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讓皇帝,李憲
字數:8895 加入書籤
【在中國漫長的封建王朝發展曆程之中,那至高無上的皇位一直都是無數人夢寐以求的目標,甚至有人為此不惜付出一切代價,哪怕是骨肉相殘也在所不惜。
不過,就在這風起雲湧、波譎雲詭的大唐帝國裏,卻出現了這樣一位與眾不同的人物——“讓皇帝”李憲。
他主動放棄了那令世人垂涎欲滴的皇位,選擇以一種退讓的姿態,去描繪屬於自己的別樣人生畫卷。
這位李憲,原名李成器,乃是唐睿宗李旦的嫡親長子。按照封建社會的禮法製度,嫡長子擁有無可爭議的皇位繼承權,這可是天經地義之事。
早在公元 684 年,當李旦初次登上皇位之時,李成器就順理成章地被冊封為了太子。
隻可惜,那時的政治局勢錯綜複雜,變幻莫測,武則天牢牢掌握著朝廷的實際權力,而李旦不過隻是一個徒有其名的傀儡皇帝罷了。
如此一來,李成器所占據的太子寶座自然也是岌岌可危,充滿了諸多難以預料的變數和致命的危機。
時光荏苒,轉眼來到了公元 710 年。這一年,唐中宗李顯突然駕崩,一時間朝野震動。
韋後野心勃勃,企圖步武則天之後塵,徹底把控整個朝堂大局。值此危急存亡之秋,李隆基挺身而出,果斷地聯合太平公主一同發動了一場驚心動魄的政變。
他們成功地將韋後及其一眾黨羽盡數誅滅,並齊心協力地擁護李旦重新登上了皇位。
然而,隨著李旦的複位,一個棘手的問題擺在了眼前:究竟該由誰來擔任新一任的太子呢?
按照傳統慣例,身為嫡長子的李成器無疑是最佳人選。
但是,此次政變中立下赫赫戰功的李隆基同樣不容小覷,他不僅展現出了非凡的才能和氣魄,更是憑借自身強大的實力在朝中樹立起了極高的威望。
麵對如此兩難的局麵,李旦一時之間陷入了深深的糾結與苦惱之中。
李成器對於宮廷內部那如蛇蠍般陰險狡詐、勾心鬥角的激烈爭鬥可謂了如指掌,同時對李隆基所具備的卓越才能以及背後強大的勢力也是心知肚明。
為了防止親兄弟之間自相殘殺這種令人痛心疾首的悲劇發生,更為了維係皇室家族的安定團結,李成器毅然決然地拿起筆來,親自書寫奏折並呈遞上去,表示自己堅決要辭去太子這個尊貴無比的位置。
他在奏折中這樣寫道:“所謂的太子之位,乃是整個天下的公有之物,當國家處於太平盛世之時,則應當優先考慮由嫡長子繼承;然而一旦遭遇國難當頭的艱難時刻,就應該將此重任交付給那些真正立下赫赫功勳之人。
如果不能做出恰當合理的安排,必然會令四海之內的臣民大失所望,如此一來絕非是江山社稷之福啊!微臣今日在此冒死懇請聖上三思而後行。”
這番話語情真意切,字裏行間透露出李成器堅定不移的決心。
李旦在經過深思熟慮之後,最終還是接受了李成器的誠懇建議,並順應形勢立李隆基為新一任的太子。
而後來李隆基成功登上皇位,成為了那個被稱為千古半帝的唐玄宗。由於李成器主動讓出太子之位的高風亮節之舉,唐玄宗對他十分感激,特封其為寧王,並且給予了極高的待遇。
此後,李成器毅然決然地遠離了那波譎雲詭、充滿明爭暗鬥的政治鬥爭中心,轉而來到自己的封地,開始了一種悠然自得、閑適愜意的新生活。
他對於音樂有著近乎癡迷的熱愛,不僅擅長演奏各種樂器,還精通音律之道。正因如此,他常常與當時眾多才華橫溢的文人雅士相互往來,彼此切磋交流。
在這一過程中,他不斷汲取文化藝術的精髓,並將其融入到自己的創作之中,從而在這個領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
李成器生性寬厚仁和,對待他人總是彬彬有禮、和藹可親。尤其是對於那些有真才實學和高尚品德之人,他更是表現得格外尊敬,以禮相待。
這種謙遜恭謹的態度使得他深得民心,無論是當地的官員還是普通百姓,都對他敬愛有加。
而唐玄宗對於李憲即李成器)的尊崇之情,則體現在諸多至關重要的方麵。首先是封王加爵,當初李憲主動讓出太子之位後,便被冊封為寧王。
待到唐玄宗正式即位之後,對李憲的尊崇非但沒有絲毫減少,反而愈發深厚。唐玄宗賜予他極其崇高的地位以及豐厚優渥的待遇,隻為讓他能夠過上無憂無慮、錦衣玉食的生活,同時也彰顯出李憲尊貴無比的身份。
