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8章 在這兒敲摩斯密碼呢?
字數:6958 加入書籤
她調出了老吳當年手繪的聲紋圖,與這些音頻的原始波形圖進行比對。
結果讓她大吃一驚這些聲音的波形圖,竟然與老吳的聲紋圖,有七處共振點重合!
林小滿知道,這絕不是巧合。這是一種奇妙的,難以解釋的聯係。
她沒有標注這些聲音的來源,隻是將這三段聲音剪輯成了一分鍾的短片,命名為《沒人想複製的時候,它自己長出來了》。
短片發布後,在網上引起了不小的轟動。
有人說,這是城市的聲音,是時代的聲音,是生命的聲音;也有人說,這不過是噪音,是汙染,是無聊的呻吟。
但無論如何,這段短片,都引發了人們對聲音,對生活,對文化的思考。
趙誌明最近也很鬱悶。
他奉命調試全省應急廣播的統一音效,任務繁重,壓力山大。
技術組的專家們經過反複討論,最終提議采用標準的警報音。
這種聲音,尖銳刺耳,穿透力強,能夠在第一時間引起人們的注意。
趙誌明總覺得,這種聲音,太冰冷,太生硬,缺少了一點人情味。
他想到了老吳,想到了靜音亭,想到了那段消失的“甲五·終章”。
他私下裏做了一個大膽的嚐試他將“甲五·終章”切分節奏,微調嵌入提示音的尾部。
幅度極小,幾乎不可察覺。
在測試的時候,一位聾啞學校的老師反饋說“這個聲音,我的學生用手掌貼牆能‘聽’到節奏。”
項目組的人都驚呆了。
他們反複測試,發現這個頻率段的聲音,確實能夠通過骨骼傳導,引發輕微的震感。
這個發現,讓趙誌明欣喜若狂。他知道,自己做對了。
最終,這個方案通過了審批,文件歸檔為“通用輔助感知信號”。
沒有人追問這個設計的邏輯,也沒有人知道,這段聲音裏,隱藏著一個老人的夢想。
陳青山最近的心情很糟糕。
殯儀館的工作,讓他每天都麵對著死亡和離別。
他覺得自己就像一台機器,麻木地重複著相同的動作,感受不到任何的快樂和意義。
這天,他掃墓歸來,路過村口的老亭子。
他看見幾個少年,正在用榔頭和鐵鍬,拆卸石墩上的銅鍋殘片。
“哎呦,這玩意兒,能賣不少錢呢!”一個少年興奮地說。
“可不是嘛,聽說這可是老物件,說不定還是個古董呢!”另一個少年附和道。
陳青山沒有阻攔。
他知道,這口鍋已經完成了它的使命,沒有必要再留在這裏了。
他默默地蹲在一旁,點燃一支煙,看著那些少年們將銅片撬下來,抬走。
直到他們離開,他才起身,拎來一桶水,潑在原地光禿禿的石墩上。
夜雨降臨,積水順著舊鍋印,形成了一個環狀的水膜。
風吹過時,水膜泛起漣漪,竟然發出比從前更清脆的“啪啪”輕響。
第二天清晨,一個放牛娃路過亭子,聽見了這聲響。
他好奇地蹲下身,用手拍打水麵,應和著那有節奏的聲音。
“啪、啪、啪……”
節奏,還是那個節奏。
隻是,銅鍋已經不在了。
風,依舊在吹。
老吳坐在院子裏,眯著眼睛,曬著太陽。
他聽見屋簷上的鐵皮,被風吹得叮當響。
那聲音,清脆而悅耳,像是風鈴在歌唱……
老吳眯著眼,院兒裏的陽光暖洋洋地灑在他那張寫滿故事的臉上,舒服!
可屋簷上那塊破鐵皮,偏偏不讓人省心,風一吹,叮叮當當,節奏忽快忽慢,跟開了隨機播放似的。
但老吳是誰?
那可是玩兒了一輩子生音的老法師!
他眯著眼,仔細分辨著那雜亂無章的聲響,誒?
不對勁,這亂中,似乎還藏著點規律,就像是那廣場舞大媽,跳得再嗨,也總能踩在《最炫民族風》的鼓點上。
忽然,一個音節準的離譜,正好落在老吳的心坎上,像是多年的老友,不經意間拍了拍你的肩膀。
他一個鯉魚打挺,從躺椅上蹦起來(雖然姿勢不太標準),衝進屋裏,從灶膛邊摸出燒火棍——哦不,是鐵夾子,那玩意兒趁手!
他踮著腳,顫巍巍地舉起夾子,輕輕夾住那片晃動最厲害的鐵皮邊緣。
風再次吹來,夾子微微一震,“咚嗒”一聲,清脆而穩定。
成了!
老吳樂了,鬆開手,夾子“哐當”一聲掉在地上,鐵皮又開始自由發揮,節奏再次崩壞。
“嘿,還挺倔!”老吳笑罵一句,把夾子扔回灶膛。
火苗舔舐著夾子,發出劈啪的聲響。
就在這時,一陣風,不偏不倚地穿過窗欞,帶著那鐵皮的節奏,吹進了牆角那台蒙塵多年的老收音機喇叭裏。
“滋啦…”
收音機居然發出了微弱的響聲。
“誰?是誰在說話?”
