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6章 氣死屠嘉 劉濞謀變
字數:10138 加入書籤
卻說太子劉啟受了文帝遺命,即日嗣位,是謂漢景帝。尊太後薄氏為太皇太後,皇後竇氏為皇太後,一麵令群臣集會商議,恭擬先帝廟號。當由群臣複奏,上廟號為孝文皇帝,丞相申屠嘉等人,又言功莫大於高皇帝,德莫大於孝文皇帝。應尊高皇帝為太祖,孝文皇帝為太宗,廟祀千秋,世世不絕。就是四方郡國,亦宜各立太宗廟,有詔依議。當下奉漢文帝遺命,令臣民短喪,隻守三天,且匆匆奉葬霸陵。至是年孟冬改元,就稱為景帝元年。
廷尉張釋之,因為在漢景帝劉啟當太子的時候,與梁王共車入朝,不下司馬門,曾有彈劾上奏情事,見前文。導致廷尉張釋之經常恐懼漢景帝劉啟會記恨,很是不安,這個時候就向老隱士王生詢問如何安生的計劃。
王生是漢初的隱士,喜歡黃老之學,很受當時人的尊重。曾應招入朝,當時三公九卿均在場,王生的鞋帶鬆了,就讓張釋之替他係上,張釋之便跪下替他係好了鞋帶。
事後,有人問王生為什麽要在朝廷上羞辱張釋之,王生說:“我年紀大了,地位也不高,自忖幫不上張廷尉什麽忙,所以才這樣做。張釋之是天下名臣,我羞辱他,正是為了增強他的名聲。”
大臣們聽到後,都稱讚王生的賢德而且敬重張廷尉。
後人常用這一典故,來形容人的賢能和德行也作“結襪王生”、“王生襪”、“結襪。
王生因此看重張釋之,經常與他往來。及張釋之問計,王生謂不如麵謝景帝,尚可無虞。張釋之於是依言入謝,漢景帝劉啟卻說他守公奉法,應該如此。但口上雖然如此對付,心中總不能無嫌恨。才過了半年多,漢景帝便將張釋之遷調出去,使為淮南相,另用張歐為廷尉。
公平公正執法是法律的生命所在。公平與正義是社會的最終追求,更是每個法律人良知和理念的追求。這與張釋之所倡導的“法者,天子所與天下共同”的觀點和“法不阿貴、刑無等級”的觀點,有著異曲同工之處。
張釋之彈劾太子過司馬門不下馬,在職權範圍之內,嚴格照章辦事,在侵犯皇室特權的衝突中,毫無懼色,絕不妥協,堅持“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不畏權貴,執法如山,公平正義,體現出了“法律麵前人人平等”的雛型。執法以法律為準繩,而不依君主旨意行事,這在封建社會的專製體製下是非常難能可貴的。
話回正題,漢景帝罷去張釋之,任張歐為廷尉。
張歐,是安丘侯張說的小妾生下的兒子。漢文帝劉恒在位的時候,張歐憑借著研究刑名學說出眾而被朝廷安排在太子劉啟的身邊,教化、輔佐太子劉啟。是為東宮侍臣。
但是,張歐雖然研究刑名學說,可是為人卻是十分的忠厚。
張歐曾為東宮侍臣,治刑名學,但素性樸誠,不尚苛刻,屬吏卻也悅服,未敢相欺。漢景帝劉恒經過與臣子商議,在漢文帝劉恒廢肉刑為笞刑之後,又減輕了笞刑之罰杖打的刑罰),改五百為三百,三百為二百,總算是新政施仁,曲全罪犯。再加廷尉張歐,持平聽訟,獄無冤滯,所以海內聞風,謳歌不息。
轉眼間已是漢景帝二年前155年),太皇太後薄姬去世,葬於南陵。按漢朝禮製,薄姬因是姬妾,無法追尊為皇後,遂稱為文帝太後,史書上多稱薄姬或薄太後。因呂後與漢高祖合葬在長陵,所以薄姬特地獨自起一陵墓,靠近漢文帝的霸陵南麵。