其次是日常中的種種恩寵之舉。在平日裏,玄宗與李憲之間的兄弟情誼十分篤厚,二人經常歡聚一堂,或是共同舉辦宴席開懷暢飲,或是結伴外出遊曆賞景。
據《舊唐書》所記載:“或講論賦詩,間以飲酒,終日盡歡,友愛備至。”
每當宮中舉行盛大宴會之時,李憲的座位安排往往都是最為尊崇顯要的位置,由此可見玄宗對他的敬重之意已然達到了極致。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在那個輝煌燦爛的時代,李憲享受到了超乎尋常的特殊禮遇。
每當他身體有恙,生起病來的時候,唐玄宗便會心急如焚,宛如熱鍋上的螞蟻一般坐立難安。
他不僅迅速派遣數量眾多且醫術高明的禦醫們前往診治,而且還不辭辛勞地親自過問病情的進展,並精心調配對症的藥物。這份關懷備至之情,可謂是溢於言表。
而當李憲出行之時,那儀仗的規模和規格更是遠遠超過了其他普通的親王。
旌旗飄揚,鼓樂喧天,浩浩蕩蕩的隊伍猶如一條長龍蜿蜒前行,所到之處無不引起人們的矚目和驚歎。
如此盛大的排場,無疑彰顯出了李憲非同凡響的特殊地位以及唐玄宗對他的格外重視。
然而,人生無常,命運多舛。時光光荏苒,歲月如梭。公元 742 年,李成器即李憲)最終還是因病離開了人世,享年僅六十三歲。
當這個噩耗傳至唐玄宗耳中時,他不禁悲從中來,心痛欲絕。為了表達自己對李成器主動讓位這一義舉的深深感激以及崇高敬意,唐玄宗特意追諡他為“讓皇帝”。
要知道,“讓皇帝”這一諡號在中國漫長的曆史長河之中堪稱獨一無二。它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稱號,更凝聚著人們對李成器那高尚品德和寬廣胸懷的由衷讚美。
正是由於他當初毅然決然地放棄皇位繼承權,才避免了一場可能爆發的兄弟鬩牆之爭,維護了大唐王朝的穩定與繁榮。
不僅如此,為了給李憲營造一個安息之所,唐玄宗下令按照皇帝的標準為其修建陵寢,並將之命名為惠陵。
從選址開始,就經過了反複斟酌和精心考量。最終選定的地方風水極佳,環境優美寧靜,仿佛一處世外桃源。
在建造過程中,更是不惜耗費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力求每一個細節都做到盡善盡美。無論是建築風格還是內部裝飾,無一不展現出皇家的威嚴和氣度。
至於陪葬品方麵,也是琳琅滿目,珍貴無比。這些奢華的布置和豐厚的陪葬,無一不是唐玄宗對李憲尊崇至極的具體體現。
對於李憲的後代子孫們,唐玄宗可謂關懷備至。不僅對李憲本人尊崇有加,更是將這份關愛延續到了他的子嗣身上。
唐玄宗賜予這些孩子們豐厚的物質待遇,確保他們能夠過上富足無憂的生活。同時,還為他們精心安排了優質的教育資源,聘請名師大儒悉心教導,使得他們得以飽讀詩書、博學多才。
在這樣優越的環境下成長起來的李憲後裔們,自然擁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其中不少人憑借自身出眾的才華和能力,成功地在朝廷中謀取了要職。
比如李憲的兒子李璡,因其卓越的才能而被封為汝陽郡王。這位郡王深得玄宗的歡心,常常伴隨在皇帝身旁,參與各類宮廷活動,並因此在宮中享有極為特殊的地位。
李憲以讓位之舉,不僅避免了唐朝宮廷可能發生的血腥爭鬥,保障了政局的穩定,更為自己贏得了一生的安寧與後世的敬重。
他的人生選擇,體現出超越常人的遠見卓識與豁達胸懷,在充滿權謀與爭鬥的封建王朝曆史中,如同一股清流,為後人留下了一段佳話。】
“至於有人說為何李成器明明身為嫡長子,自然而然地享有皇位繼承權,但卻並未與他的弟弟爭奪皇位。
提出這種疑問的人難道沒有好好了解過他的弟弟究竟是誰嗎?要知道,那可是李隆基啊!這位皇帝在曆史上前期展現出了堪稱一流的心計和手段。
若與這樣的人物正麵交鋒、硬碰硬,豈不是自尋死路?難不成是覺得自己命太長了麽?
