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2章 棄劍俠義
字數:5295 加入書籤
他們容易嗎?他們又犯了什麽錯?
他們隻不過想好好活著,甚至連一點過分的享受都不敢貪戀妄想。
卻總是有人要剝奪掉他們做人的最後這點趣味,無論是肉體上,還是精神上,都不肯給他們留條活路。
不管其他看熱鬧的閑人內心作何想法,心底有幾分唏噓,幾分感慨。
亦或幾分事不關己的淡漠之感。
反正周子隱忍不了,他跟絕大多數誌同道合的俠義之士一樣。
此時此刻,看到如此場景,內心深處唯有數不盡的怒火翻騰,再就是止不住的心酸,震顫感覺。
路見不平不義之事,閑人可不為所動,可明哲保身,亦可暗自唏噓感慨。
沒有任何人能夠指責他們做的不對。
但俠義之士不同,他們見到世間不平不義之事發生,他們內心信仰的“義”字會促使他們“當義不讓”。
試問仁人不仁,義士不義,仁人義士又焉能被人稱作為“仁人義士”?
話說回來,仁人誌士又如何?
仁人誌士照樣算凡人,有自己的七情六欲,私心私念存在。
更何況他們自身能力本就有限。
縱使仁義聖人再世,他們照樣不敢妄言,自己有能力改變這偌大人世間,千千萬萬人內心想法。
仁義,本身就是與人之天性相違背的東西,更不可能拿來當飯吃。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這句話,誠非虛言,同時也適用於“仁義”二字上,但凡事沒有絕對。
人之所以有心,人心的偉大之處不正在於很多時候,人心可以幫助人戰勝那些……
包括卻不限於饑餓,寒冷,恐懼,死亡,乃至於數之不盡的,比死亡還要更加令人恐懼的東西。
按照常理推論,以人心的複雜多變,脆弱程度。
應該很難具備上述這般,駭人至極的威力和作用,但……人心從來都不是能以常理度之的東西。
瞻前顧後,一往無前……羈絆擾人,牽掛助人,很多時候,看似截然相反的結局。
隻在人們一念之間便能換個模樣。
待到二念,三念之時,原本瞻前顧後的人有可能變得一往無前。
原本一往無前的人,也有可能變得瞻前顧後起來,其中沒有任何先後順序,邏輯道理可言,這就是人心!
人既可以因為心裏那麽多牽掛,羈絆的存在,而變得膽怯,退縮。
也可以因為它們存在而變得無所畏懼。
具體心緒如何,大概就隻有當事人自己才清楚。
甚至於,事後很有可能連他們自己都看不清楚他們的內心究竟作何想法,連他們自己都理解不了自己當初的做法。
唯有讓他們本人再度身臨其境,再度回到當初做出抉擇的一念之間。
或許才能讓他們真正看清自己內心。
當然,這個看清也並不意味著絕對意義上的看清,畢竟人心複雜多變,與人心的偉大之處同時存在。
二者始終相互作用,相互影響。
人心的“不可以常理度之”特點,也正是在這般前後矛盾相衝突,同時又相交融的詭異狀態中造就出來。
此“一念之間”抉擇,非彼“一念之間”抉擇,這裏指的“彼此”不是說人有差異。
即便是同一個人,同一顆心,而且身處相同情況,相同地點,甚至於……相同的時間,倘若再給他次機會。
他都有可能在第二次“一念之間”,做出與先前截然不同的抉擇。
注意,這裏指的再給次機會,不是建立在已有記憶,經曆基礎上,而是與第一次“一念之間”互不幹涉的情況。
可能聽起來有些難以理解,難以令人接受,信服,但事實的確如此。
人心從來都不是一成不變的死物。
哪怕世間道理,法理,公平,正義……這些看似傳承千年,經久不變的“死物”,同樣不可能真的一成不變。
舉個很簡單的例子,前朝律令,能適用於後世百姓身上嗎?顯然不行。
何況乎人心這一世間最是複雜多變的東西?什麽叫複雜多變,毫無道理,邏輯可言的變化。
不受時間,空間等一切外物,外力限製的變化,這才叫真正複雜多變。
要是能夠隨便讓人看懂,理解的變化,那還叫個屁的複雜多變啊!那叫有跡可循,叫可以用常理度之。
好了,言歸正傳,說這麽多隻想表達出一個意思。
那便是對周子隱而言,世間不義之事發生於他眼前,那對老叟夫婦充滿淒厲絕望的眼神固然撼動心靈。
但……他身邊最親近之人,妻兒老小臉上時時刻刻掩蓋不住的害怕,疲憊神色。
又何嚐不讓他這個當兒子的,當丈夫的,當父親的感到滿心愧疚,盡管他們從未出言指責,埋怨過自己。
當心底那急速升騰,卻又無處安放的滿腔怒火。
終於找到它該去的合適宣泄之處時。
緊隨而來的,便是在這個黑,白,灰相摻雜的人世間,一個人肆意妄為所需要付出的沉重代價。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他不理解,為何自己明明想要維護世間公平,正義,道德,法理的大義之舉。
因為某些朝廷蟲豸存在,從而迫使他不得不用自己的方式,來替人討回公道,何錯之有?他當真錯了嗎?