薄太後有侄孫女,曾選入東宮,為漢景帝妃,漢景帝不甚寵愛,隻因親戚友誼互相連帶,不得已立她為皇後。更立皇子劉德為河間王,劉閼為臨江王,劉餘為淮陽王,劉非為汝南王,劉彭祖為廣州王,劉發為長沙王。長沙舊為吳氏封地,漢文帝末年,長沙王吳羌病歿,無子可傳,撤除國籍,因此把長沙地改封少子。前後交代,界劃清楚。
且說原太子家人晁錯,在漢文帝十五年間,對策稱旨,已擢任中大夫。及漢景帝即位,晁錯因為是舊屬,受皇帝劉啟寵愛,擔任內史,地位很高,權力也很大,許多法令製度他都奏請皇帝變更。同時還討論如何用貶謫處罰的方式來削弱諸侯的權力。
而丞相申屠嘉也有感於自己所說的話不被采用,因此忌恨晁錯。
內史府大門本來是由東邊通出宮外的,使晁錯進出有許多不便,這樣,晁錯就自作主張另鑿一道牆門向南通出。而向南出的門所鑿開的牆,正是太上皇劉邦宗廟的外牆。
申屠嘉聽說之後,就想借晁錯擅自鑿開宗廟圍牆為門這一理由,把他治罪法辦,奏請皇上劉啟殺掉他。但是晁錯門客當中有人把這件事告訴了他。
晁錯非常害怕,大為失色,慌忙乘夜入宮,叩閽進見。漢景帝本準他隨時入宮報事,且聞他連夜進來,還道有甚麽變故,立即傳入。到了晁錯奏明自己開門事件,漢景帝劉啟便向晁錯笑說道:“這有何妨,盡管照辦便了。”
晁錯得了此言,好似皇恩大赦一般,當即叩首告退。當天夜裏就好放心安睡了。
到了第二天早朝的時候,丞相申屠嘉奏請誅殺內史晁錯。漢景帝說道:“晁錯所鑿的牆並不是真正的宗廟牆,而是宗廟的外圍短牆,所以才有其他官員住在裏麵,況且這又是我讓他這樣做的,晁錯並沒有什麽罪過。”
申屠嘉碰了這個釘子,隻好頓首謝過,起身退歸。回至相府,申屠嘉懊惱得不可名狀,府吏等從旁驚問,申屠嘉頓足說道:“我悔不先斬錯,乃為所賣,可恨可恨!”
說著,喉中作癢,吐出了一口粘痰;色如桃花。府吏等見了,相率大驚,連忙令侍從扶申屠嘉入房臥榻,一麵請醫生調理。俗語說得好,心病還須心藥治,申屠嘉之病是因晁錯而起,晁錯不除去,申屠嘉如何能痊愈?眼見是日日嘔血。服藥無靈,終致斃命。急性子終難長壽。漢景帝聞喪,總算遣人賜賻,予諡曰節,便升禦史大夫陶青為丞相,且擢晁錯為禦史大夫。晁錯暗地生歡,不消細說。
惟大中大夫鄧通,當時已經被免去官職,他還懷疑是因為申屠嘉的反對,把他彈劾才令自己被免去官職的。到了申屠嘉已經病死了,鄧通又想著運動起複,哪裏知道免官的原因,其實是因為吮癰遺嫌,結怨漢景帝,漢景帝劉啟把他黜免的,他卻還想做官,豈不是求福得禍麽?
哪知一道詔令下來,竟把他拘係在牢獄之中,飭吏審訊。鄧通還沒有認識是何原因,至當堂對簿,方知有人告發鄧通曾偷偷跑到境外西南夷地區)鑄錢。
這種罪名,全是捕風捉影,怎得不極口呼冤。偏偏問官隱承上意,將假成真,一番威逼誘導,硬要鄧通自誣,鄧通貪生怕死,隻好依言直認。及問官複奏上去,又得了皇帝一道嚴詔,收回嚴道銅山,且將家產抄沒,還要令他交清官債。鄧通已做了麵團團的富翁,何至官款未還?這顯是羅織成文,構成此罪。鄧通雖得出獄,已是家破人空,無從居住用食。還是館陶長公主,記著漢文帝劉恒的遺言,不使其餓死,特遣人帶給鄧通錢物,作為賙劃救濟。怎曉得那一班虎狼一樣的官吏,專門就知道逢迎當今天子,竟把鄧通所得的賞賜,悉數奪去。甚至渾身搜檢,連一個簪子都不能收藏。可憐的鄧通得而複失,仍變做兩手空空。長公主得知此事,又私下給予衣食,叫他托詞借貸,免為吏取。鄧通遵著密囑,用言搪塞,還算活了一兩年。後來館陶長公主無暇顧及,鄧通為此不得一文錢,沒辦法隻有寄食在別人家,有朝餐,無晚餐,終落得奄奄一息,最後活活餓死,也正是應了相士的前言。大概是劫數難逃,吮癰何益?
