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先試後換
字數:2548 加入書籤
景王朱載錤站在清州城天守閣廢墟上,工器八音盒在掌心轉出《樂律全書》的宮商角徵羽。和子內親王的婚轎正穿過墨股川鐵橋,轎簾上的防鉛蟬翼紗隨河風揚起,露出內側繡著的"七卿落難"典故——那是用熒光鬆脂繡成的工器版《女戒》圖解,遇鉛則顯,無鉛則隱。
"殿下,代王船隊已停靠岸口。"鐵錨堂副將呈上珊瑚試紙,紙邊鋸齒在陽光下泛著淡紫,"尾張士族進獻的"和州貢鉛"含硫量超標,是否啟用紅樹林炭精煉?"
朱載錤轉動腰間的工器脅差,刀柄上的工禾紋與和式菊紋交疊。三個月前,他正是用這柄未出鞘的短刀,在伏見城受禪台上切斷足利幕府的權柄卷軸。"通知代王,"他望向正在組裝的拆分機,銅製框架上刻著《考工記》輿圖,"用"天工錯齒"齒輪組煉鉛,煉出的精鉛需鑄造成《東土工器律》碑,立在每個村落水口——讓本地匠人協助拆分機操作,盲匠負責觸檢齒輪咬合度。"
婚禮次日,景王攜和子巡視春日井郡工坊。盲匠小隊正用稻芒刻度火銃敲擊鉛管,四名非盲匠人持拆分機同步記錄震動頻率,銃聲與遠處的地震監測銅鍾形成共振。"此乃"雙聲辨漏法","他掀開工坊地麵的鉛製蓋板,露出地下三丈的防漏層,"盲匠聽辨鉛管異響,明眼匠人對照《考工記》圖譜標注裂隙,每道接縫嵌著螢火蟲腹液調和的橡膠條,遇鉛煙則發光。"
和子內親王的指尖拂過工坊牆壁的"工器櫻花圖",櫻花脈絡裏藏著防鉛麻布的經緯。她腰間的《女匠考工冊》垂下一縷絲絛,繡著"婦功震旦"四字——這是劉太後親賜的婚儀之物,內頁夾著李阿巧的防鉛針法圖譜。"妾身已命女匠寮改良和紙,"她取出一張泛著鬆煙墨香的試紙,"明眼匠人製漿,盲匠觸感校準厚度,用紅樹林炭灰可直接驗鉛——此法源自佛郎機《造紙新說》,經工器監驗過七次方得改良。"
景王忽然按住她的手腕,工器聽診器貼緊牆麵:"有鉛煙逆流。"盲匠們立刻散開,以火銃敲擊節奏傳遞方位,明眼匠人舉起熒光鬆脂標記路徑。半柱香後,非盲匠人隊長呈上一塊帶齒痕的鉛板:"西側暗渠發現佛郎機鑽頭,距此不足百丈——盲匠隊已鎖定三條漏點線索。"
"通知鐵錨堂,"景王轉動八音盒至商調,"用震紋檢測炭標記鑽頭軌跡,再以《詩經》密語告知王銳將軍——佛郎機人想複製我們的鉛管技術。"他望向和子,目光柔和卻帶著鐵律,"傳我的令:凡求購工器者,需先向工器監提交西方本土科研資料原件,經七次複現實驗成功後,方可用作民用技術交換——如《礦冶全書》驗硫篇、《醫學寶鑒》鉛毒論之類。"
是夜,景王在室町禦所批閱《東土工器都護府條陳》,案頭擺著代王送來的橡膠稻種和佛郎機人新獻的《泰西礦法》抄本附維也納皇家科學院驗章)。和子親自為他更換防鉛護腕,內襯的《女戒》繡樣已被汗水洇開,露出底下的工禾紋暗記。"殿下可知,"她用銀簪挑起燭芯,螢火蟲腹液製成的燭淚在案頭畫出礦脈圖,"堺港商團送來的《葡萄酒釀造十二法》,經工器監三次複釀實驗,已確認用橡膠桶發酵可增酒醇度三成——其配方與《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無關,純係西方本土經驗。"
朱載錤忽然劇烈咳嗽,手帕上咳出的血沫在燭光下泛著青灰——那是鉛毒深入肌理的征兆。和子按住他欲取火銃的手,從妝奩中取出一枚鉛製香篆:"巧太妃密信說,用鬆煙墨混石灰水服下可暫緩毒性——此配方參考佛郎機《醫學寶鑒》鉛毒篇,工器監已按其記載的硫黃配比複現解毒實驗九次,成功率達六成七。"香篆點燃時,煙霧在空中繪出工禾紋,與窗外的工器流火遙相呼應。
五更時分,景王登上天守閣,工器燈塔的光束掃過富士山巔。代王的拆分機已開始運轉,盲匠團隊敲擊校準基座,明眼匠人轉動齒輪調整刻度,齒輪咬合聲中,尾張的農田被重新丈量,每一寸土地都將按《考工記》劃分為"工器田"與"匠戶町"。他摸向胸口的金錨鎖片,裏麵藏著朱厚照親繪的蒸汽鍾設計圖,齒輪間夾著半片櫻花——那是和子昨日插在他衣襟上的。
"殿下,"鐵錨堂副將呈上佛郎機俘虜阿爾梅達,"此人自稱堺港商團翻譯,攜《天體運行論》威尼斯初版求換防鉛技術。"俘虜頸間掛著十字架,卻穿著繡工禾紋的唐裝,懷中掉出的羊皮紙上繪著日心說模型,扉頁蓋著羅馬教廷圖書館火漆印。"工器監已派明眼匠人比對伽利略望遠鏡觀測數據,"副將低聲道,"書中星圖與實測誤差在工器監允許範圍內。"
景王用火銃槍管挑起圖紙,防鉛麻布的紋路在火光中顯形:"告訴阿爾梅達,"他的聲音混著晨霧,"大明的工器不渡無心之人。但若願以《天體運行論》初版換橡膠種植手冊,需先在工器監見證下,用你們的星圖預測富士山雪線高度——若誤差小於三尺,便準你們試種。"說罷抬手,工器燈塔的光束驟然變紫——那是鉛煙預警的信號,直指東南方的種子島。
和子內親王的身影出現在閣樓下,她腕間的防鉛護腕繡著最新改良的"江戶櫻工禾紋",正在晨光中指揮女匠寮分發防鉛口罩。盲匠與明匠搭檔排成縱隊,前者敲擊火銃檢測口罩氣密性,後者用珊瑚試紙記錄數據。景王望著她的背影,忽然想起朱載鈞密信中的話:"去魅的終極,是讓他們在鉛毒中看見工器的光。"而此刻,這束光正穿透東土的晨霧,將算珠與齒輪的韻律,織進富士山的每一道褶皺——那些褶皺裏,既有大明匠人的觸感記憶,也有佛郎機典籍裏的數學光芒,共同熔鑄著工器文明的新合金,而大明始終握著驗金石。
喜歡正德變法:撿到曆史學生的書包請大家收藏:()正德變法:撿到曆史學生的書包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