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8章 真情難辨,純粹無界
字數:5201 加入書籤
什麽是情感?什麽叫情感?
人內心深處自然而然對某一個人,對某一件事,對某一事物產生的感受。
愛恨憎惡,怒嫉倦厭……這些都叫情感,那什麽才叫純粹至極的情感,純粹至極的愛和恨呢?
先拿“愛”之情感舉個簡單例子。
世間絕大多數人心目中,“愛”的表現都是對一個人好,沒錯吧。
那衡量一個人對自己好不好的標準有哪些呢?可能會有人說,這東西沒有標準,很難一概而論。
的確,人世間絕大多數事情,問題都需要遵守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規則。
否則很容易掉入“經驗主義”陷阱。
但不可否認的是,世間絕大多數人心目裏都還有杆秤的存在,不為別的,單純為了方便衡量愛。
在常人眼中,愛要講道理,講道德,講信義,甚至於在儒家文人心裏……
發乎情,止乎禮,愛還得講禮儀。
正因如此,無論是人們眼中別人對自己產生的愛,還是自己對別人產生的愛。
其實總結起來,也算大同小異。
愛一個人就要對他好,但對他好也得講道理,講道德,講禮儀,講兩情相悅……
很多時候,你心底產生的愛,其實對那個人來說完全就是一種無用的負擔,在這種情況下你還要堅持去愛別人。
還要去做出那些證明你愛他的表現,行為,這叫什麽?
在你看來,這的的確確是你發自內心深處,真心實意對他的愛,真心實意想對他好,這沒問題。
但在旁人眼裏並非如此,旁人隻會覺得你在騷擾對方。
更何況,究其根本,愛一個人也並非絕對要對他好,例如某些以殺虐為樂的變態賊寇,他們發自內心產生的愛。
在他們眼裏,他們願意親自出手虐殺你,而不去虐殺別人。
這恰恰就是他們“愛”你的表現。
倘若這樣也能稱作純粹至極,發自內心的“愛”。
恐怕這般純粹的“愛”,本身早就與當初人決心創造出“愛”這個字,所賦予它的含義背道而馳。
脫離了人世間道理,道德,信義約束的愛,或許足夠純粹,但也難再稱“愛”。
此即旁觀者角度看,為何“愛”需要有道理,道德,信義約束的原因,換作被愛者,感受愛之人角度去看。
常人究竟應該如何判斷,如何看待外人對自己持有的“愛”呢?
想必絕大多數人心中同樣有杆秤在。
並且,這杆秤上衡量愛的標準依舊大同小異,能夠得到世間絕大多數旁觀者認可。
例如父母親人,異性好友,對自己好的表現即是愛,人們可以選擇接受“愛”,也可以選擇不接受。
兩情相悅不僅僅適用於夫妻異性之間,同樣適用於父母子女,親朋好友之間。
很多時候,倘若他們內心對你產生的愛,愛你的表現令你無法接受,那麽緊隨而來的便是一個問題。
盡管他們愛你,你卻無法接受,認可他們對你的愛。
出現這種情況當然很正常,很合理。
你既然根本就沒有享受到這份愛帶給你的美好感受,溫馨感覺,又何談反饋“愛”回去?