惟晁錯接連升任,氣焰越來越囂張,曾與漢景帝劉啟計議,請減削諸侯王的土地,第一著應從吳國開始下手。所上表的議案,大略說的是:
前高帝初定天下,昆弟少,諸子弱,大封同姓,齊七十餘城,楚四十餘城,吳五十餘城,封三庶孽,半有天下。
今吳王前有太子之隙,詐稱病不朝,於古法當誅,文帝不忍,因賜幾杖,德至厚也,當改過自新,反益驕恣,即山鑄錢,煮海水為鹽,誘天下亡人,潛謀作亂,今削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禍小,不削則反遲,禍大。末二語未嚐無識。
以上這些話的意思說的是:從前高帝劉邦剛剛平定天下,兄弟少,兒子們又年幼,就大封同姓的人為王。因此高祖的庶子悼惠王被封為齊王,統轄七十二城。他的弟弟元王被封為楚王,統轄四十城。他哥哥的兒子劉濞被封為吳王,統轄五十多城。分封的這三個庶孽,就已分了天下的一半。如今吳王由於以前有太子被殺的隙嫌,假裝生病不來朝拜,按古法罪當處斬。漢文帝不忍,便賜他倚幾、手杖,對他算是仁至義盡。但吳王不思改過自新,反而更加驕奢,到銅山鑄錢,煮海水成鹽,引誘天下亡命之徒,計劃叛亂。現在削弱他,他也造反,不削弱他,他也造反。削弱他,他造反快,所造成的禍害小;不削弱他,他造反慢,所造成的禍害大。)
漢景帝劉啟平日裏,也是懷著這個心思的,欲削王侯。既得晁錯的建議,便令公卿等複議朝堂,朝堂之上,大眾莫敢駁斥。獨獨詹事竇嬰,力言此事不可,於是漢景帝隻好將晁錯的建議暫行擱起。
竇嬰,字王孫,清河觀津今河北衡水武邑縣)人,是漢文帝皇後竇氏從侄,他喜歡賓客。漢文帝時,竇嬰任吳國國相,因病免職。漢景帝剛剛即位時,他任詹事。
官雖不過詹事,未列九卿,但為竇太後親屬,卻是有此權力,所以不畏晁錯,放膽力爭。晁錯當然恨竇嬰,惟因竇嬰有內援,卻也未便強辯,隻得暫從含忍,留作後來圖計。
漢景帝三年冬十月,梁王劉武由鎮入朝。梁孝王劉武是漢景帝的弟弟,他的母親是竇太後。由淮陽遷徙梁國,事見前文。
劉武因為是竇太後的小兒子,很受寵愛,所得到的賞賜不計其數。於是,梁王劉武建造方圓三百多裏的東苑,擴展睢陽城至七十裏。大興土木,建造宮殿,修築架空通道,從宮殿連接到平台長達三十多裏。有天子賞賜的旌旗,外出隨從千乘萬騎。到處馳馬狩獵,排場之壯盛擬似天子。出入宮殿,清道禁絕行人,言警稱蹕。劉武攬四方豪傑,自崤山以東的遊說之士,像齊人羊勝、公孫詭、鄒陽等人,莫不盡歸梁國。公孫詭多有奇特怪誕之計,初次拜見劉武,劉武賜他千金,官職做到中尉,梁國稱他“公孫將軍”。梁國鑄造了許多兵器,弓箭、戈矛之類就有數十萬件,府庫的金錢近萬億,珠玉、寶器等比京師還多。
漢景帝劉啟即位,梁王劉武已入覲二次,此番複來朝見,當由漢景帝派使持節,用了乘車駟馬,出郊迎接。待來到闕下,由劉武下車拜謁,漢景帝即起座降殿,親自為其扶起,攜手入宮。竇太後素來寵愛劉武這個小兒子,漢景帝又隻有這個同母弟弟,自然是曲身恭體親切關心,格外優待。既已謁見過竇太後,當即開宴接風,竇太後上座,漢景帝與劉武左右分坐,一母兩兒,聚首同堂,端的是天倫樂事,喜氣融融。漢景帝酒後忘情,對著幼弟歡欣與語道:“千秋萬歲後,當將帝位傳王。”
劉武得了此言,且喜且驚。明知是一句醉話,不便作真,但既有此一言,將來總好援為話柄,所以表麵上雖然謙謝,心意中卻甚感歡愉。竇太後越加快樂欣慰,正要申說數語,使漢景帝訂定密約,不料有一人趨至席前,引巵進言道:“天下乃高皇帝的天下,父子相傳,立有定例,皇上怎得傳位梁王?”
