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1章 董生進文策 申公陳兩言
字數:12903 加入書籤
卻說周亞夫應召來到了朝廷大殿,已經由漢景帝劉啟派出問官,責令周亞夫對簿,並且取出了一封告密原書,交與周亞夫閱看。
周亞夫閱覽完畢,全然沒有頭緒,無從對答。
原來周亞夫的兒子周陽見他年老了,預備後事,就偷偷買了五百甲盾,準備在他去世時發喪時用,而這甲盾是國家禁止個人買賣的。
周亞夫的兒子想占便宜,加上又是秘密雇傭,不僅給傭工的期限少,還不想早點結錢,結果,心有怨氣的傭工就告發他私自買國家禁止的用品,要謀反。漢景帝派人追查此事。
所以負責調查的人叫來周亞夫,詢問原因。周亞夫不知道兒子做了什麽,對問的問題不知如何回答,負責的人以為他在賭氣,便向漢景帝報告了。漢景帝劉啟本就不喜周亞夫,如今遇到這樣的事情,更是忌恨,非常生氣,見了此舉報書信,剛好把它作為罪證。
其實周亞夫的兒子周陽並沒有稟告過父親自己私下製造盔甲盾牌做陪葬品這個事情。為此周亞夫毫不知情,自然無從辯說,也不肯承認製造甲盾的事情。問官回去稟報給漢景帝,漢景帝大怒道:“我何必與他對答。”於是下令將周亞夫交給最高司法官廷尉審理。
周亞夫的兒子周陽知道這個事情後,連忙去看望自己父親,這個時候,周亞夫已經被羈押在監獄裏麵了。周亞夫兒子到了監獄裏麵,才和父親說明事實原因。周亞夫也隻是歎了口氣沒有說什麽。
到了審問的時候,廷尉問周亞夫說:“君侯為什麽要謀反啊?”
周亞夫答道:“兒子買的都是喪葬品,怎麽說是謀反呢?”
廷尉諷刺道:“你就是不在地上謀反,恐怕也要到地下謀反吧!”
周亞夫生性自視甚高而且向來傲氣,如今受此屈辱,無法忍受,開始差官召他入朝時就要自殺,被夫人阻攔,這次又受羞辱,更是難以忍受,於是閉食抗議,一連五天,抗議絕食,最後餓到吐血身亡。正是應了女相士許負的預言。
漢景帝聽聞周亞夫餓死,毫不賻贈。
注解:賻贈是中國古代喪葬習俗中的禮儀形式,指親友或朝廷以財物助喪家辦理喪事,包含資助生者的“賻”與吊祭死者的“贈”。其內涵涵蓋珠玉、衣衾、車馬、貨財等助喪物品,按《禮記》記載分為賵車馬)、賻布帛)、唅珠玉)、襚衣物)四類。)
但更封周亞夫的弟弟周堅為平曲侯,使承絳侯周勃遺祀。
周亞夫死後,其封地當即被剝奪。可景縣百姓聽了周亞夫慘死在獄中的消息,不顧皇權威壓,自發的動員了起來,每人一把土,為其築起了這個小山似的衣冠塚。周亞夫墓前有一個古色古香美麗的八角亭,後邊有一石雕像和一方石碑。
縱觀周亞夫的一生,幹了兩件輝煌的大事:一是駐軍細柳,嚴於治軍,為保衛國都長安免遭匈奴鐵騎的踐踏而做出了貢獻。二是指揮平定七國之亂,粉碎了諸侯王企圖分裂和割據的陰謀,維護了統一安定的政治局麵。周亞夫為鞏固西漢王朝的統治立下了汗馬功勞。
