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9章 情義

字數:5179   加入書籤

A+A-


    情義情義,融情於義,明大義而拋小義,究竟孰對孰錯?
    站在旁觀者,局外人角度,周子隱身為俠義劍客,多次挺身而出,揮劍斬向眼前不平之事,維護世間公平正義。
    維護世人心底良知,道德,自然是毫無爭議的大義之舉,值得人們敬仰。
    可要站在他年紀輕輕便撒手人寰,不僅拋下一對年邁父母,老無所養,一介柔弱婦人,獨自養家……
    乃至於年幼喪父,無依無靠的那對可憐孩童角度看。
    他們會因為幾句虛無縹緲的大義之舉,便主動忽略掉自己漫長人生,才剛開了個頭,便徹底失去父親陪伴……
    忽略掉自己從小到大,親眼見到的母親那些不為外人所知的辛酸苦楚嗎?
    更何況,這還是建立在有騰論此人出現,並最終成功為周子隱洗刷幹淨身上冤屈的前提下,若無此前提。
    周家人這輩子都得背負著“禽畜”賊寇家屬的罵名。
    流言猛於虎的道理,自然無需多言。
    再者說,所謂的“沉冤昭雪”,縱使周子隱身上的冤屈當真能夠被洗刷幹淨。
    過去近十年時間裏,無數個日日夜夜累積起來的,留在他家人,父母,妻子,孩子心底的那層厚重陰影。
    當真能像“沉冤昭雪”那般,說不在意就不在意了嗎?
    結果顯然不盡人意,悲劇,永遠都是悲劇,即便在悲劇最後,給這個悲劇的結局套上一層美好的外殼作收尾。
    依舊無法改變,它是悲劇的事實。
    衡量悲喜與否的從來都不是故事結尾,而是連結開頭與結尾,中間那段無比漫長,煎熬的過程。
    更準確來說,是在那段無比漫長過程當中,一個人內心經曆的摧殘與美好。
    摧殘多,美好少,那便算悲劇。
    摧殘少,美好多,那便算喜劇,另外需要注意一點,有資格區分摧殘與美好的不應該單單是故事主角一人。
    而是知曉這段故事全貌的,每一個有心之人,他們內心感受到的摧殘或美好。
    摧殘就是摧殘,美好就是美好,衡量摧殘與美好之間那道模糊界限的,不應該是某一個人,某一群人。
    這樣容易將人的主觀意誌,強加在客觀事實上,從而誤導自己。
    誤導自己,貌似觀音土與人中黃相比,也不是那麽的難以下咽,唯有依靠世間絕大多數旁觀者內心感受。
    方能衡量出“愛”與“恨”,“摧殘”與“美好”之間那道模糊不清,捉摸不定的界限。
    這道界限同樣存在於“義”之一字上。
    過去二十年裏的周子隱或許敢無比肯定,自己內心清楚“小義”與“大義”之間的那道界限,位於何處。
    並且他每次抬起手來,拔劍出鞘之時,都能清清楚楚感知到……
    那界限,就安安靜靜矗立在他內心深處,從始至終都未曾動搖過絲毫,無言,巍峨,無時無刻不在指引著他。
    指引他明確何為大義,何為小義?
    單從涵蓋範圍上也很好區分,劍客大義指的便是路見不平,拔劍相助。
    以此來維護世人心底道理,道德。
    幫助他們相信,在這世上,還是有屬於他們的公道,屬於他們的正義在的。
    小義即前麵講到,人與人之間美好情感,可能是與陌生人之間,也可能是與自己身邊親近之人間。
    不過放在此處,自然就得偏向於後者了,要不然怎麽講究雨露均沾?
    什麽好事都讓陌生人給占了的話,那麽原本用來區分陌生人與親近之人間的那道界限,豈不徹底顛倒過來?
    隻可惜,這份堅定,在他降生至世上二十年以後,也終究變得不再堅定。
    當初因為某個巧合至極的下午,周子隱替人出頭完,正欲離開他家,不料屋外傳來撕心裂肺哭喊聲。
    出於內心好奇,他走近去湊熱鬧。
    發現是一對頭發花白,涕泗橫流的老叟夫婦跪倒在衙役麵前,哀求對方替自己找回失蹤孫女。
    旁邊圍滿了出來看熱鬧的閑人,周子隱扭頭詢問身旁友人。