說著,即將酒巵捧呈漢景帝,朗聲說道:“陛下今日失言,請飲此酒。”漢景帝瞧著,乃是詹事大夫竇嬰,也就自覺剛才出言冒昧,應該受罰,便將酒巵接受,一飲而盡。獨梁王劉武橫目盯著竇嬰,麵有慍色,更著急的乃是竇太後,好好的一場美事,偏被那侄兒打斷,真是滿懷鬱憤,無處可伸。
隨即罷席不歡,悵然入內。漢景帝也率弟劉武出宮,竇嬰亦退去。翌日,即由竇嬰上書辭職,告病回家。
竇太後餘怒未平,且將竇嬰門籍除去,此後不準入見。門籍謂出入殿門戶籍。梁王劉武住了數日,也辭行回國去了。
禦史大夫晁錯,前次為了竇嬰反對,停消議案,此次見竇嬰免職,暗地生歡,因複提出原議,勸漢景帝速削諸王,毋再稽遲。議尚未決,適逢楚王劉戊入朝,晁錯遂吹毛索瘢,說他生性漁色,當薄太後喪葬時,未嚐守製,仍然縱淫,依律當加死罪,請漢景帝明正典刑。太覺辣手。
這楚王劉戊是漢景帝堂兄弟,三任楚王,楚元王劉交之孫,楚夷王劉郢客之子。乃祖就是元王劉交,即高祖同父少弟,歿諡曰元,前文中亦曾敘過。劉交王楚二十餘年,曾用名士穆生、白生、申公為中大夫,敬禮不衰。穆生素不嗜酒,劉交與其飲酒時,特為置醴在古代,“醴”特指一種用糯米或水果釀造的甜酒,釀造時間短如“一宿孰”),味道甘甜,類似現代甜酒或啤酒的前身),借示敬意。及劉交歿後,長子劉辟非先亡,由次子郢客嗣封。郢客繼承先誌,仍然優待三人。沒多久郢客又死了,其子劉戊襲爵。起初尚勉繩祖武,後來漸耽酒色,無意禮賢,就使有時召宴穆生,也把醴酒失記,不為特設。穆生退席長歎道:“醴酒不設,王意已怠,我再若不去,恐不免受鉗楚市了。”遂稱疾不出。
申公、白生,與穆生同事多年,聞他有疾,忙往探省。既入穆生家內,穆生雖然睡著,麵上卻沒有甚麽病容,當下瞧透隱情,便同聲勸解道:“君何不念先王舊德,乃為了嗣王忘醴,小小失敬,就臥病不起呢?”穆生喟然道:“古人有言,君子見機而作,不俟終日。先王待我三人,始終有禮,無非為重道起見,今嗣王禮貌寖衰,是明明忘道了。王既忘道,怎可與他久居?我豈但為區區醴酒麽?”申公、白生也歎息而出,穆生竟謝病自去。不愧知機。劉戊不以為意,專從女色上著想,采選麗姝,終日淫樂,所以薄太後喪訃到來,並沒有什麽哀戚,仍然在後宮裏,倚翠偎紅,自圖快活,太傅韋孟,作詩諷諫,毫不見從,孟亦辭歸,劉戊以為距都甚遠,朝廷未必察覺,樂得花天酒地,娛我少年。哪知被晁錯查悉,竟趁著劉戊入朝時,索取性命。
漢景帝劉啟不忍心過於嚴厲懲罰他,下詔赦免死罪,改為削減東海郡作為懲罰,令他回國。時,漢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冬季。
晁錯既得削減楚國,複議削減趙國,也將趙王劉遂摘取過失,把他常山郡削去。趙王劉遂是幽王劉友之子。又聞膠西王劉卬,係齊王劉肥第五子。私下售賣爵位,營私舞弊,晁錯亦提出彈劾,削去六縣。三國已皆怨恨晁錯,隻是一時未敢冒然行動,晁錯遂以為安然無忌,就好趁勢削減吳國。
晁錯正在興高采烈的時候,忽然來了一個蒼頭白發的老人,闖門直入,看見了晁錯的臉,即皺著眉與其語道:“你莫非尋死不成?”
