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恨不得馬上如廁
字數:5885 加入書籤
李世民在策劃,葛明也在策劃,隻是內容有些不同而已。
這天中午用過了午飯,葛明就帶著小猴子和丁香去了造紙坊,袁老道閑來無事自然也是跟著的。麥秸、穀草什麽的應該浸泡的差不多了,看來可以進行下一個工序了。雖然沒有親手操作過,但是電視上看到過無數次,對此葛明還是非常有信心的,不管造出來的紙質量有多差,絕對不會影響到擦屁股,大不了擦之前做十分鍾軟化工作而已,那也比竹片子好得多。
過了木橋到了北山腳下,正在瞎忙的莊戶看到葛明一行人趕緊過來見過小郎君。說是瞎忙,的確是瞎忙,因為葛明除了讓他們繼續把麥秸、穀草、桑皮晾曬之外就沒吩咐別的事。這也搞得上工的人有些不安,好像沒幹什麽活,但是飯沒少吃。
葛明也不太懂,主要是感覺麥秸這些東西泡的差不多了,畢竟這東西不如竹子、樹木那麽耐泡。葛明安排人把料子撈出來一些,用清水衝洗幹淨。祿伯讓師匠弄的石臼早已經安裝好了,清洗好的料子在石臼裏搗碎,這又是技術活又是力氣活。需要一個人不停的踩,這個過程中另外一個人反複翻料子,跟搗年糕完全一樣,一個不小心手就變豬蹄了。
料子全部搗成糊糊狀,取一點紙漿放到抄紙的池子裏,用根木棍攪拌均勻,至於加多少才合適葛明自然是不懂的,隻能先記錄一下,看看效果如何。抄紙葛明看過,但是自己身高不夠,隻能讓描述著讓工人試一試。農活做的好的人,好像抄紙也比較有天分,不到半個時辰就像模像樣了。
抄好的紙放在一邊的平台上,一張張的摞起來,然後用木板蓋住,壓上重物把部分水分壓出來,這個過程足足等了一個時辰,然後就可以安排人在火牆裏生火了。
據說把壓在一起的紙一張張揭下來,這個步驟是最難的。葛明自然是不會的,隻能告訴工人們讓他們都試試。好在工人多是莊子上的婦人,一個個心靈手巧,別說把紙一張張揭下來,就連亂麻都能一根根挑出來,接在一起紡成麻線。
揭下來的紙用豬毛刷子在火牆上一刷,要平平整整的,天氣本就比較熱了,火牆再烤一下不過片刻就幹了,幹了的紙輕鬆就能揭下來了。
沒想到這麽順利,難道說穿越者自帶成功光環?葛明拿起一張紙,仔細端詳了很久。確實不如自己寫字用的紙那麽潔白,有些偏黃,這可能跟主料風吹日曬的時間不夠,石灰水的浸泡時間不足有關。但是軟硬適中,絕對是一張擦屁股的好紙。
葛明拿到手裏摩挲著這張紙,好像是多年未見的知己好友。恨不得馬上如廁一次,奈何早上剛排泄過,遺憾的隻能等到明天再用。除了葛明每個人都很吃驚,莊戶沒想到讀書人用的紙這麽容易造出來,以後能夠安安穩穩在工坊裏做工了。
袁老道已經吃驚習慣了,難道真有人生而知之?造紙可是工匠不外傳的秘密,袁老道也沒想到葛明居然做成了。
“總算造出來了,趕緊繼續烘幹,給本小郎君先弄幾百張,明天本小郎君用試試。”上工的莊戶都受到了鼓舞,手腳也麻利了很多。不過刷子就一把,好在還有幾個笤帚,居然沒有把紙刷破,不過這東西磨損過了剩下的梗子會越來越硬,估計用不了多久,看來還需要把最近存的豬毛趕緊做成刷子。
雖然紙不平整,但是對於葛明來說足夠了,眼看著天色也不早了,下令下班,一堆人開開心心的回到了莊子。葛明趕緊拿著紙回到了房間,袁老道幾人也跟在後麵,拿出毛筆試試紙能不能寫字。很可惜,效果實在太差,寫完字之後墨汁滲透到周圍,字全都變成了黑乎乎的一團。
袁老道看著感覺十分可惜,開口說到:“可惜了,不適合書寫,洇墨太嚴重了。”說完還不停的搖頭。
葛明倒是感覺無所謂。用於書寫的紙就沒有是麥秸做的,至少需要加入更多長纖維的東西才行,竹木、樹皮等等,材料不同而已,但是抄紙的步驟完全相同。隻是材料需要起碼一年的風吹日曬,然後浸泡、蒸煮。
“袁道長,抄紙的步驟就是這些,不同的材料做出來的紙完全不同而已,再試試其他材料就是了。竹子、木頭、樹皮、蘆葦都可以試試,小子比較看好竹子,可惜咱們這地方不產竹子,試試蘆葦和各種樹皮就行了,總能造出來適合書寫的紙來。”
