福伯,點頭哈腰的跟福伯打了招呼。
    馬車出了城門之後,一片片黃綠相間的農田就映入眼簾,正是初夏階段,麥子已經開始灌漿,用不了多久就到了夏收的時候了。
    空氣中一片青草香,葛明饒有興致的左看右看。縣城裏雖然也是土路,好歹壓實了還比較平整。等出了城,雖然景色宜人,但是土路坑坑窪窪。這時代的馬車軲轆是木頭做的,而且不可能有減震這種東西,路途可想而知。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路上無聊,葛明就跟福伯打聽打聽莊子上的事。福伯是府裏的老人,對莊子裏的事自然信手拈來。
    “小郎君,說是咱們莊子,這可不是封地,隻是咱家祖上多年經營置辦下來的千畝農田,家裏以前可是有不少佃戶的。”
    “大業年間民不聊生,佃戶也是走的走逃的逃死的死。後來阿郎見天下大亂,就帶著剩下的佃戶跑到深山裏,這才躲過一劫。後來北平王投靠了大唐,咱們才從山上下來。您可不知道,咱們剛下山的時候,老天爺啊,其他莊子都沒剩下多少人。”
    “下山後阿郎把佃戶的戶籍都改成了良民,每個人也能都分上幾十畝地。可是莊子上的人不想走,一是感念老爺幫他們逃過一場大難,還有就是抱團,不抱團活不下去啊。”
    “莊子也是下山後才有的,隻有三十多戶人家。別看除了咱家沒一戶姓葛的,咱家莊子就叫葛家莊子。”福伯一邊趕車一邊回頭給葛明介紹,葛明聽得非常仔細。原來莊子是這樣來的,一群受過苦難的人劫後餘生,抱團取暖組成的一個莊子。
    “莊子上管事的叫張祿,也是家裏的老人。早年跟著老爺打過仗,後來殘廢了,斷了一隻手。”福伯說到這裏精神有些萎靡,估計又想到了那場大劫難。一個福伯一個祿伯,一個妻死子亡,一個斷手殘疾,也讓葛明多了不少感慨,這場大劫難能活下來就算萬幸了。
    縣城到葛家莊子不過十裏地,在後世不過五公裏而已,足足走了半個時辰。雖然不用不行,但是多了顛簸的痛苦,早上吃的東西都要吐出來了。
    葛家的莊子在縣城的西邊,沿著土路一直走就到了村南,剛到村口就見到幾個人在這裏等著。看來是福伯讓人提前通知過了莊子上,畢竟這是小郎君第一次到莊子來。
    喜歡大唐釣魚人請大家收藏:()大唐釣魚人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