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3章 誰給你們的權力?
字數:6282 加入書籤
他連忙拿起手機,給林小滿打了個電話。
“小滿,情況有變,徐新他們要搞事!”
林小滿聽完秦峰的講述,也感到非常憤怒。
“這絕對不能讓他們得逞!”林小滿說,“我們必須想個辦法。”
“我查到這些賬號都指向一家注冊在開曼群島的殼公司。”秦峰說道。
“好,我知道了。”林小滿深吸一口氣,冷靜地說,“我們來一招釜底抽薪。”
當天晚上,林小滿聯合周曉芸,在麥窩社區發起了一場“開源節拍”行動。
她們將全部原始聲紋,以0協議(公共領域聲明)公開,並附上了一段文字“誰都能用,誰都不算偷。”
與此同時,民樂縣。
陳青山值完夜班,疲憊地走在回家的路上。
他是一名火化工,每天的工作,就是和逝者打交道。
長期的工作,讓他變得沉默寡言,情感封閉。
走到一所中學門口,他突然發現,校門口的鐵桶被人撬開了,裏麵的一口仿製銅鍋,也不翼而飛。
陳青山皺了皺眉頭,但他並沒有報警,也沒有聲張。
他隻是默默地記下了這件事。
第二天清晨,陳青山拎著焊槍和一些廢鐵片,來到了學校後院。
幾個學生正在那裏玩耍,看到陳青山過來,都好奇地圍了上來。
陳青山沒有理會他們,隻是找了一塊空地,開始忙碌起來。
他先用焊槍把廢鐵片焊接在一起,然後又用錘子一下一下地敲打著,慢慢地敲出了一個鍋胚。
圍觀的學生越來越多,他們看著陳青山熟練的動作,都感到非常驚訝。
“陳師傅,您這是在幹什麽呢?”一個學生好奇地問。
“做鍋。”陳青山頭也不抬地說。
“做鍋幹什麽呀?”
“給你們用。”陳青山說,“誰想敲,自己來。”
學生們麵麵相覷,不知道該如何是好。
三天後,學生們用陳青山做的那口鍋,錄了一段“校慶打擊樂”,上傳到了短視頻平台。
視頻一經上傳,立刻爆火。
評論區裏,刷滿了各種各樣的評論。
“這才是真·非遺!”
“陳爺爺太厲害了!”
“我要給陳爺爺點讚!”
“靈感來自陳爺爺的掃帚。”
夜深了,老吳獨自坐在屋裏,聽著收音機裏傳來的咿咿呀呀的戲曲聲。
突然,他聽到屋外傳來一陣輕微的響動。
他放下收音機,走到窗邊,小心翼翼地向外看去。
隻見一個年輕人,正蹲在靜音亭邊,手裏拿著一個專業的錄音設備,對著銅鍋……夜風喧囂,像一曲未經授權的混音版。
老吳耳朵動了動,放下陪伴了他半輩子的老收音機,抄起家夥——一把開了刃的锛子(砍木頭的工具)。
躡手躡腳地走到靜音亭邊,借著慘白的月光,他看見一個戴著耳機的年輕後生,正對著那口老銅鍋一陣猛搗鼓。
耳機裏漏出的,正是那首被魔改得麵目全非的“甲五·終章”,電音轟鳴,差點沒把老吳送走。
老吳沒吭聲,轉身回屋,端出一碗還冒著熱氣的苞米粥,放在那後生腳邊。
“謔!”那後生嚇了一跳,摘下耳機,一臉懵逼地看著老吳。
“錄可以,”老吳操著一口濃重的鄉音,吐字如釘,“但別剪風。”
那後生愣住了,像是被點了穴。
盯著那碗熱氣騰騰的苞米粥看了半天,突然咧嘴一笑,麻溜地收起家夥什兒,從包裏掏出一個巴掌大的速寫本,開始對著靜音亭的房梁一陣猛畫。
臨走時,他當著老吳的麵,刪掉了手機裏那個亂七八糟的混音工程文件,重新錄了一段純環境聲,還煞有介事地命名為《沒人想賣的時候,它自己響了》。
老吳站在門口,看著那後生的背影消失在山道盡頭,慢慢悠悠地把那把锛子掛回了門框上——像掛一把不再出鞘的劍。
隨後,他摸了摸口袋裏那幾枚被磨得鋥亮的銅釘,轉身進了屋,留下一句意味深長的話語在夜空中飄蕩
“風……終究還是吹大了……”
夜風在山間野蠻地呼嘯,吹得靜音亭的瓦片都嗡嗡作響,像是誰家走調的二胡。
三天後,學生們上傳的“校慶打擊樂”短視頻,像一顆深水炸彈,在流量池裏掀起了滔天巨浪。
林小滿坐在省台逼仄的格子間裏,看著手機屏幕上那段粗糙的視頻,嘴角不自覺地揚起。
評論區裏,網友們的腦洞比陳青山家的煙囪冒出的煙還濃烈,什麽“非遺複興”、“高手在民間”、“這才是真正的中國好聲音”,各種梗層出不窮,看得她眼花繚亂。
突然,一條私信彈了出來。
“林老師,您好!我是‘全省公共聲音檔案庫’籌備組的,想邀請您來我們這裏借調一段時間,協助進行檔案整理工作。”
林小滿心裏咯噔一下。
生音檔案?