但是落得這個下場,有些原因,也是因為自己性格所導致。周亞夫雖然剛正不阿、治軍嚴整,但是缺乏政治手腕和變通能力。其實早在漢文帝時期,周亞夫就暴露出了性格上的缺陷,隻是漢文帝劉恒心胸寬廣,沒有與之計較,可此一時彼一時,正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周亞夫在漢景帝時期卻依舊不知收斂,拒絕發兵援救梁王也就算了,竟然還多次與漢景帝公然唱反調。所以最後導致自己落得如此可憐的下場,他自己難道就沒有責任嗎?可以說,周亞夫是軍事上的奇才,卻是朝堂上的庸才。至於女相士許負給周亞夫看相,看他有騰蛇入口的文理,所以預言,周亞夫將來必定餓死。作者以為,這與人之性格秉氣影響麵相有關,試想周亞夫性格高傲,自然是經常耷拉著臉,看不起人,不肯聽別人意見,長久以來,整天拉著個臉,那臉上的紋路自然往口處生長,造成所謂“餓死”的麵相。
話回正題,那王皇後的親兄王長君,卻得於從此出頭,居然受封為蓋侯了。獨丞相劉舍,就職五年,濫竽充數,無什麽補益,漢景帝劉啟也知道他庸碌,沒有才幹,於是就把他罷免了,升任禦史大夫衛綰為丞相。
衛綰是代郡大陵人,因有弄車之技當上了郎官,服侍漢文帝,累積功勞逐漸升為中郎將,性情敦厚謹慎,沒有其他雜念。
漢景帝劉啟在做太子的時候,曾召請皇上劉恒的左右近臣宴飲,衛綰裝病不去。
漢文帝臨逝前囑咐漢景帝說:“衛綰是個忠厚長者,好生對待他。”到漢景帝即位後,過了一年多,對衛綰不聞不問,衛綰則辦事日益謹慎認真。
漢景帝劉啟前往上林苑,命中郎將衛綰作為護衛共乘一車。回宮後,漢景帝劉啟問道:“你曉得為什麽能和我同乘一車嗎?”
衛綰說:“我是代郡的戲車之人,僥幸因功升為中郎將。我不知道為什麽。”
皇帝劉啟質問他:“我做皇太子召請你,為什麽不肯來?”
衛綰回答:“真是死罪,我病了。”
漢景皇帝劉啟賜他劍,衛綰說:“先帝已賜給我六柄劍了,臣不敢再接受賞賜。”
漢景帝劉啟說:“劍是容易被人拿去交換的,難道還獨有你把那些劍保存至今麽?”
衛綰說:“都保留著。”漢景帝劉啟聽後,於是讓他取來六柄劍看看,那些劍都在鞘中,不曾取用過。
衛綰的下屬郎官有過失,他總是遮掩,也不與別人爭執,有了功勞,總是謙讓給他人。皇帝劉啟認為他清廉忠實,沒有其他心腸,就任命他為河間王太傅。
吳楚七國之亂時,朝廷詔令衛綰為將,領河間兵力討伐叛軍,因此立下功勞,升任中尉。
三年後,因軍功封為建陵侯。第二年,皇帝劉啟廢黜太子劉榮,殺了栗太子的外家親屬栗卿等人。漢景帝因為衛綰年老德高,不忍心動他,賜其告假還鄉,另派郅都審捕栗氏。
之後,漢景帝立膠東王為太子,召回衛綰,任命為太子太傅,升任禦史大夫。
五年後,衛綰替代桃侯劉舍做了丞相。朝中理事,守職分而已。不過他從開始當官直至位居丞相,始終無所建樹也沒有過失。皇帝認為他敦厚老成適於少主,對他很尊重信任,賞賜很多。
至於禦史大夫一職,漢景帝劉啟卻用了南陽人直不疑。
直不疑,南陽今河南南陽)人。在漢文帝的時候,他曾經擔任郎官。一次,他的同房郎官中有人請假回家,但是這個人錯拿了另外一個郎官的黃金。不久,黃金的主人發現了黃金的丟失,便胡亂猜疑是直不疑幹的。對此,直不疑沒有做任何的辯駁,他買來了同等的黃金,交給了失主。過了幾天,請假回家的郎官返回來,把錯拿的黃金交還給了失主。這個丟失黃金的郎官十分地慚愧,向直不疑道歉,直不疑十分地大度,沒有任何怨言。因此,遠近的人都稱讚直不疑是位忠厚的人。漢文帝也稱讚並提拔了他,他逐漸升至太中大夫。
有一次上朝時,有人誹謗他說:“直不疑相貌很美,唯獨可惜他和嫂子私通啊!”直不疑聽說後,說:“我是沒有兄長的。”過後他不再自我辯解。
