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尉遲黑鬼要倒黴
字數:6219 加入書籤
長安,黃昏,東宮。
李建成、李元吉、魏征、王珪四人,又在李建成書房內密謀。
李建成先開口:“玄成,叔玠,程咬金和尉遲恭兩人的罪證收集如何了?”就沒有完美的人,要是專門找問題,絕對是能找出來的,尤其是程咬金、尉遲恭這種戰陣上衝殺的廝殺漢,難道指望他們溫柔善良?他們又不是秦瓊秦二哥。
魏征說到:“尉遲恭此人本是響馬出身,至今身邊還帶著當年跟他一起的強盜,仗著秦王府的勢力為非作歹的事確實不少。不過這些都是小事,派出去的探子還查到尉遲恭家裏有不少弓箭盔甲,都屬於國朝管製的東西,隻要查抄出來一個絞刑是逃脫不了的。”
李元吉聽後興奮的直搓手,不禁哈哈大笑起來。
“這個黑鬼,私藏弓箭盔甲,這明明就是要造反,絞刑太便宜他了,本王看應該淩遲才行。”唐代武力強盛,民間好武之風盛行,就算是文人也會練上幾手,可見民風之彪悍。
家裏有幾把刀劍自用、防身是完全可以的,但是私藏盔甲超過三副,弓弩超過五張,長槍馬槊這些長兵器超過十支,全都可以算是謀反。
武將家裏有些私藏再正常不過了,算是大家都知道的潛規則,畢竟隻要是武將肯定會有親兵、部曲,隻是多少的差別而已,這些人總不能不穿盔甲上戰場吧。
多數武將都有收藏好兵器的習慣,隻是不會相互揭發而已。但是這些潛規則就怕查,要是擺在明麵上真是一查一個準。
所以李元吉的話也沒錯,給尉遲恭定個謀反的帽子是妥妥的。
至於程咬金的罪名就更簡單了,跟著李世民立了不少戰功,有謊報軍功的情況。其實這種事也算是古代武將的潛規則,殺敵一百就說成一百一,這已經算忠厚誠實小郎君了。
殺敵多,獎賞才多,其實未必是武將本身貪圖賞賜,更多的時候是把多餘的賞賜分給立功的部下,尤其是戰死的撫恤金要多給,不然誰還願意跟你上戰場呢?
查到了兩人都有不法之事,隻需找個合適的人來彈劾就是了。這對於李建成來說隻是小事一樁,李世民經常在外打仗,手下武將眾多。但是李建成一直跟在李淵身邊,周圍有一大群文官,所以找個禦史自然不是難事。
幾人正在討論讓哪個禦史去彈劾尉遲恭和程咬金,沒想到李元吉自告奮勇,說到:“大哥,這事小弟打算親自來。”
李建成自然知道這個兄弟是個什麽性子,彈劾的事哪裏是他能做的了的,還是私心在作祟,非要親手弄死尉遲恭不可。於是勸道:“元吉,這是大事,不可胡鬧。為兄還是決定找個禦史來彈劾,此舉必須一擊即中。”
一個太子一個齊王,自然沒有魏征和王珪插嘴的份兒,兩人雖然也不同意李元吉負責彈劾,但是也不敢說什麽。
聽到李建成的話,李元吉還耍起了脾氣,看的李建成好氣又好笑。不過李元吉的一句話,還是讓李建成答應了讓李元吉出麵彈劾。
“大哥,雖然小弟不是禦史,但是舉報不法之事也是小弟的職責,小弟怎麽說也是親王,再說小弟在父皇心中的分量怎麽也比一個禦史重要吧?”
眾人一聽好像也有道理,親王揭發檢舉不法之事,誰又能說不是職責內的事呢?四人又商談了不少細節,隻等朝會時李元吉親自彈劾尉遲恭、程咬金兩人。
幾日之後,又是常朝時間。唐代的朝會由大朝會、朝會、常朝組成。首先不是每天都有朝會的,這點值得後世學習。後世一個小破公司動不動每天都開會,好像自己多大生意一樣,再大能有大唐大?
