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風雨欲來,九七前夜

字數:3939   加入書籤

A+A-


    時間如同白駒過隙,悄然滑入1996年的深秋。距離那個牽動著全港市民,乃至全球目光的曆史性節點——1997年7月1日,隻剩下不到一年的時間。
    香港這座繁華喧囂的東方之珠,此刻正籠罩在一層複雜而微妙的氛圍之中。維多利亞港的夜景依舊璀璨,蘭桂坊的霓虹依舊閃爍,中環的腳步依舊匆忙,但在這表麵的繁華之下,一種難以言喻的焦慮和不確定性,如同深海的暗流,在城市的各個角落悄然湧動。
    關於“九七”的討論,充斥著報紙的專欄、電視的清談節目,以及街頭巷尾、茶餘飯後的閑聊。樂觀者憧憬著“港人治港”的新時代,期待著與龐大祖國經濟體係融合帶來的新機遇;悲觀者則擔憂著自由的消逝、法治的動搖,甚至上演著一波又一波的移民潮。各種猜測、謠言和解讀,真假難辨,在市民中傳遞,加劇著人們內心的彷徨。
    而與此同時,來自東南亞的經濟信號,也開始為這層本就複雜的氛圍,蒙上了一層陰影。
    最初,隻是泰國金融市場的一些異常波動,以及關於索羅斯等國際炒家做空泰銖的傳聞。對於習慣了金融風浪的香港人來說,這似乎隻是遙遠的“他人之事”。然而,隨著泰銖危機的加劇,並開始向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尼等國蔓延,恐慌情緒不可避免地傳導到了香港。
    電視新聞裏,關於東南亞貨幣貶值、股市暴跌、企業倒閉的報道日益頻繁。本地的財經評論員們,開始憂心忡忡地分析這場風暴對香港經濟可能造成的衝擊,特別是對聯係匯率製度的潛在威脅。長期高燒不退的香港樓市,也出現了鬆動的跡象,成交量萎縮,部分前期漲幅過快的區域甚至開始出現小幅下跌,這讓習慣了“買樓必賺”神話的市民感到了一絲寒意。
    林軒身處其中,感受到的不僅僅是媒體上的宏觀報道,更是周遭環境實實在在的變化。
    他去銀行辦理業務時,明顯感覺到信貸部門的審批變得更加嚴格,對抵押物的要求也更高了。
    黃耀龍的反饋印證了他的感受。之前合作還算順暢的一些供應商,最近開始頻繁催款,甚至提出要縮短賬期,或者要求預付部分定金才肯發貨,理由是“近期資金周轉緊張”。這在以前是很少見的。
    陳家俊也抱怨,訂購的一些進口電子元器件,交貨周期變長了,價格也有所上漲,對方解釋說是“東南亞那邊工廠受影響,供貨不穩定”。
    甚至連他們租用的觀塘工業大廈,都顯得比以前冷清了一些。樓下相熟的茶餐廳老板私下告訴林軒,最近來吃飯的工人少了,好幾家小工廠接不到訂單,已經提前給工人放假了。
    這一切的跡象,都在林軒的腦海中不斷疊加、印證。他那來自未來的靈魂,比任何人 都清楚,這絕不僅僅是“九七”前的正常焦慮,更不是一場區域性的、短暫的風波。一場席卷亞洲,甚至可能波及全球的金融海嘯,正在積聚能量,其破壞力將遠超現在所有人的想象。
    他知道索羅斯們的目標絕不僅僅是泰國、印尼,作為亞洲最重要的金融中心之一,擁有巨額外匯儲備但經濟結構又存在明顯弱點過度依賴地產和金融)的香港,遲早會成為國際炒家們圍獵的目標。而一旦聯係匯率製度受到衝擊,其後果不堪設想。
    這份“先知”的沉重,讓他倍感壓力。他不能像其他人一樣,僅僅是擔憂或觀望。他必須為芯啟科技這艘剛剛起航的小船,提前規劃好應對驚濤駭浪的航線。
    芯啟科技內部,也開始受到外部氛圍的影響。雖然林軒一直強調要專注於研發,但員工們不是生活在真空中。他們每天看新聞、聽廣播,和家人朋友交流,不可能不被外界的焦慮所感染。
    一些新加入的工程師,當初是衝著芯啟科技的技術前景和林軒描繪的藍圖來的,但現在看到外部環境惡化,心裏也開始打鼓。有人私下找到黃耀龍,旁敲側擊地打聽公司的財務狀況,擔心萬一經濟形勢繼續惡化,公司能不能撐得住,會不會裁員,甚至發不出工資。團隊內部的溝通交流,似乎也比以前少了一些輕鬆,多了一些沉重。