七國之亂的時候,直不疑以二千石官員的身份帶領軍隊參加了平叛戰爭。漢景帝劉啟在位的後元元年,直不疑被任命為禦史大夫。天子表彰平定七國之亂的有功人員,直不疑被封為塞侯。漢武帝建元元年,直不疑與丞相衛綰都因為過失而被免官。
直不疑喜歡讀《老子》一書,學習的是黃老之道。他無論到哪裏做官,總是采用老一套的辦法,唯恐人們知道他做官的事跡。他不喜歡樹立名聲,因此,被人稱為有德行和厚道的賢人。直不疑去世以後,他的兒子直相如繼承了爵位。而他的孫子直望在位的時候,因為貢獻給朝廷的酎金不符合規定,直望的爵位被廢除。
當別人錯怪直不疑是小偷時,他不僅沒有勃然大怒,相反還向對方謝罪,並買了東西進行賠償。真相水落石出後,他的美名也就傳揚開了。
直不疑做官低調收斂,一切照前任製度辦,唯恐人們知道他做官的政績。也不喜歡別人以官名稱呼自己,人們叫他長者有德行的人)。
漢景帝劉啟又用寧成為中尉。
寧成是南陽穰縣人,做侍衛隨從之官,服務事於漢景帝。他為人好勝,做人家的小官時,一定要欺淩他的長官;做了人家的長官,控製下屬就像捆綁濕柴一樣隨便。他狡猾凶殘,任性使威,逐漸升官,當了濟南都尉,當時的郅還隻是濟南太守。在此之前的幾個都尉都是步行走入太守府,通過下級官吏傳達,然後進見太守,就像縣令進見太守一樣,他們畏懼郅都就是這個樣子。等到寧成前來,卻一直越過郅都,走到他的上位。郅都一向聽說過他的名聲,於是很好地對待他,同他結成友好關係。
由於長安附近皇族中的好多人凶暴犯法,漢景帝召寧成當了中尉,負責京城治安,相當於首都衛戍司令,實際權力還要更大些。寧成的治理辦法仿效郅都,他的廉潔不如郅都,但是皇族豪強人人都恐懼不寧。
漢景帝中五年詔令。治獄務寬,後元年詔令。也說得仁至義盡,可惜是徒有虛文,言與行違,就是戒修職事,後一年詔令。詔勸農桑,禁采黃金珠玉,後三年詔令。亦未必臣民逖聽,一道同風。
到了後三年孟春前141年),漢景帝劉啟猝然遇病,竟致崩逝,享壽四十有八,在位一十六年。遺詔賜諸侯王列侯馬各二駟,吏二千石,各黃金二斤,民戶百錢,出宮人歸家,終身不複役使,作為漢景帝身後隆恩。
漢景帝劉啟繼承漢文帝黃老無為、與民休息的政策,重農抑商,輕徭薄賦,實行三十稅一,厲行節儉,減輕刑罰,振興文教,略修禮儀。同時采取“南撫勁越,北和強胡”策略,繼續與匈奴和親,對南越安撫,注重積極防禦,在匈奴接壤地區設立關市,和匈奴貿易。但劉啟因母親竇太後的緣故大封外戚為侯,開啟了漢代以姻親封外戚為侯的先河。
且說太子劉徹嗣皇帝位,年僅十有六歲,就是好大喜功、比跡秦皇的漢武帝。尊皇太後竇氏為太皇太後,皇後王氏為皇太後,上先帝廟號為孝景皇帝,奉葬陽陵。漢武帝未即位時,已娶長公主的女兒陳阿嬌為妃,此時尊為天子,當然立陳氏為皇後。金屋貯嬌,好算如願。又尊皇太後之母臧兒為平原君,連臧兒所生子田蚡、田勝,亦予榮封。田蚡為武安侯,田勝為周陽侯。臧兒改嫁田氏,已與王氏相絕,田氏二子怎得無功封侯?即此已見漢武帝不遵祖製。所有丞相禦史等人,暫時仍然擔任舊職,沒多久已將改年。