這不就是她一直想做的事嗎?
但她總覺得,事情不會那麽簡單。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麵更精彩!
果然,到了籌備組,她才知道所謂的“檔案整理”,不過是把各單位報上來的項目材料進行分類歸檔。
當她翻到“民俗音樂”一欄時,一個熟悉的標題映入眼簾——“甲五·終章”。
申報單位是某高校音樂學院,內容煞有介事地寫著“由學者田野采集並重構,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和藝術價值。”
林小滿差點沒把手裏的咖啡潑在申報表上。
田野采集?
重構?
這群所謂的“學者”,怕是連陳青山家的門朝哪兒開都不知道吧!
她深吸一口氣,不動聲色地將申報表放回原處,心裏卻已經打定了主意。
評審會那天,專家雲集,氣氛莊嚴肅穆。
林小滿坐在角落裏,看著台上那位西裝革履的音樂學院教授,滔滔不絕地講述著“甲五·終章”的“學術價值”和“文化意義”。
她覺得荒謬極了。
輪到她發言時,她沒有引經據典,也沒有長篇大論,隻是平靜地提交了幾份補充材料吳小雨歪歪扭扭的手繪節拍圖、陳青山在村口放煙的視頻、老吳深夜磨锛子的錄音。
然後,她抬起頭,看著台上的專家,輕聲問道“如果一個孩子比教授更早聽懂它,那源頭該算誰的?”
全場鴉雀無聲。
最終,“甲五·終章”項目被標注為“多源共生”,未予獨家認定。
林小滿知道,這已經是最好的結果了。
與此同時,姚小波正扛著他那台老舊的膠片機,在縣城裏遊蕩。
文化館委托他拍攝一部“靜音亭十年影像誌”,但他卻遲遲沒有按下快門。
他總覺得,對著一個空蕩蕩的亭子拍來拍去,實在沒什麽意思。
他反而走遍了縣城的中小學校,把鏡頭對準了那些充滿活力的孩子們。
他拍下課間孩子們敲桌子的畫麵,節奏忽快忽慢,充滿了即興的樂趣;他拍下體育課上,學生們集合時整齊劃一的拍手聲,那是青春的律動;他甚至拍下了食堂打飯窗口,人們用飯盒敲擊餐台的聲音,那是一種獨特的“幹飯”節奏。
他把這些片段剪輯成一部無聲短片,隻在字幕上標注時間和地點。
成片放映那天,縣裏的校長們麵麵相覷,臉上寫滿了尷尬。
他們覺得這些“噪音”實在有損學校的形象。
一位頭發花白的老教師卻站了起來,激動地說“我教書三十年,頭一回覺得‘吵’有了意義!這才是孩子們真實的聲音啊!”
短片最終沒有參加任何比賽,但卻被縣裏的多所學校主動索要,用於所謂的“課間節奏疏導實驗”。
姚小波知道,他的作品或許不能改變什麽,但至少可以讓更多人聽到孩子們的聲音。
李文娟最近有點煩。
作為省台總編室主任,她每天都要處理各種各樣的提案和報告。
但今年,讓她感到頭疼的提案格外多。
在年度創新獎評審會上,一份名為《城市節律感知係統》的提案引起了她的注意。
提案聲稱,他們利用ai技術分析市民的步行節奏,從而優化交通信號,提高城市運行效率。
聽起來似乎很有道理,但當她翻到提案的附錄時,卻發現了一個驚人的秘密。
這份提案的訓練數據,竟然來自“民謠中國”現場觀眾的步頻錄像——而這些錄像,正是當年林小滿在地鐵站裏拍攝的那段頓步視頻的二次流轉!
李文娟怒火中燒。
這群家夥,竟然連聲招呼都不打,就拿別人的記憶當算法燃料,簡直是豈有此理!
她當場叫停了提案,厲聲質問道“你們用民間記憶做算法燃料,連聲招呼都不打?誰給你們的權力?”
提案負責人被問得啞口無言,灰溜溜地撤回了提案。
散會後,李文娟悄悄地聯係了林小滿“下次,我們台來牽頭做‘真實城市聲景’係列,怎麽樣?”
遠在縣城的吳小雨,並不知道省城裏發生的事情。
她所在班級正在組織一場“家鄉聲音”主題班會。
同學們紛紛拿出自己錄製的錄音小販的叫賣聲、自行車的鈴聲、狗吠聲……
輪到吳小雨時,她沒有播放任何錄音,而是從書包裏掏出一個鏽跡斑斑的鐵皮盒。
她小心翼翼地打開盒子,裏麵裝著半截老電線和一塊磨得發亮的銅片。
喜歡港片製霸港島,從自立門戶開始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港片製霸港島,從自立門戶開始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