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盤古之心,eda啟航
字數:8602 加入書籤
香江的夜晚,維多利亞港的璀璨燈火如同打翻的珠寶盒,散落在深邃的畫布上。但在芯啟科技位於觀塘工業大廈略顯簡陋的辦公室裏,氣氛卻遠比窗外的夜景更加凝重和熾熱。剛剛經曆過“啟明零號”商業化初期的波折,依靠林軒精準的市場判斷和黃耀龍的商務運作,再加上從idg等風險投資那裏艱難爭取到的“救命錢”,芯啟科技總算是暫時擺脫了現金流斷裂的生存危機,p3解碼芯片“麻雀”的訂單開始穩定增長,公司終於有了一絲喘息之機。
然而,林軒內心深處那根緊繃的弦,卻從未真正鬆懈。短暫的生存喜悅之後,一種更深沉、更長遠的危機感如同潛伏的暗流,在他心中翻湧。他深知,“麻雀”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賴於他對市場機遇的精準把握和現有技術的巧妙整合,但這並沒有構建起足夠深的護城河。真正的核心競爭力,必須來自於底層技術的自主可控。
解決了眼前的苟活問題,林軒幾乎沒有任何猶豫,立刻將戰略重心轉向了他重生以來始終縈繞於心、並認為是關乎公司長遠未來的核心命脈——自主eda電子設計自動化)工具的研發。
這是一個極其大膽,甚至在旁人看來近乎瘋狂的決定。在1995年的香江,乃至整個亞洲,幾乎沒有人會想到一家初創的芯片設計公司faentor graphics、synopsys,簡稱s)牢牢壟斷的eda產業。這無異於蚍蜉撼樹。
但林軒意已決。他利用周末的時間,將自己關於eda戰略的思考、技術路徑的構想、以及必要性的論證,整理成了一份詳盡的內部報告。隨後,他挑選了一個周一的上午,專門召集了幾位他認為最核心、最有潛力的技術骨幹,在公司那間唯一的小會議室裏,召開了一場高度機密的閉門會議。
參加會議的人不多,隻有負責模擬電路和後端設計的資深工程師顧維鈞,負責數字邏輯和算法實現的陳家俊,以及另外三位在近期的項目中展現出紮實算法功底和優秀軟件編程能力的年輕工程師。黃耀龍和負責商務、運營的團隊成員則被排除在外,林軒清楚,這個議題過於超前和技術化,需要首先在核心技術團隊內部統一思想,凝聚共識。
會議室的門被關上,窗簾也拉了起來,隻留下頭頂白熾燈管發出的略顯蒼白的光芒,映照著每個人的臉龐。空氣中彌漫著一種不同尋常的肅穆。
林軒站在白板前,目光掃過在座的每一個人。他們臉上帶著些許疑惑,顯然不明白為何老板會在公司業務剛剛走上正軌時,突然召集這樣一場“純技術”的閉門會。
“各位,”林軒開口,聲音不高,但帶著一種不容置疑的力量,直接切入主題,“今天,我們要討論的,是芯啟科技的‘芯’。”
他特意在“芯”字上加重了讀音,看到大家眼中流露出果然如此的表情以為要討論下一代芯片),他卻搖了搖頭。
“不,這個‘芯’,指的並不僅僅是我們未來要設計的某一顆或某一類芯片本身,”林軒的目光變得銳利起來,一字一句地說道,“我指的是支撐我們設計、驗證、優化所有這些芯片的最根本的工具——eda,電子設計自動化!”
eda?
這個詞一出,會議室裏響起一陣細微的抽氣聲。顧維鈞和陳家俊對視一眼,都從對方眼中看到了震驚和不解。其他幾位年輕工程師更是瞪大了眼睛,以為自己聽錯了。
“林生……”顧維鈞皺著眉頭,第一個打破了沉默。他作為團隊裏經驗最豐富的工程師,深知eda意味著什麽。“我們當然都明白eda的重要性,它是芯片設計的基石。但是……”他斟酌著詞句,試圖表達自己的疑慮,“eda軟件的開發,其難度之高,涉及的領域之廣,算法之複雜,工程量之浩大,簡直是天文數字。全球範圍內,真正能把全套工具鏈玩得轉的,也就是cadence、entor、synopsys那三家巨頭。他們投入了數十年時間,無數頂尖人才和天文數字的研發資金,才形成了今天的壟斷地位。我們……我們芯啟科技現在這點人手,這點資源,剛剛解決溫飽問題,現在就要去做eda?這是不是……是不是太不現實了?”