    林軒敏銳地察覺到了這些變化。他知道,在這個關鍵時刻,穩定軍心比什麽都重要。
    他在一次內部的技術分享會後,沒有像往常一樣直接結束,而是留出了一些時間,主動和大家談起了當前的經濟形勢。
    “我知道,最近大家看新聞,或者聽身邊人說,可能都有些擔心。”他沒有回避問題,語氣平靜而坦誠,“香港正處在一個特殊的曆史時期,加上周邊一些國家確實出現了一些經濟上的麻煩,未來一段時間,不確定性確實在增加。”
    他沒有粉飾太平,而是先承認了客觀存在的風險。這反而讓員工們覺得他比較真誠。
    “但是,”他話鋒一轉,提高了聲調,“我想讓大家思考一個問題:我們芯啟科技,是做什麽的?我們是一家技術公司!我們的核心競爭力,是我們的技術,是我們正在研發的‘麻雀’芯片,是我們未來要打造的eda工具!這些東西,不是靠炒樓炒股炒出來的泡沫,而是實實在在的、能夠改變人們生活、推動產業進步的硬科技!”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金融市場可能會波動,房地產可能會調整,但人們對更好技術、更好產品的需求,是永遠存在的!隻要我們的技術領先,我們的產品過硬,就算經濟暫時遇到困難,市場也總會給我們機會!”
    “當然,我們也要正視困難。”他放緩了語速,“未來一段時間,我們可能需要更加精打細算,把每一分錢都花在刀刃上。大家可能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承擔更大的壓力。但我可以向大家保證,隻要公司還有一口氣在,研發投入就不會停!大家的薪水,我也會盡全力保障!”
    “我希望大家能和我一起,保持專注,保持定力。不要被外麵的風風雨雨幹擾。把我們的‘麻雀’做好,把我們的eda工具的基礎打牢。等到風雨過去,陽光出來的時候,我們就能飛得更高,走得更遠!”
    他的一番話,雖然沒有透露他“先知”的底牌,但清晰地傳遞了他的信心、決心以及對未來的規劃。他將外部的宏觀風險,巧妙地轉化為了聚焦內部核心業務的驅動力。
    員工們聽完,雖然疑慮未必完全打消,但心中的不安確實減輕了不少。至少,他們知道老板對未來是有清晰規劃的,公司的核心業務也仍在全力推進。這在人心惶惶的大環境下,本身就是一種重要的穩定劑。
    會議結束後,林軒獨自留在辦公室,看著窗外漸漸暗下來的天空和遠處閃爍的萬家燈火。他知道,剛才那番話隻是暫時穩住了軍心。真正的考驗,還在後麵。
    他打開電腦,調出了一份加密文檔。裏麵是他根據前世記憶,初步梳理出的亞洲金融風暴可能的發展脈絡、關鍵時間節點,以及對香港可能造成的具體衝擊。他還列出了一些芯啟科技可以采取的應對措施,包括現金流管理、供應鏈風險控製、以及最重要的——如何在危機中尋找並抓住那些轉瞬即逝的機遇。
    比如,他預見到一旦危機深化,香港乃至全球的科技人才市場將出現動蕩,這對於求賢若渴的芯啟科技來說,將是“抄底”頂尖人才的黃金窗口期。他甚至已經開始默默關注幾家在前世記憶中受到重創、不得不進行大規模裁員的跨國公司在港研發中心的動向。
    再比如,他知道這場危機將極大地打擊過度依賴出口和外資的經濟體,但也可能刺激某些國家和地區加速產業升級和技術自主的步伐,這或許會為芯啟科技的eda工具帶來意想不到的市場機會……
    未雨綢繆,方能臨危不亂。林軒知道,他肩上的擔子,不僅僅是帶領芯啟科技活下去,更要在這場注定要載入史冊的風暴中,為公司,也為自己,搏出一個更加光明的未來。
    夜色漸深,窗外的喧囂似乎也安靜了一些。隻有林軒麵前的電腦屏幕,依舊亮著,映照著他那雙在黑暗中閃爍著智慧與決心的眼眸。
    喜歡國芯崛起:從香江到矽穀請大家收藏:()國芯崛起:從香江到矽穀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