難道他當初知曉有人在光天化日下,膽敢做出“略賣人口,采生折割”之事過後。
他不該替那群被關在陰暗地窖裏麵,骨瘦如柴,眼神空洞,渾身上下布滿駭人淤青傷痕的可憐婦孺報仇?
他應該也去學那些極具自知之明,懂得該如何明哲保身的閑人們做法?
留在原地默不作聲,轉而去在內心暗自唏噓感慨,但願以後能有哪個青天大老爺出現,替那群淒慘婦孺主持公道?
年輕劍客無論如何都想不通,更想不明白,他到底應該怎樣做才對。
終於,在日複一日顛沛流離生活中,宛若過街老鼠那般東躲西藏,蜷縮度日的年輕劍客想開了。
既然他現在無論如何都分不清是非對錯,幹脆就不去想那麽多。
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
過去發生的那些是非對錯,不管它究竟是對是錯,一切終究都過去了。
年輕劍客內心從不會為他所做過的事情感到後悔,因為他知曉世間沒有後悔藥,再怎麽懊惱後悔也隻是給自己徒增煩惱。
他隻不過感到極度自我懷疑,懷疑自己過去所做一切究竟是對是錯。
懷疑他內心堅守這麽多年的“大義”信仰,究竟是“真義士”之舉,亦或“偽義士”之行?不過自欺欺人爾。
為了所謂的“大義”存心,讓自己身邊最親近之人陪同自己身陷囹圄。
他們又做錯什麽了?平白無故受此顛沛流離,饑寒交迫之苦,難不成像這般飛來橫禍,也能符合他們內心道義,道理?
歎隻歎,往事隨風矣,難尋對錯。
好在年輕劍客最終成功看淡,於情於理,過去的他早已享受完任性。
享受完他心底為之自豪的“大義”。
現在也該到他“贖罪”的時候了,什麽狗屁蛟虎劍客,俠義之道。
他隻知曉,掌中這柄俠義之劍,絕不僅僅是助他斬盡眼前不平事,斬盡眼前不義事的親密夥伴。
同時也是與他身邊最親近之人為敵。
害得他們整日擔驚受怕,顛沛流離的“罪魁禍首”。
過去他不曾意識到,自己每每遵從內心大義,所揮出去的酣暢淋漓之劍,刺向眼前不仁不義之人。
寒刃鋒芒所過之處不止有他們身影存在,同時還有自己身邊最親近之人。
現在他意識到了,自然該做出改變。
已經不能再被稱作為劍客的“年輕劍客”周子隱,將掌心長劍深藏匣中。
連同他那顆緩緩死寂的“俠義劍心”,共同深埋於三尺土下,既是為了他自己,同時也是為了他身邊最親近之人。
如若自己堅守至今的俠義劍道,耗費無數個日日夜夜蘊養出來的劍刃鋒芒。
無時無刻不在刺痛著自己身邊最為親近之人,刺的他們傷痕累累,疲憊不堪,還要連累他們共同淪為所謂“劍道”犧牲。
那這狗屁劍道,不修也罷!
喜歡凡儒請大家收藏:()凡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