“不錯不錯,你小子說的對,是老道急於求成了。既然能造出這種麥秸和穀草的紙,其他的也就能造出來了,真不知道你小子是怎麽想到的,根據老道所知,造紙的技術壟斷在大族手中。”
“袁先生,小子看書多而已。拿一些紙回去吧,這草紙可是好東西。”說完葛明遞給了袁老道一半。
“你小子看書無法跟老道相比,以後不準再拿書上看來的哄騙老道。再說老道哪裏有你父親送過來的紙,你這紙又不能寫字,老道要來何用?”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道長,紙可不是隻能用來寫字的,還可以用來入廁。”
袁老道臉色一變:“你弄出這種不能寫字的紙來,目的就是為了如廁?”
“然也。”此時的葛明十分得意,搖著腦袋有些忘形。
“你這個混賬,老道替你父親教訓你。”說完袁老道就暴起了,一巴掌就要抽葛明後腦勺。好在葛明雖然比較胖,但是每天都有鍛煉,身手還算矯健,居然躲了過去。
“袁先生,這是為何呀?小子沒做錯事。”怎麽這個老道說變臉就變臉的。
“暴殄天物,無數人因為家貧買不起紙張讀不起書,你不知道從哪裏學會了造紙,居然目的是為了入廁,真真氣死老道了。”在袁老道看來,葛明是在浪費自己的能力,難怪有這麽大反應了。
“袁道長,您剛才也說了,紙張的生意都在世家大族手上。咱們小門小戶的就算能造出紙來,哪裏敢跟人家爭?小子這叫另辟蹊蹺。”古代生存十分不容易,葛家這種人家在這個時代就是寒門,比農家稍微好點而已。在不知道情況,或者自己還不夠強大時,一定不能亂來,這是葛明老早就想好了的。
袁老道聽到這裏反而笑了,笑得葛明心裏發毛。
“小子,你這樣搞還不如跟世家大族爭。你搞出來紙居然是為了入廁,原本精貴的紙張被你生生拉低了價值。”說完還對葛明指指點點。
“你啊你,就是個攪屎棍。”然後背著手回了房間,樂嗬嗬的想要看葛明笑話。
其實被人說是攪屎棍不可怕,可怕的是說你是被攪的。。。。。。
後世紙的種類極多,用於書寫的隻是其中一個很小的分支而已。葛明自然是有打算的,其實這種麥秸、穀草做的紙,在後世使用最廣的就是包東西,俗稱包貨紙,這個市場遠比寫字的紙用途更廣,很多商鋪都用得上。這可是古代,讀書人少的可憐。
這種草紙用硬筆書寫問題不大,尤其是圓珠筆、鉛筆這些,毛筆確實不合適,鵝毛筆都不行,主要是洇墨。
草紙在後世還有一個更加廣泛的應用,印上玉皇大帝,或者剪出銅錢的樣子,隻是不知道印上玉皇大帝在這個年代是不是違法的。話說燒紙這回事,還是元代之後才開始流行起來的。
袁老道想看葛明笑話,真是想瞎了心。
葛明還是希望能夠造出更多種類的紙張來,所以打算正常造這種草紙之外,再準備一些其他可以造紙的材料。不過纖維越好的材料,越是需要比較長。跟麥秸不同,這些造紙材料都含有油脂、蠟質等東西,竹紙為例,竹子需要風吹日曬一年以上可以用來造紙。
草紙已經造出來了,就需要想想怎麽賣出去了。關於這東西的成本,在葛明看來成本實在太低了,主要就是工錢和夥食費而已。葛明想了很久,打算從藥鋪開始下手,如果有人來抓藥,用幹幹淨淨的草紙包起來,遠比現在的荷葉包好的多。
其實這是以結果來反推而已,後世的藥店包中藥依然是在用紙包,再說藥鋪有錢,從古至今藥鋪就沒有不賺錢的。隻是如何打動藥鋪,好像還需要想點辦法。
葛明從來都很心疼自己,看著時辰也差不多,也就懶得想了,出了房門等著張春來過來做晚飯。
自從張春來有了葛明給的五百個銅錢之後,經常會采買一些當季的時蔬,跟葛明一起研究怎麽做才好吃。也經常聽到葛明嘀咕,少了這個調料,那個調料的,上次聽葛明嘀咕了醬油,這個東西張春來是知道的,在縣城還真買到了醬油,不過價格很高,隻有一斤的小壇子,足足花了二十文,讓張春來心疼不已。
葛明出來的時候正看到張春來抱著兩個小壇子,獻寶的跟葛明說到:“小郎君,買到醬油了,不知道是不是你說的哪種調料?”
