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造不如買

字數:3755   加入書籤

A+A-


    第二天一早,天剛泛白,空氣中有一股撩不去的悶熱。
    楊一木洗了把臉,穿著大褲衩子,趿著拖鞋出了院子,發現屋前屋後亂糟糟的一片人,三輪車,拖拉機停了好幾輛。
    二明說,“哥,你起來了,我們在搬貨,你在旁邊歇會。”
    楊一木就在旁邊看著,他太喜歡空氣中這種活潑的氣氛了,一切都是那麽的生機勃勃。
    楊一木又被竹竿帶著去看了一圈所謂的銷售處,租的人家本地人兩大一小三間屋子,滿滿當當全是箱子,小屋一個小姑娘正忙著開票。
    竹竿說,“貨到了以後,根據要貨量,我這邊重新裝箱,然後安排人發到各個客戶手裏,現在每天也能發出去三四百件。”
    對這些楊一木也沒有過多的意見,其實是沒多大的興趣,不過還是隨口問道,“好賣嗎?”
    “就這麽突然就好賣了,現在都有點供不應求,你沒看,剛才那幾個三輪車,都是自己來取貨的。我這都賣到好多化工商店、大中專學校和企業實驗室了。我已經發電報回去,讓廠裏再發一車皮過來。你看看就這短短兩個月,咱可是沒少掙”,竹竿說著說著都笑開花了,然後又指著幾個小弟道,“這些人我都是按照你說的分配工資,多賣多得,除了工資,還有提成,這些人恨不得晚上出去跑市場,哪個不樂意多掙錢呢。”
    趁著清早,楊一木就和竹竿就在不遠的小路上溜達了一圈,然後就站在路口遠眺。
    從這裏看全國,除了京城,其他地方真是下麵。
    楊一木點著一根煙後,問竹竿,“有什麽想法沒有?”
    竹竿道,“我就感覺來對了,真的,出來了,才感覺什麽叫天大地大,才知道什麽是暢快,就這樣下去,咱一年光提成掙個一二十萬跟玩似的。”
    楊一木笑道,“就這麽點出息了,咱這玩意能有多大技術含量,你自己不清楚,後麵市場一起來,肯定有人跟風,等一窩蜂紮堆做,就難了。做什麽事要走一步看三步,這就是所謂的目光長遠。以後的十年內,大批的風雲人物將湧現出來,我們的事業與之相比,簡直是微不足道。任何的驕傲自滿,任何的裹足不前都會受到市場的瘋狂反擊。”
    竹竿細細的回味了楊一木的話,然後嗬嗬一笑,“哥,這不是有你嗎?你說啥,我就做啥,我費那個腦子幹嘛。我來這趟京城,真是算是開了眼界,你看京城不少人家,樓上樓下,電燈電話,住著樓房,開小轎車。就連不少知識分子、端著公家飯碗的人都不安分,偷偷摸摸接起了私活,有的人幹脆辭職下海了。這些可以前我可是連想都不敢想呢。”
    楊一木道,“不要想那麽多了,你加油幹吧。”
    改革開放第一次的下海經商浪潮,若以1984年為標誌性起點,實則早在1982年前後便已暗流湧動。
    當年社會上流傳著一些諸如“造***不如賣茶葉蛋”的說法,其實折射向市場經濟轉型期的價值觀念劇變。
    在這一社會轉型過程中,呈現出鮮明的兩極分化現象。
    一方麵,一部分人已悄然突破體製束縛,通過承接私活等方式試水商品經濟,一天抵一月,經濟誘惑力不可謂不大。
    另一方麵,知識分子群體則陷入集體性彷徨,他們既對鐵飯碗的穩定性心存眷戀,又對新興的市場經濟機遇將信將疑。
    這種社會心態的分野,深刻反映了改革開放初期製度變革與觀念轉型之間的時滯效應。
    夕陽西下,蟬聲漸倦,楊一木慢悠悠走向研究所大門。
    “哎哎……說你呢,幹嘛的?”一個老頭警惕地從傳達室竄出來,板著臉嚴肅地問道。
    楊一木笑道,“大爺,麻煩問下,今兒栁船致在嗎?”說著,從褲兜裏掏出煙包,遞了一根上去。
    老頭接過煙一瞅,喲,中華啊,“都是下班的點兒了,你找他有啥事?”
    “我是他老鄉,找他聊點事。”楊一木道。
    老頭道,“那你等著吧,一會兒他出來,我告訴你。”
    “哎,謝謝您呐。”楊一木順手將煙包塞了進去。
    老頭點點頭,正要回傳達室,抬頭見一個四十上下的中年人鎖著眉頭,正騎著自行車往大門來,就衝他招招手道,“栁老師,栁老師……過來一下,這邊有人找你。”
    栁船致跳下車,看了一眼楊一木,問老頭,“人呢?”
    楊一木趕緊走過去,“栁老師你好,我……”
    栁船致扭頭看過去,愣了一下,然後擺了擺手,一聲不吭,跨上自行車就走。
    楊一木趕緊喊,“我是你老鄉,不是采訪,我不是記者。”
    沒等話說完,栁船致已經停下了自行車,再次扭頭看了過來。
    見年輕小夥子小跑著過來,栁船致下了自行車,等楊一木走到近前,問,“上海的?”
    “不不,不是。”楊一木道,“我是安州的,你祖籍潤州的,咱們算半個老鄉對不對?”
    栁船致臉色微緼,“那你找我什麽事?”
    楊一木摸把汗水,直接道,“有個關於個人PC機的問題想請教你一下,你看能不能耽誤……”
    “個人PC機?”栁船致狐疑地問。
    “對,個人PC機。”楊一木道。
    栁船致這才上上下下打量著這個二十歲上下的年輕帥小夥幾眼,麵無表情道,“你不會是哪個報社的記者,打著我老鄉名頭,借著問個人PC機的借口,其實還是想采訪吧?醜話先說前頭,我該說的都已經說過了,沒什麽要說的了,不接受采訪。”
    楊一木笑道,“我明白,我真不是記者,我很支持你關於計算機發展思路。”
    這位後世的IT大佬到這會兒已經做了十幾年磁記錄電路的研究,連續得過好幾個獎,但做完以後,卻什麽用都沒有。
    一九八零年做了一個雙密度磁帶記錄器,送到陝飛研究所,用了起來。但不久發現自己所做的東西,和國外差得太遠。
    幾乎同時期小日子已經率先宣布開始研發第五代計算機,而歐美個人電腦市場開始興起,IBM PC、Apple II等個人電腦產品已經進入家庭和辦公室。
    一九八二年,國外的計算機網絡技術也有了顯著進展,以太網技術規範被正式發布,計算機網絡開始在學術界和軍事領域應用。
    為此,不少人認為與其投入大量資源自主研發計算機,不如直接購買國外的先進設備和技術,這樣可以節省時間和資源。
    這種“造不如買”的爭論一度鬧得不小,甚至爭起了不小的爭論。
    已到不惑之年的栁船致實在憋得不行了,引起了關注,這會兒估計也是被記者給采訪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