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4章 我國封建社會~隋唐時代21

字數:2739   加入書籤

A+A-


    隋唐時期的文學家及其作品
    二、陳子昂
    小傳:
    陳子昂661—702年),字伯玉,梓州射洪隸今四川射洪縣)人。他24歲考取進士,因上《大周受命頌》一文,為武則天所賞識,被任用為隣台正字掌管國家圖籍等的官署裏的校書郎),後又任右拾遺侍從規諫皇帝的官員)。
    由於陳子昂的政治觀點和武則天並不完全相同,所以沒有得到重用。先因好友喬知之案受株連,被投進監獄,後退職回鄉,不久又為縣令段簡抓進監獄,被害致死,死時42歲。
    唐初,詩風靡麗,不脫六朝風氣。陳子昂大力主張詩歌要繼承“漢魏風骨”,提倡作品必須注重內容和具有剛健質樸的表現形式,反對“采麗競繁而興寄都絕”沒有社會內容卻片麵追求形式與技巧)。
    這使得當時的風氣為之一變,給唐朝的詩歌和散文帶來較大的有益影響。他的詩見《陳子昂集》。
    陳子昂的作品
    1)《感遇之二》
    原文:
    蘭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
    幽獨空林色,朱蕤冒紫莖。
    遲遲白日晚,嫋嫋秋風生。
    歲華盡搖落,芳意竟何成。
    釋義:
    這首詩寫蘭若遇春夏而茂盛,入秋冬而凋零。作者以蘭若相比,說明自己是一個有品格、有抱負的人,由於受到讒毀,壯誌難酬。
    詩意是抒寫個人之情,實際是憤世之作。本詩借物抒情,造意遣辭,均受屈原《離騷》的影響。
    譯文參考):
    蘭若在春夏兩季,鬱鬱青青,繁榮茂盛。
    在紫色的花莖上開放出紅色的花朵,幽獨地在空林之中。
    白日越來越短,花草的枝幹搖曳,秋風放肆吹動。
    草木的芬芳繁茂不會永存,遭秋冬風寒而凋謝飄落,都會一年一枯榮。
    注釋:
    1、感遇詩:對某種事物有感而作的詩,叫感遇詩。陳子昂的《感遇》共38首。從所寫的內容看,n不是同一時期的作品。作者針對唐朝社會現實,有感而發,所以叫做“感遇”。
    2、蘭若:蘭,香草,多年生草木,夏秋間開花,有香氣,屬菊科,和現在所說的蘭花不同。 若,杜若,一名杜蘅,水邊香草。作者用這兩種香草來比喻自己。
    3、芊蔚:花葉繁茂。 何:多麽。 青青:即“菁菁”,繁盛的樣子。
    4、幽:暗。蘭草幽香清遠,被稱為幽蘭。 空:盡。
    5、朱:紅色。 蕤rui銳音):花下垂貌。
    6、嫋niao鳥音):這裏形容秋風吹動枝幹搖曳的樣子。一說是秋風吹拽貌。
    7、歲華:華通“花”,草木一年一度榮枯叫歲華。 搖落:遭風吹動而凋謝飄落。
    2)《登幽州台歌》
    原文: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釋義:
    696年,武則天派建安王武攸宜東征契丹。陳子昂隨軍參謀這是他第二次從軍)。攸縣出身親貴,不懂軍事,陳子昂曾獻奇計,不僅未被采納,還受到降職處分。
    當他登上幽州台時,感到未能碰上古代燕昭王重用樂毅,那樣人才的際遇;而後來的英雄人物,自己又沒看見,於是就發出了深沉的慨歎。
    他想到自己有為國立功的遠大抱負,卻無從施展,於是就悲傷下淚。有懷才不遇,知音難逢之感。
    這首詩境界闊大,含義深刻,會使人感到在遼闊的宇宙和無限的時間長河中,有什麽作為才不是虛度一生。它的客觀意義是較為深遠的。
    譯文參考):
    向前望不見古代禮賢下士的賢君,向後看不到後世求才若渴的明主。
    想到天地宇宙的浩渺無窮,不禁悲從中來,獨自潸然淚下。
    注釋:
    1、幽州台:即薊北樓,又稱薊丘、燕台,唐時屬幽州,所以叫幽州台。故址在今北京市西南。
    2、悠優音)悠:長遠,無窮無盡的樣子。
    3、愴chuang創音)然:悲傷。 涕:眼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