向來新皇嗣統,應該就先帝崩後,改年稱元,以後便按次遞增,就使到了一百年,也沒有再三改元等事。自文帝誤信新埋平侯日再中,乃有二次改元的傳聞。漢景帝未知幹盅,還要踵事增華,索性改元三次,史家因此稱為前元中元後元,作為區畫。漢武帝即位一年,照例改元,本不足怪,惟後來且改元十餘次,有司曲意獻諛,謂改元宜應天瑞,當用瑞命紀元,選取名號,因此從漢武帝第一次改元為始,迭用年號相係。元年年號,叫作建元,這是在漢武帝元鼎三年時新作出來,由後追前,各係年號,後人依書編敘,就稱漢武帝第一年為建元元年。看官須知年號開始,創自漢武帝,也是一種特別紀念。標明始事,應有之筆。
漢武帝在位的時候,民間為張嫣建祠廟,首座位於長安城南,內供張嫣畫像。此廟據傳極為靈驗,吸引眾多未嫁女子前來祈願,盼能尋得佳偶。
這張嫣就是呂後的外孫女,十一歲時候被呂太後強迫成為漢惠帝劉盈的皇後,後來漢惠帝和呂太後接連去世,張嫣被漢文帝囚禁冷宮生活。四十歲去世後,收殮屍體的宮女,在檢查屍體的時候,發現她從未有夫妻之實,仍然是處子之身。
長安城因這新發現而轟動,百姓議論紛紛。有人同情張嫣,有人讚其品格。民間漸傳:張嫣乃禮教束縛下的可憐人,守貞乃是對被迫婚姻的抗議。
後來,長安城西郊的農民在耕地時發現一株奇特白花,花瓣層疊,幽香淡淡。老農稱從未見過此花,隨後人們便將其與張嫣相聯係。
民間有傳,張嫣逝世後化為花朵,其純潔之姿造就聖潔形態。此花漸被人們稱為“貞女花”。春日之際,虔誠的民眾經常采摘,帶回家中敬奉。
到了漢武帝在位的時候,民間開始為張嫣建廟,封她為花神。
漢武帝性喜讀書,雅重文學,一經踐祚,便頒下一道詔書,命丞相禦史列侯郡守諸侯相等,舉薦賢良方正、直言極諫之士。於是廣川人董仲舒,菑川人公孫弘,會稽人嚴助,以及各處有名儒生,並皆被選,同時入都,差不多有百餘人。漢武帝悉數召入,親自加於策問,無非詢及帝王治要。一班對策士子,統皆凝神細思,數筆成文,約莫有三五個時辰,依次呈繳,陸續退出。
漢武帝劉徹逐篇披覽,沒有什麽合心意的,等到看到董仲舒的寫一卷文章,乃是詳細討論天人感應的道理,說得原原本本,計數千言。當即擊節稱賞,歎此文章是奇文。
原來董仲舒少年時就喜治《春秋》,頗有心得,漢景帝時已列名博士,下帷講誦,目不窺園,又閱三年有餘,功益精進。
遠近學子,俱奉為經師。董仲舒在三十歲時,開始招收了大批學生,精心講授。他講學,在課堂上掛上一副帷幔,他在帷幔裏麵講,學生在帷幔外麵聽。同時,他還經常叫他的得意門生呂步舒等轉相傳授。
這樣,很多人跟他學了多年,甚至沒有跟他見過麵。通過講學,董仲舒為漢王朝培養了一批人才,他的學生後來有的當了諸侯王國的國相,有的成了長史。由於董仲舒廣招門生,宣揚儒家經典,他的聲譽也日益擴大,在漢景帝時當了博士,掌管經學講授。
漢景帝時為博士。他曾走出家門,設壇教授,課講得十分精彩,弟子很多,弟子再教弟子,一些再傳弟子甚至隻是聽說過他的大名,但沒見過他的麵。他一門心思教學和研究,甚至三年都沒回家看一下。他的行為舉止,都遵循禮節,很多讀書人都尊他為師。漢武帝繼位後,董仲舒出任江都國的國相。他治理江都國,主要是以《公羊》為指導,通過推究“自然災異”、“陰陽運行錯誤”的原因,然後在求雨時能關閉陽氣,釋放陰氣,使天下雨;止雨時,能關閉陰氣,釋放陽氣,使雨停止。在江都國,他這樣做,從來都沒出現錯誤。後來,他被廢為中大夫。