林小滿最近有點鬱悶。
倒不是因為實習工資隻夠在省城交半個月房租,而是她雄心勃勃的“獨立聲音”項目,眼看著就要夭折了。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想當年,她可是懷揣著“用聲音記錄時代”的理想,一頭紮進了省台。
結果呢?
每天的工作就是對著一堆家長裏短、雞毛蒜皮的素材,進行“精簡”、“提煉”,最後變成領導口中“既要貼近生活,又要弘揚正能量”的八股文。
說白了,就是把新聞聯播的腔調,換成更接地氣的方言。
理想很豐滿,現實嘛……骨感到紮手。
好不容易爭取到“民生觀察”欄目組,林小滿心想,這回總算能有點發揮的空間了吧?
結果,更鬱悶了。
“民生觀察”嘛,說白了就是把各地上報的“正能量”素材,再加工一遍。
今天是誰家婆媳和睦了,明天是誰家致富帶頭人了,後天又是哪個社區誌願者義務掃大街了……
林小滿感覺自己就像一台永動機,每天都在重複著“感動中國”的橋段。
這天,她對著電腦屏幕上鄉鎮敬老院的監控視頻,哈欠連天。
畫麵單調乏味,幾個老頭老太太圍坐在電視機前,昏昏欲睡。
突然,一個細節引起了她的注意。
畫麵右下角,一位麵容枯槁、頭發花白的老人,正一動不動地躺在床上。
如果不是監控畫麵左上角的時間在跳動,林小滿差點以為這是一張靜止的壁紙。
晚上九點整,老人抬起手臂,用手中的拐杖,輕輕敲擊床沿。
一下、兩下、三下。
節奏穩定,宛如一台精準的節拍器。
林小滿揉了揉眼睛,以為自己出現了幻覺。
她倒退回九點之前,重新播放這段視頻。
果然,每晚九點,老人都會重複這個動作。
“這老頭,在這兒敲摩斯密碼呢?”林小滿嘀咕一句,來了點精神。
她放大畫麵,仔細觀察老人的表情。
眼神空洞,麵無表情,仿佛隻是在完成一項例行公事。
但那敲擊的節奏,卻異常堅定。
林小滿來了興趣,她調出這段視頻的音頻文件,仔細分析。
敲擊聲清脆而有規律,頻率穩定在每分鍾72拍左右。
她開始瘋狂檢索資料,試圖找到這位老人的背景信息。
敬老院的檔案顯示,老人名叫李長河,年輕時是縣劇團的鼓師,十年前因為一場意外導致失語,從此便一言不發。
縣劇團?鼓師?
林小滿的腦海中,突然閃過一個念頭。
她立刻打開省台的資料庫,搜索“1983”、“民間采風”、“鼓師”等關鍵詞。
很快,她找到了一段塵封多年的錄像。
那是1983年,省台組織的一次大規模民間采風活動,由當時的著名記者姚建國帶隊。
錄像中,一群年輕的記者扛著攝像機,走街串巷,記錄著各個地方的民間藝術。
在一個偏遠的山村,他們拍攝到了一段精彩的鼓樂表演。
鼓師正是年輕時的李長河。
他揮舞著鼓槌,激情澎湃,敲擊出一串串激昂的節奏。
林小滿將敬老院監控視頻和這段曆史錄像進行比對,發現李長河敲擊床沿的節奏,竟然與當年鼓樂表演中的一段節奏,高度吻合。
“這……難道是一種無意識的傳承?”林小滿喃喃自語。
她將這段敬老院的監控視頻靜音播放三遍,隻保留音頻波形圖,附上了一段文字
“某些節奏,比語言活得久。”
然後,她將這段視頻,提交給了主編。
主編看都沒看,直接批複
“留檔,不用播。”
林小滿歎了口氣,知道自己的努力,又一次付諸東流。
於佳佳最近很忙。
德雲社的演出安排得滿滿當當,各種商業合作也紛紛找上門來。
她每天都像個陀螺一樣,不停地轉。
這天,她收到了一份來自某教育科技公司的合作提案。
對方希望與德雲社合作,開發一款“專注力訓練p”。
核心功能是播放“經科學驗證的鎮靜節拍”,幫助用戶集中注意力,提高學習效率。
對方還一本正經地展示了一段“樣音”。
於佳佳一聽,差點沒把剛喝下去的咖啡噴出來。
這“鎮靜節拍”,分明就是“甲五·終章”的電子化版本!
隻是,節奏被放慢了,音色也變得更加柔和。
“你們測過嗎?這節奏最早是用來掃地的。”於佳佳冷笑一聲,毫不客氣地懟了回去。
對方一臉茫然“掃地?什麽意思?”
於佳佳懶得解釋,直接甩出陳青山在廢品站放煙花、老吳在胡同裏磨鉗子的視頻。
“要真想做‘鎮靜’,去殯儀館值三天夜班,回來再談。”
喜歡港片製霸港島,從自立門戶開始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港片製霸港島,從自立門戶開始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