顧維鈞的話音剛落,立刻引起了其他幾位工程師的共鳴。
“是啊,林生,”陳家俊也忍不住開口,他雖然對林軒的技術能力近乎盲目崇拜,但理智告訴他這件事的難度,“我們都是做芯片設計的,對於使用eda工具很熟悉,但要我們去開發eda工具本身……那完全是兩碼事。eda涉及到大量的計算幾何、圖論、最優化理論、數值分析、編譯原理,還有大規模軟件工程的管理……這些我們大部分人並不擅長,幾乎等同於從零開始。”
另一位年輕工程師小聲補充道:“而且,開發eda不僅要懂算法,還要有強大的算力支持來做開發和測試。我們現在連跑仿真的服務器都還緊巴巴的……”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大家的臉上都寫滿了“難色”和“不可能”。他們都是各自領域的佼佼者,對技術挑戰有著清醒的認識。開發eda,在他們看來,不亞於讓一群優秀的汽車設計師,突然轉行去從零開始研發製造汽車的工業母機和控製軟件,其跨度和難度可想而知。
麵對團隊的疑慮和畏難情緒,林軒並不意外。如果大家聽了他的提議,立刻拍手叫好,那反而說明他們對eda的難度缺乏敬畏之心。
“我完全理解大家的顧慮,也知道這有多難。”林軒的語氣平靜,但眼神中卻燃燒著熊熊的火焰,“我甚至可以說,這比我們設計任何一款芯片都要難上十倍,甚至百倍!”
他停頓了一下,讓大家消化這句話帶來的衝擊,然後話鋒一轉,聲音陡然提高:
“但正因為難,它才有無與倫比的價值!正因為難,它才能成為我們芯啟科技未來真正的、無法被輕易模仿和超越的核心壁壘!正因為難,一旦我們取得突破,就能獲得巨大的戰略優勢!”
他走到白板前,拿起馬克筆,用力地寫下了“自主”和“受製於人”八個大字。
“各位,我們回顧一下‘啟明零號’的研發過程,再想想現在‘麻雀’芯片的優化和後續迭代。”林軒的目光掃過每一個人,“我們是不是過度依賴商業eda軟件提供的‘黑盒子’功能?是不是高度依賴台積電等代工廠提供的pdk工藝設計套件)和他們的經驗?當我們在設計優化上遇到瓶頸時,除了調整代碼和參數,我們能深入到布局布線層麵,根據我們自己的算法需求和功耗目標,進行更底層的、更精細的定製化操作嗎?很難!”
“當芯片流片回來,發現性能不達標或者良率出現問題時,我們能利用現有的商業工具,快速、精準地定位到是哪個設計環節、哪個物理實現細節出了問題嗎?往往需要反複的仿真、測試,甚至猜測,效率低下!因為這些工具的核心算法和模型對我們是不透明的!”
“更重要的是,”林軒的語氣變得更加嚴肅,“看看當前的行業趨勢!摩爾定律還在生效,芯片的複雜度正以指數級速度增長!晶體管數量越來越多,集成度越來越高,設計挑戰也越來越大。未來的芯片設計,功耗牆、散熱牆、信號完整性、時序收斂、可測性設計……這些問題會變得越來越突出。沒有強大的、高效的、甚至能夠針對特定應用領域進行深度定製化的eda工具鏈作為支撐,我們怎麽可能跟上時代的步伐?怎麽可能在設計效率、芯片性能、功耗、麵積ppa)這些關鍵指標上超越競爭對手?我們隻會被越甩越遠!”
“今天,我們花大價錢購買商業eda授權,似乎解決了眼前的問題。但明天呢?後天呢?當我們的設計需求越來越複雜,當我們需要實現更極致的性能和功耗時,當國際形勢發生變化,這些商業軟件公司突然對我們限製授權或者停止技術支持呢?我們該怎麽辦?我們的命運,不能掌握在別人手裏!”
林軒的這番話,如同重錘一般敲打在每個人的心頭。他們都是親曆者,都或多或少地感受過在現有eda工具和代工廠流程下的束縛與無奈。“啟明零號”時遇到的某些難以解釋的性能波動,以及在嚐試進一步降低“麻雀”功耗時遇到的布局困難,都讓他們隱隱體會到,對工具和工藝的理解不夠深入,確實是限製他們進一步提升的瓶頸。
“受製於人”這四個字,刺痛了在場所有技術人員的自尊心。
看到大家臉上的神情開始變化,林軒知道火候差不多了。他放緩了語氣:“我不是說我們現在就要拋棄所有商業eda,那不現實。我也不是要求我們立刻就開發出一整套能與cadence、synopsys相媲美的完整工具鏈,那更是天方夜譚。”
“我們的目標,是聚焦突破,是‘農村包圍城市’。我們要從整個芯片設計流程中,找到那個對我們當前和未來發展最關鍵、最能體現我們技術優勢、同時也是商業eda相對薄弱或者無法滿足我們特殊需求的環節,集中力量,率先取得突破!”