晁錯聞聲一瞧,乃是自己的父親,慌忙扶著他令入座,問他何故前來。晁錯父說道:“我在潁川家居,卻也覺得安逸,今聞汝為政用事,硬要侵削王侯,疏人骨肉,外間已怨聲載道,究屬何為?所以特來問汝!”
晁錯應聲道:“怨聲原是難免,但今不為此,恐天子不尊,宗廟不固。”
晁錯父猛然站起,向晁錯長歎道:“劉氏得安,晁氏心危,我年已老,實不忍見禍及身,不如歸去吧。”
此老人卻也是有見識的。晁錯尚欲挽留,偏他父接連搖頭,揚長而去。及晁錯送出門外,也不見老父回顧,竟爾登車就道,一溜煙似的去了。晁錯回到廳中,躊躇多時,總覺得箭在弦上,不得不發,隻好違了背了父親的囑咐,一意孤行要做著削藩的事情。
吳王劉濞聞楚王劉戊、膠西王劉卬等先後被削地。吳王劉濞害怕會波及自己,也正擔心削地不止,因此想借機發難舉事。念及諸侯之中沒有可與自己籌劃謀反的人,聽說劉卬勇猛強壯,且好戰,諸侯們都畏懼他,於是吳王派中大夫應高去遊說劉卬。
中大夫應高到了膠西國之後,對劉卬說:“吳王不才,因有舊日的仇怨,不敢離開本國到外地去,因此派我來告知他的心事。”
劉卬說“:有何指教?”
應高說“:皇上任用奸臣,聽信讒言,變更律令,侵削諸侯土地,且征求逐漸增多,誅殺處罰善良的人也一天比一天厲害。俗話說:“吃完了米糠,就會吃到米粒。”吳與膠西都是有名的諸侯國,同時被檢驗查看,恐怕不得安寧了。吳王身患內疾,不能上朝拜見天子已二十多年,常擔心被人猜疑,沒法自辯事實真相。即使斂起臂,綁上腳,向朝廷屈膝請罪,恐怕也不能被諒解。我私下聽說大王因賣爵而獲罪,現今諸侯們被削去土地,其罪還不至於有賣爵那麽大,我想大王此事恐怕不僅僅是削地就可以了結。”
劉卬說:“是有此事。你說該怎麽辦?”
應高說:“憎惡相同的人互相幫助,興趣相同的人相互留止,情感相同的人互相完善,欲望相同的人互相趨赴,利益相同的人互相死難。吳王認為與大王有同樣的憂患,希望借此時機,順乎天理,犧牲自身,為天下除去禍患。不知您的意見如何呢?”
膠西王一副很惶恐的樣子,說:“我怎敢如此呢?皇上雖然逼得很急,使我隻有死路一條,但我怎麽可以不擁戴他呢?”
應高說:“禦史大夫晁錯迷惑天子,侵奪諸侯,蔽塞忠賢,朝廷之臣對他都有痛恨之心,諸侯也有反叛之意,人事已到了困極的地步。流星的出現,蝗蟲的湧起,這些災異表明這是萬世難逢的好時機。因為憂愁勞苦的時候,正是聖人誕生之機。所以吳王想對內以討伐晁錯為名,在外追隨大王車乘之後,走遍天下。所到之處都要投降,所占土地誰敢不順從?大王若真能一句話答應下來,那麽吳王就率楚王攻下函穀關,守住滎陽敖倉的米粟來抗拒漢兵,修治軍隊的房舍以等待大王的到來。大王果真能降臨的話,那麽天下就可以統一,兩位君主平分天下不也可以嗎?”