醬油這東西主要是為了上色,尤其是炒肉的時候經常使用,不然炒出來的肉片白慘慘的,看著都沒食欲。用後世的烹調理論來說,美拉德反應出現的炙烤色,會讓人不自覺的流口水,醬油上色的目的就在這裏。
葛明也很想見識見識古代的醬油,接過壇子倒在小碗裏一點。果然跟後世醬油顏色差不多,用手蘸了一點,味道好像不錯,不比後世的醬油味道差。
葛明不覺眼前一亮,對著張春來問道:“春來大哥,這個應該就是醬油了,這東西什麽價錢?”
“小郎君,就這麽一小壇子,不過一斤而已,足足花了二十個銅錢,都能買十斤豬肉了。”張春來說的有些咬牙切齒,看來十分心疼。
“這麽貴?一個壯勞力十天的工錢,就隻能買這麽一點醬油?”奸商啊,確確實實的奸商,難怪說古代的商人沒地位,全都是黑了心的。這要是自己做醬油,不是比做什麽都賺錢嗎?
其實是葛明想錯了,醬油這東西商代就有了,製作的方法並非使用黃豆,而是使用肉。肉類加鹽發酵,流出來的汁水就是醬油,其實跟魚露的製作非常類似。古代肉食的價格本就很貴,鹽也貴,肉加鹽做的醬油當然便宜不了。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葛明口中的醬油,不過是後世黃豆、麩皮等亂七八糟東西加鹽發酵的黑乎乎的東西,至今在河北一些地方把這東西叫做清醬,跟醬油完全是兩碼事。
葛明吧嗒著嘴,心裏想著要不要做點醬油。小時候在農村看奶奶做過醬油,好像就是麩皮、黃豆加鹽放醬缸裏堆起來發酵,然後用水洗出來的東西就是醬油,需要燒開之後存起來,要不然會變質。不過看過歸看過,未必能都得成,還不如做大醬簡單呢。不過大醬好像也做不成,需要春天或者冬天煮黃豆,搗成豆瓣發酵很長時間,三伏天再下醬、晾曬。
葛明心裏盤算著算了算了,還是明年再做吧,看來穿越晚了,應該冬天來的。冬天釣魚不會遇上打雷,那也來不了哇?
東想西想的葛明,被張春來的話打斷了思緒。
“小郎君,晚上咱們吃點什麽?”
“吃餃子吧,今天吃韭菜雞蛋的餃子。”
初夏的韭菜還比較鮮嫩,再不吃就老了。看著張春來手上還有另外一個壇子,葛明就開口問道:“春來大哥,另外一個壇子裏是什麽東西,也是調料嗎?”
“小郎君,這是黃芥末,不過小郎君年紀小,這東西太辣,怕是吃不得。”
黃芥末而已,芥菜籽做出來的東西嘛,真以為本小郎君沒見過什麽世麵?這東西吃了之後直衝鼻腔,但是味道比綠芥末溫順很多,非常適合做涼拌菜。
“順便拍個黃瓜,用黃芥末涼拌。”古代調料太少,好不容易見到後世還算常見的調料,還是不趕緊嚐嚐?
喜歡大唐釣魚人請大家收藏:()大唐釣魚人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