李成器可不是什麽傻瓜,昔日隱太子李建成的悲慘下場就擺在眼前,那無疑是一個深刻而慘痛的教訓。
再看看如今他的弟弟李隆基,簡直就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翻版。其雄才大略、謀略過人,注定會成為一代英主。
麵對如此強大且富有野心的對手,李成器明智地選擇了退讓。他深知,卷入這場權力鬥爭隻會給自己帶來滅頂之災,重蹈當年玄武門之變的覆轍。
與其以卵擊石,不如明哲保身,安安穩穩地度過一生。畢竟,皇位雖誘人,但生命更為可貴。”金榜語氣中有著對提出這個問題人的鄙視。
反複被cue的李建成:你再罵?有完沒完了,老是把他提出來當反麵教材,他不要麵子的嗎?
延和元年
唐睿宗李旦使用的最後一個年號)
太極殿
朝堂之上,眾人的目光如炬,緊緊地鎖定在那位年輕而意氣風發的李隆基身上。
然而,他們的焦點並非僅僅集中於這位未來天子俊朗的麵容或是挺拔的身姿,而是那隻戴在他手腕上、散發著溫潤光澤的玉鐲子。
當金榜盤點完畢,大唐賞賜給李隆基這樣一件神秘之物後,滿朝文武心中那塊沉甸甸的大石頭終於落了地。
原本對於李隆基可能會因年少得誌而變得輕狂浮躁的擔憂瞬間消散得無影無蹤。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如今,有了這件能夠壓製住李隆基內心躁動的寶物,他們相信這位臨淄王必能守住本心,不被權勢衝昏頭腦。
此刻,李隆基默默地凝視著手腕上的玉鐲,不禁深深地歎息一聲。回想起過往種種,連他自己都難以理解日後為何會發瘋似地親手毀掉眼前這一片大好河山。
然而,每當他看到這隻玉鐲,腦海中便會浮現出金榜上那閃耀奪目的文字——“天下常平,不知饑饉”。這簡簡單單的八個字,承載著無數大唐子民對美好生活的殷切期盼和濃濃信任。
李隆基深知,這份責任無比沉重,但他亦明白,唯有不忘初心、砥礪前行,才不會辜負大唐百姓對他的期望與重托。
在接下來的日子裏,無論遇到多少艱難險阻,他都要傾盡全力去守護這片繁榮昌盛的疆土,努力實現那個令世人矚目的開元盛世。
李成器緩緩地走向眼中滿含歉意的弟弟,每一步似乎都帶著沉重與思考。當他終於站定在弟弟麵前時,輕輕地抬起手,溫柔地拍了拍弟弟的肩頭。
他的目光充滿慈愛,聲音也如春日暖陽般和煦:“三郎啊,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古往今來,多少偉人豪傑亦曾犯錯,但他們能夠以過往的經曆為鏡,反思自省,從而避免再次陷入同樣的困境。你也要如此,時常以曆史中的自己為鑒,切莫重蹈前人的覆轍。”
言罷,李成器轉過身去,麵向那高高在上、端坐於禦座之上的父親——李旦。他深深地彎下腰,莊重地行了一個大禮,額頭幾乎觸及地麵。
然後,他用堅定且誠懇的語氣說道:“兒臣不願再起任何波瀾,懇請父皇應允兒臣之所求。”
李旦凝視著眼前這個一向溫和儒雅的大兒子,仿佛想要透過他平靜的外表,窺探到其內心最隱秘的角落。
然而,無論他如何努力,最終都隻能看到一片深邃的寧靜,如同浩渺無垠的星空,令人難以捉摸。
沉默片刻之後,李旦終於微微頷首,從口中吐出一個字:“允。”
就在這簡單的一字出口之際,大唐的未來已然在這對父子的對視之中悄然傳遞。從今往後,大唐的命運將交托到如今的李隆基手中。
或許,正是因為有了金榜的出現,這一次的大唐將不再重演那段慘絕人寰的曆史——人吃人、易子而食的安史之亂,從此將會永遠的被塵封。
————————分界線
五代十國時期
“阿娘,你說的那個人人都能吃肉的場景是真實存在的嗎?”