能量守恒定律,不僅僅是後世之人所遵守的物理規則,同時也適用於人的情感,人的內心層麵。
在這世上,永遠沒有人可以無緣無故產生愛,產生恨。
產生一切正常人所擁有的正常情感。
一個人想去愛別人,首先他必須擁有產生“愛”的資格和能力才行。
倘若這個人從小到大,過的都是顛沛流離,饑寒困苦的苦難生活,周遭根本沒有人傳遞過愛給他。
他的世界裏唯有一片漆黑陰暗,照不進去絲毫溫暖陽光。
他甚至連他自己都不知道如何去愛。
還談什麽愛別人,對別人好?這很顯然是幾乎不可能發生的事情。
想要去產生恨同樣如此,這個人首先要有產生恨的資格和能力才行,沒錯,恨一個人同樣不是件簡單事情。
倘若這個人從小到大,過的都是幸福至極,美好至極的被愛環繞生活。
他眼中的世界,到處草長鶯飛,陽光和煦,他所接觸到的人也全部在愛他,嗬護他,關心他。
從小到大,根本就沒有值得他生氣,憎恨的人出現,更沒有教會他憎恨的事情發生。
那你指望他離開自己原來生活的世界後,立刻就能自然而然學會生氣,學會防備,學會憎恨他人。
這顯然也是幾乎不可能出現的事情。
因此,無論是愛也好,恨也罷,還是其他五花八門,亂七八糟的複雜情感。
人內心深處如果想要產生這些情感,首要前提是外界有人傳遞給他這些情感,教會他理解,釋放這些情感。
試問那些呱呱墜地的新生嬰兒,他們生來難道就懂什麽是愛,懂什麽是恨嗎?
他們隻知道哭了睡,睡了餓,餓了哭,哪怕你出手把他們掐死,他們臨死前最後一刻都不可能會恨你。
因為他們根本就不知道什麽是恨,更不可能理解,釋放出恨這種情感。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這便是情感層麵上“反饋”的含義。
先有理解愛,接受愛的過程,然後才可能有釋放愛,反饋愛的結果。
用更加通俗易懂的四個字來解釋。
“母慈子孝”,先有“母慈”,再有“子孝”,除非這個子能夠理解,並接受嚴厲母親對他的愛,愛他的方式。
否則便是“母不慈,子不孝”的結果出現。
當然,傳統意義上的孝道講,生子之恩大過天,養子之恩大過地,生養之恩合起來,理應如何?
比天地加起來還要大!當孩子長大成人過後,有了這份比天地還大的“愛”在。
孩子反饋給父母一輩子的“孝順”之愛,豈不正常,豈不合理?拋開生養大恩,生養大愛不談。
剩下來的那些“教子”之愛,自然而然就顯得有些微不足道了。
正因“微不足道”,所以無論父母如何打罵教育孩子,如何用自己深刻的“人生閱曆”去影響孩子。
在旁人眼裏,這些都是父母“愛”的表現,即便偶有表現不恰當之處。
放在生養大愛麵前,終歸瑕不掩瑜。
這些對嗎?可能不對,可能對,不同時代有不同時代的理解和看法。
但無論身處哪個時代,皆可肯定的道理是,愛恨由心,愛恨隨心,若想取之愛,必先予之愛!
所謂“予之愛”,並非單純給予對方自己心裏,旁人心裏的愛。
而是要給予對方心裏能夠理解,能夠接受的愛才行,否則便會造就出某種極為矛盾,複雜難辨的局麵。
“情感”之所以存在,之所以能夠廣為流傳於人們心中,根本原因是它得到了認可。
得到了人世間幾乎所有人,發自內心深處的認可與信服。
與“情感”相類似,得到這種認可的還有道理,道德,信義,乃至於法律……諸如此類的公認之物。
它們表麵毫無關聯,實際有著千絲萬縷,密不可分的重要關聯,形同血肉。
但,即便有著外界諸多因素,諸多公認之物的影響與聯係,在很多時候,情感依舊會保留有自身最獨特的地方。
那便是愛恨由心,愛恨隨心!
你內心深處產生的愛和恨,的確會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外界道理,道德,信義,禮儀……之物影響不假。
這注定了人的情感不可能太過純粹。
身為群居動物,太過純粹的情感很可能會傷害到別人。
此乃絕大多數人都不願看到的一幕。
然而,“情感”二字要解釋起來著實複雜無比,縱使千言萬語亦顯寥寥。
為免過分囉嗦,此時此刻,也隻好采取慣用的“一言以蔽之”解釋方式,希望能夠讓人看懂。
問世間真情何物,當為每個人內心深處,劃定純粹與不純粹之間……
那道變幻莫測,難以捉摸的界限!
喜歡凡儒請大家收藏:()凡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