膠西王劉卬同意舉兵,於是應高回到吳國並報告了吳王劉濞。
吳王劉濞仍擔心劉卬不守諾言,就親自跑到膠西,與劉卬訂下盟約。
膠西的群臣中有人聽到劉卬謀反的事,勸諫說:“諸侯的土地不到漢朝的十分之二,且做出叛逆的事會使太後憂心,不是好主意。現今承奉一個帝王,尚且還說不容易,假使您與吳王反叛漢朝成功,兩主為瓜分土地必有爭端,禍患就更多了。”但劉卬不聽勸諫,派使者去聯絡齊王、淄川王、膠東王、濟南王、濟北王,他們都答應了。
諸侯對以削地來處罰他們的過錯,大為震驚惶恐,大多怨恨晁錯。等到削除吳國會稽、豫章兩郡的文書一到,劉卬率先起兵反漢,誅殺了所有食祿在兩千石以下的漢朝官吏。膠西、膠東、濟南、楚、趙等國都是如此,發兵向西反漢。但齊王後悔了,違背了當初的盟約而一意加強城池的防備。濟北王的城牆壞了,尚未修築竣工,他的郎中便劫持了他,使他不能發兵反漢。膠西、膠東兩王為大統帥,同淄川、濟南等王共同攻擊臨淄。趙王劉遂也在暗中同匈奴勾結,密謀聯合反漢。
七國發難之時,吳王劉濞征召他的全部士卒,下令全國說:“我年紀六十二歲,將親自帶兵出征,小兒子年紀十四歲,也將身先士卒,所以,凡是年紀在十四歲與六十二歲之間的人,都要應征。”
因此吳王劉濞調集了二十餘萬人。又派人到閩、東越去發動,使閩、東越也發兵隨從。
公元前154年漢景帝三年)正月甲子那一天,吳王劉濞率先在廣陵起兵反漢,然後西渡淮水,與楚軍相合。吳王劉濞派使臣送信給各諸侯說:“吳王劉濞恭敬地向膠西、膠東、淄川、濟南、趙、楚、淮南、衡山、廬江等王和已故的長沙王的兒子請教,聽說奸臣晁錯,對天下沒有什麽功勞,反而要侵奪諸侯的土地,各地諸侯派往朝廷的使者都被拘留問罪。由此看來,晁錯專以侮辱諸侯為能事,不以諸侯王的禮來對待劉氏的同胞骨肉,是想滅絕先帝的功臣,進而任用作亂的小人來惑亂天下,使國家陷於危機,而現在陛下體弱多病,誌氣消沉,不能深深體察到這點。所以我想起兵誅殺賊臣,不知可否,本人謹聽大家指教。敝國雖然狹小,但也有土地三千裏;人口雖少,但可募得精兵五十萬。本人一向善待南越三十餘年,他們的酋長都將派他們的兵卒跟隨本人,這樣又可得到三十萬兵力。本人雖不才,願親身追隨各位王侯。南越臨近長沙,因長沙王已平定長沙以北地區,所以他們可以向西到蜀、漢去。派人告訴南越王、楚王和淮南的三個王,同本人一同向西進擊。齊地各諸侯王,同趙王一道平定河間、河內後,有的可以進入臨晉關;有的可以同本人在洛陽會合。燕王、趙王以往跟胡人有約。燕王在北平定代、雲中後,統領胡人進入蕭關,而往長安進發,以匡正天下,安定高皇帝宗廟。希望大家共同勉勵而為之。楚元王之子、淮南的三個王有的不被重視已經很久了,痛恨得深入了骨髓,想尋機出這口氣很久了。但本人沒有得到各位諸侯王的心意,不敢聽命。現在各位若能夠使將要滅絕覆亡的國家繼續生存下去,扶弱鋤強,來安定劉氏,這是我們國家所希望的。敝國雖然貧窮,但本人節衣縮食,累積金錢,修治兵器甲胄,聚積糧食,如此夜以繼日地努力,已有三十多年了。所有這些努力,都是為了此次起事,希望各位好好地去應用它。凡能斬獲敵大將的人,賞黃金五千斤,封萬戶食邑;斬敵列將者,賞黃金三千斤,封五千戶食邑;斬敵裨將者,賞黃金一千斤,封兩千戶食邑;斬敵食祿為二千石的官吏者,賞黃金一千,封一千戶食邑;統統都封為侯。那些率軍隊或城邑來投降的人,兵卒一萬或城邑一萬戶者,如同得到敵大將一樣獎賞;人戶五千的,如獲敵列將一樣的獎賞;人戶三千的,如獲敵裨將的一樣的獎賞;人戶一千戶的,如得食祿為二千石之敵的同樣的封賞。那些小吏則從官位的差別接受封爵賞金。這種獎賞,所封所賜都成倍超過漢朝的常法。那些已有爵位城邑的人,隻會另外增加封邑,而不會因襲舊封而酌予增加。希望各位明白地向士大夫們宣布,不要欺騙他們,本人的金錢在天下到處都有,並不一定要到吳來取,各位日夜來用是用不完的。有應當賞賜的人,隻要告訴本人,本人將會親自送給他的。很誠懇地希望大家都能知曉這些。”
欲知吳王劉濞集合各諸侯國起兵,準備造反,後來如何,且看下章節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