李淵管理這麽大的一個公司,無非每月初一、十五才有較大規模的朝會,而且可能隻是宣布一些詔令,通常是不奏事的,也就是不討論一些細節末支的事。
平常隔上三五天開個會,這個就是常朝,官員級別低了根本就不用參加。至於大朝會主要於每年元旦、冬至舉辦一次,在京大部分官員都要參加,不過也是不奏事的,更像是禮節性的。
從皇城南側朱雀門進入,沿著皇城中軸線,左右兩側是各部門的官署,一直到皇城北側的太極殿。
太極殿的殿門還沒開,李世民排在左側最前,李建成排在右側最前,身後就是李元吉。李世民瞟過二人時,正好看到李元吉盯著自己,麵露邪魅。李世民暗想糟糕,怕是對方又要使出什麽手段。
此時內侍高喊一聲“上朝”,太極殿大門大開,李世民和李建成帶著左右文武排隊而入。
李淵已經端坐在龍塌之上,眾人進入太極殿之後先是給李淵行禮,李淵高喊“賜座”,從太極殿柱子後麵出來不少內侍,每人手拿一個蒲團,放在官員們的身後,然後就倒退著回到了柱子後麵,眾人跪坐之後朝會就算正式開始了。
常朝才是奏事的朝會,也就是討論一些重要的事,而且是三省都解決不了的需要皇帝親自決斷的事,要是什麽事都找李淵,那李淵估計連生孩子的時間都沒有了。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當內侍喊出“奏事”兩個字的時候,李元吉從蒲團上起身,對著李淵先施禮,然後開口說道:“父皇,兒臣有事啟奏。”
這倒讓李淵有些意外,自己這個四兒子屬於隻長肌肉不長腦子的人,勇武倒是不缺,謀略一點沒有。這些年就幾乎沒有奏過事,這今天太陽是打算從西邊出來不成?
李淵倒是很想看看這個兒子到底要啟奏什麽事,居然笑著說道:“元吉,速速奏來。”
李元吉在史書上的記載非常有意思,據說李淵、竇太後最討厭的就是李元吉。史書上還記載,李元吉出生的時候竇太後“惡其貌”,就打算淹死拉倒。還是個姓陳的宮女沒舍得下手,偷偷把李元吉養活了。這個宮女的名字叫“陳善意”,名字非常有意思吧?
唐史還記載,等李元吉長大之後,壞事做盡,基本到了天打雷劈的地步,而且不是劈一次,應該天天劈才行。
史書還有記載李建成許其除掉世民後,封其為皇太弟,所以李元吉才拚命幫著李建成。而李元吉心懷私心,盼著李建成和李世民一起完蛋,這樣他就是唯一的嫡子,皇位自然就是他的了。
曆史上的李元吉是一個壞、傻、笨、貪的人,可以說是人渣中的極品。
真實的曆史自然不是這樣的,因為李世民當皇帝之後會修改這段曆史,修改成李建成和李元吉是兩個廢物,隻有他才英明神武。李世民開了一個壞頭,需改史書的壞頭,導致後世帝王紛紛效仿,讓後世史學家經常吐槽。
要說起後世修改曆史比較出名皇帝,宋太宗應該排名第一,從他童年就開始修改了。
那為何李世民會把李元吉寫成一個人渣呢?原因就在於,李元吉在李建成身邊天天叨念著讓李建成殺了李世民,說的次數太多,而且不分場合,連李世民都知道了。
還有一種可能,李元吉幫李建成,但是不幫他。
真實的曆史上李淵其實非常疼愛李元吉,帝王家估計跟普通人家也差不多,老大和老小總是受到更多的關愛,最不受待見的往往是中間的。李元吉是最小的嫡子,當爹的能不愛?
李淵建立大唐之後,李建成和李元吉一直跟在身邊。如果討厭李元吉的話怕是老早打發出去砍人了,老二李世民不是到處“殺人放火”累死累活的嗎?