他手中的馬克筆在白板上用力一點,圈出了一個詞組:
布局布線 (pace & route, p&r)
“這就是我們的第一個目標!”林軒斬釘截鐵地宣布,“我的目標是,在未來半年,最多不超過一年的時間內,集中我們最強的算法和軟件力量,開發出我們自己的、擁有核心知識產權的布局布線p&r)工具的內核原型!”
“為什麽是p&r?”他沒有等大家提問,便自問自答,“因為p&r是連接邏輯設計前端)和物理實現後端)的關鍵橋梁!它直接決定了芯片最終的性能時序)、功耗和麵積ppa),尤其是在高密度、低功耗的數字電路設計中,p&r的好壞至關重要!”
“我們要做的p&r工具內核,不需要追求大而全,但必須在幾個關鍵點上做到極致:”
“第一,深度結合工藝特性。它必須能夠深度解析和利用主流代工廠比如我們現在合作的台積電)提供的pdk信息,理解晶體管的電學特性、互連線的寄生參數、設計規則drc)等細節,並將其融入到布局布線的每一步決策中,實現真正的‘工藝感知’設計。”
“第二,麵向低功耗優化。在布局階段就要考慮門控時鍾、電源門控等低功耗技術的物理實現,在布線階段要優化時鍾樹和電源網絡的結構,最大限度地降低動態功耗和靜態泄漏功耗。”
“第三,高效的時序驅動。必須內置精準、快速的時序分析引擎,在布局和布線過程中,實時評估和優化關鍵路徑的延遲,確保芯片能夠滿足設計頻率要求。”
“第四,智能的布線算法。能夠應對未來更高密度、更多布線層數的挑戰,有效解決布線擁塞問題,同時考慮信號完整性如串擾、延遲)的影響。”
接下來,林軒開始進入更深層次的技術闡述。他沒有保留,將自己腦海中實際上是來自未來的)關於現代p&r工具的核心算法思想和關鍵技術點,如同打開閘門般傾瀉而出。
“在布局階段,我們不能僅僅滿足於傳統的最小割或者基於力導向的方法。我設想的核心,是引入模擬退火或者其改進算法作為全局布局優化的引擎。模擬退火能夠跳出局部最優解,有潛力找到更好的全局布局方案,尤其適合處理大規模、約束複雜的問題。同時,必須是時序驅動,在布局的早期就引入時序信息,將關鍵路徑上的單元盡可能靠近放置,優化互連線延遲。我們還要考慮可布線性,在布局階段就要預測和緩解後續布線的擁塞。”
“在布線階段,要分兩步走。全局布線負責規劃信號網絡在大區域間的路徑,避免擁塞,這裏可以用基於層次化或者協商擁塞的算法。詳細布線則負責在具體的布線通道內完成精確的連線,需要高效的迷宮算法及其變種,並且要嚴格遵守設計規則。更重要的是,布線過程必須感知信號完整性,主動預測和避免串擾等問題,並對關鍵網絡進行屏蔽或加寬處理。同時,要進行功耗優化,比如優化時鍾樹的結構,減少時鍾網絡的功耗。”
林軒一邊說,一邊在白板上快速地勾勒著算法流程圖、關鍵模塊和它們之間的關係。他提到的許多名詞——模擬退火、時序驅動、全局布線、詳細布線、信號完整性、功耗優化、pdk深度結合——在1995年的eda領域,有些概念已經萌芽,有些算法也已存在於研究論文或某些商業工具的特定功能中。
但林軒的闡述方式,卻讓在場的工程師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他不僅僅是在羅列這些名詞,而是將它們有機地串聯起來,構建了一個清晰、完整、邏輯嚴密的p&r工具架構藍圖。他不僅指出了要做什麽,還隱隱點明了應該如何做,甚至預見性地強調了未來幾年才會成為主流焦點的信號完整性和功耗優化問題,並將其深度整合到p&r流程的核心中。
這種超越時代的認知和係統性的構想,讓顧維鈞、陳家俊等人瞠目結舌。他們看著在白板前侃侃而談、仿佛對每一個技術細節都了然於胸的林軒,心中充滿了困惑、震驚,甚至是一絲敬畏。這已經不是“設想”了,這簡直就像是在“複述”一個早已存在、並且被驗證過是成功的藍圖!林軒的知識儲備和技術視野,再一次遠遠超出了他們的理解範圍。
“這些……這些算法的複雜度和實現難度……”陳家俊喃喃自語,他試圖去理解林軒描繪的藍圖,但越想越覺得這是一個無底深淵。
“具體的算法選型、實現細節和整體的軟件工程開發,”林軒似乎看穿了大家的疑慮,用不容置疑的語氣說道,“我會親自來抓,我會提供核心的算法思路和架構設計。你們的任務,是理解它,實現它,優化它!”