漢武帝劉徹繼位後,讓各地推薦賢良文學之士,董仲舒被推舉參加策問。漢武帝連續對董仲舒進行了三次策問,基本內容是天人關係問題,所以稱為\"天人三策\"。第一次策問,漢武帝問的主要是鞏固統治的根本道理,第二次策問,漢武帝主要是問治理國家的政術,第三次策問主要是天人感應的問題。
董仲舒更迭詳對,統是援據《春秋》,歸本道學,世稱為天人三策,傳誦古今。其文章過長,作者不能全部在此全言,而使其掩蓋講故事的重點,所以在這裏放董仲舒所寫文的最後一篇就可以了。大略說的是:
臣聞天者群物之祖,故遍複包含而無所殊。聖人法天而立道,亦溥愛而無私。春者天之所以生也,仁者君之所以愛也,夏者天之所以長也,德者君之所以養也,霜者天之所以殺也,刑者君之所以罰也,故孔子作《春秋》,上揆之天道,下質諸人情,書邦家之過,兼災異之變,以此見人之所為,其美惡之極,乃與天地流通,而往來相應,此亦言天之一端也。夫天令之謂命,命非聖人不行,質樸之謂性,性非教化不成,人欲之謂情,情非製度不節,是故古之王者,上謹於承天意,以順命也,下務明教化民,以成性也,正法度之宜,別上下之序,以防欲也。修此三者,而大本舉矣,人受命於天,固超然異於群生,故孔子曰:天地之性人為貴,明於天性,知自貴於物,然後知仁義,知仁義然後重禮節,重禮節然後安處善,安處善然後樂循理,樂循理然後謂之君子。臣又聞之:聚少成多,積小致巨,故聖人莫不以晻與暗字通。致明,以微致顯。是以堯發於諸侯,舜興於深山,非一日而顯也。蓋有漸以致之矣。言出於己,不可塞也。行發於身,不可掩也,言行之大者,君子所以動天地也,故盡小者大,慎微者著。積善在身,猶長日加益而人不知也,積惡在身,猶火之銷膏而人不見也,此唐虞之所以得令名,而桀紂之可為悼懼者也。夫樂而不亂,複而不厭者,謂之道。道者萬世無敝,敝者道之失也。夏尚忠,殷尚質,周尚文者,救敝之術,當用此也。道之大原出於天,天不變,道亦不變,是以禹繼舜,舜繼堯,三聖相授,而守一道,不待救也。由是觀之,繼治世者其道同,繼亂世者其道變,今大漢繼亂之後,若宜少損周之文致,用夏之忠者。夫古之天下,猶今之天下,共是天下,古大治而今遠不逮,安所繆盩而陵夷若是,意者有所失於古之道與?有所詭於天之理與?天亦有所分予,予之齒者去其角,傅之翼者兩其足,是所受大者,不得取小也。古之所予祿者,不食於力,不動於末,與天同意者也。身寵而載高位,家溫而食厚祿,因乘富貴之資力。以與民爭利於下,民安能如之哉?民日被朘削,濅以大窮,死且不避,安能避罪,此刑罰之所以繁,而奸邪之所以不可勝者也。公儀子相魯,至其家,見織帛,怒而出其妻,食於舍而茹葵,慍而拔之,曰吾已食祿,又奪園夫紅女利乎?紅讀如工。夫皇皇求財利,嚐恐乏匱者,庶人之意也。皇皇求仁義,惟恐不能化民者,大夫之意也。易曰:負且乘,致寇至。言居君子之位,而為庶人之行者,禍患必至也。若居君子之位,當君子之行,則舍公儀休之相魯,無可為者矣。且臣聞《春秋》大一統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也。今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無以持一統,法製數變,下不知所守。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邪僻之說滅息,然後統紀可壹,法度可明,民乃知所從矣。
