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章 番外二推廣暖爐

字數:2118   加入書籤

A+A-


    正德十年四月初三,黎明前的黑暗仍沉甸甸地壓在北直隸真定府。濃厚的晨霧宛如一層不透光的灰色幕布,將整個府城籠罩其中,街頭巷尾都彌漫著濕冷的氣息。
    趙縣令身著厚重的狐裘,緊裹著身子,站在縣衙門口,眉頭擰成了一個深深的結。師爺畢恭畢敬地站在一旁,手中捧著「正德爐」的圖紙。那圖紙上,爐身上「節能省碳」四個陽刻大字,是禦筆親題,筆鋒剛勁有力,仿佛還帶著帝王的威嚴。可爐底那個蜂窩狀的孔洞,在這熹微的晨光下,怎麽看都透著一股說不出的怪異,恰似火器黑洞洞的炮口,讓人心裏直發毛。
    「大人,」典史搓著凍得通紅的鼻尖,小心翼翼地開口,口中呼出的白氣瞬間融入了霧氣中,「鄉民們都炸開了鍋,說這鐵爐是「火德星君」的法器,能通陰陽呢。還有些更邪乎的,」他說著,又湊近了半步,壓低聲音,仿佛生怕被什麽聽到,「說這蜂窩眼是鎖魂陣,專門吸走人氣,要出大事哩。」
    趙縣令心煩意亂地踢了踢腳邊的煤塊。這些來自井陘的無煙煤,烏黑發亮,堆得像一座座小山,可如今卻無人敢用。自去年冬天,有個獵戶不幸因煤毒丟了性命,這事兒就像一陣風,瞬間在民間傳開,鬧得人心惶惶,談「煤」色變。他腦海中忽然閃過上個月在豹房領受的密旨:「煤炭即國脈」。這幾個字如重錘般敲擊著他的心,讓他牙關一咬,狠聲道:「去把張明找來,讓他第一個裝爐,給大夥瞧瞧這東西到底咋用!」
    不多時,張明家的土窯外人頭攢動,裏三層外三層圍滿了看熱鬧的鄉鄰。張明,這個因代田法致了富的農戶,此時正擼起袖子,一副幹勁十足的模樣。他照著《安全用煤十二則》,將煤塊一塊一塊,穩穩地填入爐中。刹那間,火苗「呼」地一下竄起,像是被壓抑已久的猛獸,猛地釋放出能量,卻不見往年那滾滾濃煙。趙縣令見狀,大步走上前,伸手抓起桌上的濕毛巾,毫不猶豫地湊近爐口。眾人都瞪大了眼睛,死死盯著那毛巾,大氣都不敢出。隻見毛巾在爐口停留片刻,竟依舊潔白如初,未被熏黑分毫。「都看見了沒?」趙縣令猛地轉身,對著眾人高聲喊道,「這爐子煙囪通後牆,碳毒都順著走得幹幹淨淨,不會害人!」
    可人群中突然有人大喊:「去年王二黑就是用了新鐵爐才咽氣的!」趙縣令循聲望去,見是士紳李員外的護院,正梗著脖子,一臉不服氣。趙縣令心中一沉,卻不動聲色地從袖中掏出那本《農工百問》,高高舉起,大聲說道:「此書乃楊慎大人作序,內載「煤炭燃盡無濁煙」之法。若再有妄言者,以「禍亂新政」論處!」聲音在清冷的空氣中回蕩,帶著不容置疑的威嚴。
    工器院的匠人們有條不紊地挨家挨戶安裝鐵爐。一個年輕匠人,正專心擺弄著鐵爐,卻不慎被爐壁燙到,「哎喲」一聲叫了出來。他下意識地罵罵咧咧,順手掏出隨身帶的磁石,那原本是用來檢測爐體含鐵量的工具。可這一幕被鄉民們瞧見,瞬間就變了味,誤以為這磁石是什麽「驅邪法寶」。消息像長了翅膀一般,瞬間傳遍了整個村子。傍晚時分,竟有婦人抱著孩子,神色匆匆地趕來,求匠人給「磁石開光」,一時間,現場亂成了一團。
    戌時,夜幕完全籠罩了真定府。趙縣令坐在縣衙的書房裏,桌上的燭光搖曳不定。他在賬本上認真地記下今日安裝數:「第三保,三十七戶」。燭火昏黃的光影下,爐身的「節能省碳」四字泛著幽光,與他腰間的匠官腰牌相映,仿佛在訴說著這場變革的使命。
    忽然,窗外傳來急促的馬蹄聲,打破了夜的寧靜。驛卒一路疾馳,送來急報:井陘煤礦發現佛郎機人繪製的礦脈圖。趙縣令猛地站起,動作太大,一下子碰倒了桌上的煤燈。黑色的煤煙在牆上投出詭異的影子,恰似蜂窩煤爐的孔洞,張牙舞爪,讓人不寒而栗。他想起白天看見的匠人工裝上的「工」字紋,想起張明安裝鐵爐時哼的那首俚曲,心中猛地一震,忽然意識到這場由煤火掀起的變革,遠比代田法更具顛覆性。當農戶們習慣了鐵爐帶來的溫暖,是否還會相信「火德星君」的傳說?而那些在煤煙中若隱若現的佛郎機間諜,又將在這場能源革命中扮演何種角色?
    夜風呼嘯著卷著煤屑,從窗戶縫裏鑽了進來,撲在趙縣令的臉上,讓他不禁打了個寒顫。他下意識地摸向袖中的算盤,手指在算珠上輕輕滑動,算珠在掌心緩緩排出「危」字。可就在這時,他卻聽見遠處傳來鐵器鍛造的聲音——那是張明在用蜂窩煤爐的餘溫鍛打農具。那有節奏的錘音,在這寂靜的夜裏顯得格外清晰。或許,在士紳的詛咒與匠人的錘音之間,大明的國脈正悄悄轉向另一條軌道,而這軌道的盡頭,是未知的挑戰,還是嶄新的希望?
    喜歡正德變法:撿到曆史學生的書包請大家收藏:()正德變法:撿到曆史學生的書包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