還有一個重要證據,齊王元吉居住在武德殿,武德殿處於東宮與內城之間。據說不少大臣對此都有意見,但是李元吉在武德殿住的好好的。武德殿,當年可是淵居住和辦公的過的地方,可見李淵對李元吉絕對是寵愛的。
曆史上記載李世民最喜歡老四李泰,李泰住的地方也是武德殿。
李元吉說到:“兒臣探聽到武將之中常有不法之事,咱們大唐還沒到歌舞升平之時,這些武將已經無法無天,兒臣知道以後痛心疾首。”說到這裏眼中還憋了幾滴淚出來。
李淵聽後並沒有表態,轉頭看了看李世民一眼,這一眼非常有深意,李世民是天策上將,乃是武將之首,理論上天下武將都歸李世民管理。
李世民在李元吉邪魅一笑時,就感覺今天不太正常。幾乎沒在朝會上發言的李元吉“有事啟奏”,並且直指武將時,這種不太好的感覺愈發的強烈。等到李淵看過來那一眼時,李世民覺得不能不說點什麽了,也起身施禮說到:“兒臣有事啟奏。”
李淵說到:“世民,速速奏來。”
“啟稟父皇,武將本就是粗人,戰場上屍山血海的衝殺慣了,的確有些不循規蹈矩,兒臣必定好好管教。”在李世民看來,李元吉劍指武將,最終一定是衝著自己來的。大唐的建立離不開武將,想要武將如同文官一般循規蹈矩可能性基本沒有。
李元吉聽後哈哈大笑,對著李世民說到:“二哥,你作為統帥多年,應該知道獎罰分明的道理。”這句二哥,李世民已經很多年沒聽過了,現在聽著著實有些滲人。
還沒等李世民開口,李元吉轉過身對著李淵又施了一禮,說到:“父皇,兒臣檢舉尉遲恭私藏甲胄,要行謀反之事。程咬金虛報軍功,不顧軍法理應嚴懲。”
當李世民聽到尉遲恭和程咬金時,遍體生寒,腦子也瞬間晴明了許多。好啊好,李建立、李元吉,前些日子調走房喬和杜如晦,今天又要對尉遲恭和程咬金下手,這是要斷我的雙手雙腳啊。
“元吉,這可不是小事,你可有證據?”此時李淵聽到尉遲恭和程咬金的名字,自然也就知道了李元吉所指的果然是李世民。尉遲恭不過是秦王府的一個護衛頭子,但是程咬金可是宿國公,就算是一國的親王也不能胡亂誣陷。
“父皇,兒臣自然是有證據的。”說完從袖子裏掏出了一本奏章,雙手舉起,李淵見狀示意旁邊內侍把奏章接過來。
李淵打開這本奏章,裏麵的記錄極為詳細:尉遲恭私藏盔甲十三副,刀劍二十五柄,馬槊六根,雖然數字簡單,但是已經足夠致命了,任何一項拿出來都可以作為意圖謀反的證據。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接下來是程咬金的,武德三年攻打宋金剛時,虛報首級一百零三;武德四年攻打竇建德時,虛報首級兩百三十一;武德四年攻打王世充時,虛報首級三百零五。程咬金的這份舉報材料頗為詳細,而且全都有人證。
其實不管材料是真還是假,關鍵要看李淵怎麽看。如果支持李建成,必定會順水推舟。如果想要維護李世民,此事自然不了了之,或者告誡一下而已。
對於武將來說,尤其是當世名將,多一些盔甲刀劍,虛報一些軍功,完全無傷大雅,水至清則無魚的道理李淵自然是懂的,大唐是這些武將打下來的,李淵自然也是懂得。
但是在李淵看來,李建成和李世民之間的矛盾已經無可化解,自己隻能支持一個打壓一個,再爭下去必定天下大亂不可,李淵必定是支持太子李建成的。
太子李建成為人忠厚,李世民以後就算成了一個閑人,李建成也不會對李世民下死手。而且隋朝二世而亡就在眼前,如果不是楊堅改立老二楊廣,隋朝未必會亡。
想到這裏李淵有了決斷,說到:“命有司衙門審理,不得有誤。”說完還看了李世民一眼,李淵希望李世民能懂他的意思,二郎啊,莫要爭,為父都是為你好。
李世民哪裏看不懂李淵的意思,此時反而冷靜的出奇,完全不像上次房喬和杜如晦事件那般無措。朝會後麵還有些事,已經無關緊要了。
散朝之後李世民出了朱雀門,發現守著的隻剩下了張公瑾,看來有司衙門速度很快,尉遲恭已經被帶走協助調查了。
看到李世民出來,張公瑾趕緊迎了上去,急切的問道:“殿下,剛才大理寺的人帶走了尉遲恭,說是。”
沒等張公瑾說完,李世民迅速擺擺手說道:“速回洪義宮。”說完飛身上馬,張公瑾和其他親衛緊隨其後,直奔洪義宮而去。
喜歡大唐釣魚人請大家收藏:()大唐釣魚人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