這篇文字,最合漢武帝之微意。漢武帝年少氣盛,好高騖遠,要想大做一番事業,振古爍今,可巧董仲舒對策,首在興學,次在求賢,最後進說大一統模範,請漢武帝崇正黜邪,規定一尊,正是漢武帝有誌未逮,首思舉行,所以深相契合,大加稱賞。當下命董仲舒為江都相,使其輔佐江都王劉非。
江都王劉非與漢武帝劉徹為同父即漢景帝劉啟)異母之兄弟,年長劉徹十二歲。漢景帝在位二年公元前155年)被立為汝南王,次年封為江都王。平定吳楚七國之亂時,劉非年方十五歲,他奮勇參戰,立下大功,轉封為江都王,國都廣陵今揚州),治理原來的吳國。
江都王劉非此人粗暴、蠻橫,一介武夫,但因為董仲舒當時聲望很高,是舉國知名的大儒,所以對董仲舒非常尊重。而且江都王劉非把董仲舒比作輔助齊桓公稱霸諸侯的管仲,也就是希望董仲舒要象管仲輔助齊桓公一樣來輔助自己,以篡奪中央政權。
但董仲舒是主張“春秋大一統”的,因此,對於劉非的發問,他借古喻今進行了規勸,指出:“所謂仁人,是“正其道不謀其利,修其理不急其功”端正自己奉行的道義而不謀求眼前的小利,修養自己信奉的理念而不急於取得成果)的人。致力於以德教化民眾而使社會風氣大變,才是仁的最高境界!所以孔子的弟子即便是小孩也羞於提到五霸,因為五霸是先行欺詐後行仁義。隻是耍手段而已,所以不足以被真正有道義的人提及。”暗示江都王劉非不要稱霸。
丞相衛綰,聞得漢武帝嘉美仲舒,忙即迎合意旨,上了一本奏牘,說是各地所舉賢良,或治申韓學,申商韓非。或好蘇張言,無關盛治,反亂國政,應請一律罷歸。漢武帝自然準奏,除公孫弘嚴助諸人,素通儒學外,並令歸去,不得錄用。
衛綰還道以為揣摩中旨,可以希寵固榮,保全祿位,那知漢武帝並不看重,反因為他拾人牙慧,格外鄙夷。不到數月,竟將當了三年丞相的衛綰罷免,改用竇嬰為丞相。
竇嬰是竇太後堂兄的兒子。他的父輩以上世世代代是觀津人。他喜歡賓客。漢文帝時,竇嬰任吳國國相,因病免職。漢景帝剛剛即位時,他任詹事。
在桃侯劉舍被免去丞相職務時,竇太後多次推薦竇嬰當丞相。漢景帝說:“太後難道認為我有所吝嗇而不讓魏其侯當丞相嗎?魏其侯這個人驕傲自滿,容易自我欣賞,做事草率輕浮,難以出任丞相,擔當重任。”終於沒有任用他,任用了建陵侯衛綰作丞相。
武安侯田蚡是漢景帝皇後王娡的同母弟弟,出生在長陵。竇嬰當了大將軍,正當顯赫的時候,田蚡還是個郎官,沒有顯貴,來往於魏其侯家中,陪侍宴飲,跪拜起立像竇嬰的子孫輩一樣。等到漢景帝的晚年,田蚡也顯貴起來,受到寵信,做了太中大夫。田蚡能言善辯,口才很好,學習過《盤盂》之類的書籍,王娡認為他有才能。
漢景帝後元三年前141年),漢景帝駕崩,太子劉徹繼位,王娡稱製,她在全國的鎮壓、安撫行動,大都采用田蚡門下賓客的策略,田蚡被封為武安侯。
田蚡剛掌權想當丞相,所以對他的賓客非常謙卑,推薦閑居在家的名士出來做官,讓他們顯貴,想以此來壓倒竇嬰等將相的勢力。