    方才從他口中得知事情原委。
    那對老叟夫婦是他鄰居,早些年兒子兒媳先後因病去世,隻拋下一個年幼女兒留給他們撫養長大。
    這才養了三年不到,他們前些日子去早市上買菜,孩子吵著鬧著要一起去。
    按理來說,他們都到這把年紀了,該有的防備心應該不會少,他們身體什麽狀況,他們自己也清楚。
    早市上人多眼雜的,以他們年老體衰的那副身子骨,著實陪孩子折騰不起。
    奈何孩子哭聲實在太過鬧心,原本慣例是一個人出去買菜,一個人留在家裏照看孩子的老叟夫婦。
    以防萬一,這次兩個人一起帶著孩子出門,想著應該不會出什麽事。
    結果那天早市上人太多,老叟夫婦一個忙著跟攤販討價還價,一個眼睛被旁邊賣雜耍的給吸引走注意力。
    據他們所說,他們兩個頂多幾秒鍾時間沒照看到。
    等那老頭子猛然意識到,自己牽住小女孩的手不知何時變得空無一物以後,小女孩已然從他們視線範圍內徹底消失不見。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夫婦倆瞬時慌了神,連忙從賣菜攤販前紮堆的人群裏擠出來,找尋孩子身影。
    事情接下來的發展進程可想而知。
    任憑他們二老如何在人堆裏找尋女孩身影,哪怕把自己那對渾濁不堪,老淚縱橫的眼珠子給瞪破了。
    該找不見的,就是找不見。
    後來不知道聽哪個看熱鬧的閑人說,讓他們趕緊報案去,說不定是一起早有預謀的略賣孩童案。
    而非他們內心僅存的那最後幾分僥幸念頭所想。
    隻是因為周邊人太多,擠來擠去的,不小心把他們孫女給擠散開了。
    說不定她此刻就站在早市上哪個地方,哭著鬧著等自己過去接她,沒事的,再找會兒一定沒事的……
    像這般不知該稱作僥幸,還是稱作害怕更為合適的念頭。
    一直延續到了早市閉市前的最後時刻,延續到原本吵鬧不堪,熙熙攘攘的人群,不知何時起變得稀稀朗朗。
    遠處稚嫩哭聲,也伴隨著這股愈發明顯的空曠之感,縈繞在老叟夫婦耳畔。
    夫婦倆最終先後昏了過去。
    還得多謝旁邊注意到此處動靜的幾個閑人衝上前來,又是掐人中,又是掐手腕的,總算把二人弄醒。
    隨後又攙扶著二老,共同前往冷靈府衙門外報案。
    聽衙門差役解釋,這並非偶然。
    他們那個“走散了”的孫女,十有八九是被人拐走。
    連同在她之前失蹤,家人前來報案的幾十個年齡各有不同,絕大多數都是年幼婦孺的失蹤人口,不知去向。
    初步推斷,城內隱藏著一夥勢力龐大,隱藏極深的略賣行當賊寇。
    聞言,二老險些沒站穩,再度昏過去。
    幸虧有好心閑人在旁邊時刻攙扶著,安撫二老情緒,這才讓他們逐漸緩過勁來。
    衙役們對此早有預料,隨口甩出幾句不痛不癢的寬慰話語過後,便是例行公事,將二老帶去填寫信息。
    寫明他們失蹤孫女樣貌特征,丟失時身上穿著什麽衣服,外加姓名……之類。
    填寫完這些,衙役們便讓二老回去等候通知,說他們要是找到了其孫女,會派人去他家裏告知的。
    不要閑著沒事就跑來衙門外妨礙公務,該急的不用他們催。
    不該急的,他們催了也沒用。
    聽完友人解釋的這些話,周子隱還以為今日衙役上門,是帶來好消息給那對老叟夫婦。
    卻不料身旁友人適時歎了口氣。
    說那衙役今日上門,不僅不是因為成功尋到他們孫女下落,恰恰相反,他們是來讓那對老叟夫婦徹底死心的。
    早在前幾日,他們就上門來過一趟,手上還拿著兩件破爛衣裳。
    聽說是老叟孫女被拐走時,身上穿著的麻布衣裳,意思很明顯,他們隻在那集市上找到了這兩件衣裳。
    更準確來說,是找到了這兩件破爛衣裳僅存的幾塊布料。
    喜歡凡儒請大家收藏:()凡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