他轉向顧維鈞:“老顧,你經驗最豐富,對整個芯片設計流程,特別是後端物理實現的理解最深刻。這個項目,由你來牽頭負責。你需要盡快熟悉相關的算法理論,並搭建起項目框架。”
他又看向陳家俊和另外幾位工程師:“家俊,還有你們幾位,在算法和軟件實現上是我們的精銳。你們將是這個項目的核心開發力量。我會根據你們各自的特長,分配具體的模塊任務。”
“人手不夠,我會立刻讓hr去想辦法,從外麵高薪招聘真正熟悉底層算法、精通cc++編程、有大型軟件項目經驗的人才加入。我們初期不追求功能的全麵性,不追求用戶界麵的友好,甚至可以沒有圖形界麵!我們的核心目標,就是構建起這個p&r工具的核心算法框架,用實際的測試案例,去驗證我們這套架構和算法的可行性、高效性,以及相比現有商業工具,它在低功耗、高密度設計上的潛在優勢!”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林軒的話語充滿了力量和決心,仿佛已經看到了成功的曙光。
顧維鈞感到自己的心髒在劇烈跳動。他抬起頭,看著林軒那雙燃燒著信念的眼睛。肩上的擔子從未如此沉重,眼前的挑戰也從未如此巨大。這是一個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失敗的風險極高。但是,林軒描繪的那幅自主掌控核心技術的藍圖,那種擺脫束縛、引領未來的前景,以及林軒本人那份仿佛能劈開一切艱難險阻的不容置疑的自信,卻又像一塊巨大的磁石,深深地吸引著他,點燃了他內心深處那份屬於工程師的、挑戰極限的渴望。
沉默良久,顧維鈞深吸一口氣,重重地點了點頭,聲音有些沙啞,卻異常堅定:“好!林生!既然你決定了,我這條老命就交給你了!我……盡力而為!”
有了顧維鈞的表態,陳家俊和其他幾位年輕工程師雖然心中仍有萬千疑慮和對未知的恐懼,但看到老板如此篤定,技術領頭人也已領命,他們互相看了看,也咬著牙紛紛點頭表示:“我們聽林生的安排!”“我們願意嚐試!”
會議室裏的氣氛,從最初的震驚、疑慮,逐漸轉變為一種被巨大目標所驅動的、帶著悲壯色彩的決心。
“很好!”林軒滿意地點點頭,“這個項目,關係到芯啟科技的未來根基,需要絕對保密。我給它定一個內部代號——”
他在白板上,用力寫下了兩個字:
盤古
“盤古開天辟地,”林軒的眼中閃爍著懾人的光芒,“我們也要用自己的雙手,為芯啟科技,為中國的芯片產業,開創一片屬於我們自己的eda天空!”
這場在觀塘工業大廈小會議室裏召開的閉門會議,標誌著芯啟科技內部代號為“盤古”的自主eda研發項目,正式、秘密地啟動了。
這顆種子,在芯啟科技剛剛解決溫飽問題、根基未穩之時便被悄然埋下。它承載著林軒內心深處最大的野心和最深遠的布局,也預示著芯啟科技從一開始就選擇了一條與同時代所有芯片設計公司都截然不同的、異常艱難卻又可能通往偉大的發展道路。
當然,所有人都清楚,選擇這條道路的代價,將是難以想象的巨大資源投入,是對公司本就脆弱的現金流的持續嚴峻考驗,是研發過程中必然會遭遇的無數技術難關和挫折。
“盤古”計劃,是林軒為芯啟科技未來埋下的最重要的一顆棋子,但它究竟會將芯啟科技引向輝煌的彼岸,還是拖入無底的深淵?沒有人知道答案。
隻有林軒自己,望著白板上那兩個力透紙背的大字,眼神深邃,充滿了對未來的篤定。因為他知道,這是必由之路,也是唯一正確的路。
喜歡國芯崛起:從香江到矽穀請大家收藏:()國芯崛起:從香江到矽穀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