漢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年),丞相衛綰因為沒有實際才幹而被免職,漢武帝劉徹醞釀安排丞相和太尉。籍福勸田蚡說:“魏其侯顯貴已經很久了,天下有才能的人一向歸附他。現在您剛剛發跡,不能和魏其侯相比,就是皇上任命您做丞相,也一定要讓給魏其侯。魏其侯當丞相,您一定會當太尉。太尉和丞相的尊貴地位是相等的,您還有讓相位給賢者的好名聲。”田蚡於是就委婉地告訴王太後暗示漢武帝,於是漢武帝便任命竇嬰當丞相,田蚡當太尉。
籍福去向竇嬰道賀,就便提醒他說:“您的天性是喜歡好人憎恨壞人,當今好人稱讚您,所以您當了丞相,然而您也憎恨壞人,壞人相當多,他們也會毀謗您的。如果您能並容好人和壞人,那麽您丞相的職位就可以保持長久;如果不能夠這樣的話,馬上就會受到毀謗而離職。”竇嬰不聽從他的話。
竇嬰和田蚡都愛好儒家學說,推薦趙綰當了禦史大夫,王臧擔任郎中令。把魯國人申培迎到長安來,準備設立明堂,命令列侯們回到自己的封地上,廢除關禁,按照禮法來規定吉凶的服飾和製度,以此來表明太平的氣象。同時檢舉譴責竇氏家族和皇族成員中品德不好的人,開除他們的族籍。這時諸外戚中的列侯,大多娶公主為妻,都不想回到各自的封地中去,因為這個緣故,毀謗魏其侯等人的言語每天都傳到竇太後的耳中。竇太後喜歡黃老學說,而竇嬰、田蚡、趙綰、王臧等人則努力推崇儒家學說,貶低道家的學說,因此竇太後更加不喜歡竇嬰等人。這也為竇嬰將來遭排擠、被斬首埋下了伏筆。
且說竇嬰、田蚡,既握朝綱,揣知漢武帝好儒,也不得不訪求名士,推重耆英。適逢禦史大夫直不疑免官,遂同舉代人趙綰繼任,並又推薦入蘭陵人王臧,由漢武帝授為郎中令。趙綰王臧兩人,既已受任,便擬仿照古製,請設明堂辟雍。漢武帝也有此意,叫他詳考古製,采擇施行,兩人又同奏一本,說是臣師申公,稽古有素,應由特旨征召,邀令入議。
這申公就是故楚遺臣,與白生同諫楚王,被罰司舂。及楚王劉戊兵敗自焚,申公等自然免罪,各歸原籍。
申公魯人,歸家授徒,獨重詩教,門下弟子,約千餘人。趙綰王臧,俱向申公授詩,知師飽學,故特從推薦。漢武帝風聞申公重名,立即派遣使臣,用了安車蒲輪,束帛加璧,迎聘申公。
申公已經八十餘歲,杜門不出,此次聞有朝使到來,隻好出門來迎。朝廷使者傳述皇上之意,齎交玉帛,申公見他禮意殷勤,不得不應召入都。申公既到長安,麵見漢武帝,漢武帝見他道貌高古,格外加敬,當下傳諭賜坐,訪問治道,但聽申公答說道:“為治不在多言,但視力行何如。”
兩語說完,便即住口。漢武帝劉徹待了半晌,仍沒有聽見他說別的話語,兩句言語夠了。暗思自己備著厚禮,迎他到來,難道叫他說此二語,便算了事,一時大失所望,但是不欲再加質問,但命他為大中大夫,暫居魯邸,妥當商議明堂辟雍,及改曆易服與巡狩封禪等禮儀。
申公已料漢武帝少年喜事,行不顧言,所以開口提出二語,待他有問再答。現在看見漢武帝不複加詢,也即起身拜謝,退出朝門。
趙綰、王臧,引申公到魯邸,叩問明堂辟雍等古製,申公微笑無言。趙綰與王臧雖未免感到詫異,但隻道是遠來辛苦,不便冒然再問,因此請師休息,慢慢兒的提議。
哪知宮廷裏麵,發生一大阻力,不但議事無成,還要闖出大禍,害得此二人失職亡身,這真叫做冒昧進階,自取禍殃啊。
原來太皇太後竇氏,素好黃老,不悅儒術。竇太後喜歡《老子》這本書,但是雙目失明,於是召來轅固生問他讀此書的體會。轅固生說:“這不過是普通人的言論罷了。”
竇太後聞言,惱怒道:“它怎麽能比得上管製犯人似的儒家詩書呢!”