“當然啊,阿娘從來都不會騙人的”
“可是我們會有那麽一天嗎?”
“會的,一定會的”
在五代十國至宋初那風雲變幻的歲月裏,一對身著破舊衣衫、麵容憔悴的母子緊緊相依,目光投向遙遠的天際。那裏,仿佛浮現出盛唐時期繁華壯麗的景象,如夢如幻。
年幼懵懂的孩子眨著好奇的大眼睛,仰頭望著身旁瘦弱卻溫柔的母親,奶聲奶氣地問道:“娘,那是什麽呀?”
母親輕輕撫摸著孩子粉嫩的小臉,眼中閃爍著一絲光芒,微笑著回答道:“孩子,那是我們曾經的輝煌,而如今,新的時代就要來臨啦。”
就在這時,一個消息像風一樣傳遍了大街小巷——官家趙匡胤登基了!這個消息讓人們心中燃起了希望之火,尤其是這位母親,她暗暗祈禱著新皇帝能給她們母子帶來更好的生活。
趙匡胤的登基大典雖然因大宋初期的貧困而顯得簡約,但依然莊重肅穆。當他登上皇位的那一刻,整個國家都似乎感受到了一種新生的力量。
與此同時,金榜的獎勵也如約而至,仿佛預示著這片土地即將迎來一番全新的變革。
然而,此時的朝堂之上卻是事務繁雜,百廢待興。這天,趙匡胤微服出宮,來到市井之間了解民情。
隻見他一身市井打扮,絲毫沒有帝王的架子。突然,一個打扮成書生氣質的人急匆匆地跑過來,定睛一看,原來是大臣趙普。
趙普看到趙匡胤這身裝扮,不禁皺起眉頭,略帶埋怨地說道:“哎呀,官家,您怎麽又出來了?如今朝中之事繁多,正等著您回去處理呢!”
趙匡胤哈哈一笑,拍了拍趙普的肩膀低聲說道:“我就是要親自看看民間的真實情況,這樣才能更好地治理國家嘛。”
趙普緊緊地皺起眉頭,滿心疑惑。這官家究竟是如何從那深宮之中跑出來的啊!想當年,他還未登上皇位之時,便喜好四處遊蕩,本以為成為皇帝之後能夠有所收斂,沒想到如今依舊如此任性妄為。
趙匡胤環顧四周,盡管眼前所見仍是一片蕭條之景,但在那荒蕪之間,似乎隱隱蘊含著一股蓬勃的生機,讓他不禁心生歡喜。
正在此時,聽到趙普的輕聲低語,趙匡胤微微側過頭,瞥了一眼身旁的趙普,同樣壓低聲音回應道:
“休要再喚我官家,莫不是嫌我被那幫大臣們圍攻得還不夠慘麽?我此番出宮可是曆經千辛萬苦才得以成行的。”
而在不遠處,那張張貼於城牆上的皇榜周圍,擠滿了翹首以盼的百姓。他們一個個麵容憔悴、身形消瘦,眼中卻充滿了對未來的希冀與渴望。
人群中不知是誰突然開口問道:“官家當真會盡快安排人手前去種植新糧嗎?”此言一出,眾人紛紛附和,目光齊刷刷地投向那位負責宣讀皇榜的大宋官員。
這位大宋官員望著麵前這些瘦骨嶙峋的百姓,心頭湧起一陣無盡的酸楚。他深吸一口氣,強忍著內心的難受,努力讓自己的聲音顯得堅定有力:
“諸位放心,官家已然下令派人前往皇莊開墾荒地、種植新糧。相信用不了多長時間,咱們大宋便能迎來豐收,屆時大家都能吃上香噴噴的新糧啦!”
“真是有希望的日子啊”
趙匡胤感歎著,他的身影隱沒在了人群裏,趙普想到那一大堆的國政頭疼得很,至於沒人保護官家?別開玩笑了,官家那武力值還需要人保護?不被他保護就不錯了。
喜歡曆史盤點:始皇陛下贏麻了請大家收藏:()曆史盤點:始皇陛下贏麻了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