於是讓轅固入獸圈去刺殺野豬。漢景帝知道太後發怒了而轅固直言並無罪過,就給予他鋒利的兵器。他下到獸圈內去刺殺野豬,正中其心,一刺,野豬便應手倒地。太後無語,沒理由再治他的罪,隻得作罷。
從此竇太後每次聽聞儒生起用,往往從中阻撓,所以漢景帝在位十六年,始終不重用儒生。及漢武帝嗣位,竇太後聞他好儒,大為不然,複欲出來幹預。
漢武帝又不便違忤祖母,所有朝廷政議,都須隨時請命。竇太後對著他事,卻也聽令施行,隻有關係儒家法言,如明堂辟雍等種種製度,獨批得一文不值,硬加阻止。冒冒失失的趙綰,一經探悉,便入宮麵奏漢武帝道:“古禮婦人不得預政,陛下已親理萬凡,不必事事請命東宮!”
處於人情骨肉之間,怎得如此直率!漢武帝劉徹聽了,默然不答。趙綰所說的東宮二字,乃是指長樂宮,為太皇太後所居。長樂宮在漢都東麵,故稱東宮。詮釋明白,為免導致讀者誤會。自從趙綰有此一奏,竟被太皇太後竇漪房聞知,非常震怒,立刻召傳漢武帝入宮內,責備他誤用匪人。且言趙綰既崇尚儒術,怎得離間親屬?這明明是教導主上不孝,應該重重懲罰。漢武帝劉徹尚想替趙綰護辯,隻說丞相竇嬰,太尉田蚡,並言趙綰多才,與王臧一同被舉薦入宮,所以特加重任。竇太後不聽猶可,聽了此語,越覺怒不可遏,定要將趙綰王臧下獄,竇嬰田蚡免官。漢武帝拗不過祖母,隻好暫依訓令,傳旨出去,革去了趙綰、王臧兩人的官職,下吏論罪。想等到竇太後怒氣消解,再行釋放。
當時漢王朝實行了幾十年的黃老無為之治,所以國家的發展穩定並且非常的迅速,竇太後是親眼看到了漢朝實行道家和清靜無為政策的好處,對於自己這個小孫子漢武帝接下來要實行的積極有為的政策和即將要出現的儒家思想,她一直感到非常擔憂,因為劉徹做出的每一個行動猶如賭博一樣。為此竇太後想方設法阻止孫子漢武帝劉徹任用儒生。
竇太後指責趙綰、王臧二人為新垣平,非誅死不足示懲,累得漢武帝劉徹是左右為難。那知在監獄裏麵,趙綰與王臧已經知道事無緩處,於是拚一死,索性自殺了事。倒也得清淨解脫了。有詩歎道:
才經拜爵即遭災,禍患都從富貴來;
莫道文章憎命達,衒才便是殺身媒。
趙綰、王臧既已自殺而死,竇太後還要黜免竇嬰田蚡。究竟竇嬰和田蚡曾否免官,待至下章節再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