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5章 我國封建社會~隋唐時代52
字數:2574 加入書籤
劉禹錫的作品
2)《西塞山懷古》
原詩
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
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
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
今逢四海為家日,故壘蕭蕭蘆荻秋。
釋義
824年(唐穆宗長慶2四年),劉禹錫由夔州調任和州刺史。他乘船東下,看到西塞山形勢險要,吊古喻今,寫了這首詩。
作者在前半首先以豪邁的語言,雄壯的氣勢,描繪了西晉大將王濬滅吳統一中國戰爭的勝利情景,寫出東吳國運告終、戰敗出降的結局。
既有敘又有議。第三聯,才寫到西塞山本身,說出主旨。
最後,歌頌當今。卻另展新意現在已完成了統一大業,三國六朝的分裂局麵早已過去了,但不是還存留著藩鎮割據的嚴重問題嗎?這怎能不該引起警惕呢!
譯文(參考)
刺史王濬駕著高大的樓船,浩蕩駛出益州,吳國都城金陵的王氣四散飄蕩。
那千尋長的封江鐵鎖,被燒斷沉到江底,迫使吳君孫皓舉旗投降。
人世間多少朝代,金陵建都終已滅亡,山卻依舊像以往一樣枕著長江。
如今天下統一、四海一家,古老的堡壘在秋風中顯得格外荒涼,隻有蘆荻蕭蕭,秋聲悲涼。
注釋
1、西塞山在今湖北大冶縣東。
2、王濬(jun俊音)西晉益州刺史。這句寫西晉滅吳之事。279年(鹹寧五年)晉武帝司馬炎謀伐吳,派王濬造大船(船上以木為城,起望樓,每船可容二千餘人),出巴蜀。船隊順江東下,用火燒熔吳國橫絕江麵的鐵索,直抵吳國都城金陵(即石頭城,今江蘇南京市),迫使吳主孫皓投降。
3、王氣古人迷信認為帝王所在的地方,天上有一種特殊的雲氣,雲收就表明國亡。 黯(an暗音)然暗淡的樣子。
4、尋我國古代的長度單位,一尋等於八尺。 千尋非實數,是形容鐵索很長。
5、幡(fan帆音)旗子。 石頭即石頭城。
6、幾回傷往事指東吳以後,又有幾個朝代在金陵建都,但都終於滅亡。
7、山形指西塞山險要的地勢。 枕靠臨的意思,作動詞用。 寒流指長江。
8、四海為家是說四海歸於一家,即天下統一。此指唐朝確實已經完成統一的大業了。
9、蘆荻草名,蘆葦類。
3)《烏衣巷》
原詩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釋義
這是一首憑吊古跡的詩。前兩句寫眼前烏衣巷的荒涼衰敗景象,後兩句由今日的荒涼想到從前王謝等人住在這裏時的繁華景象,再從燕子的飛入普通百姓家,說明烏衣巷麵貌的劇烈改變。
這首詩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描繪,巧妙地表現了曆史的變遷,和煊赫一時的封建大貴族的衰敗,抒發了作者撫今傷古的感慨。
譯文(參考)
朱雀橋邊百花開,烏衣巷口夕陽來。
昔日王謝堂前燕,今朝飛入百姓宅。
注釋
1、烏衣巷在今江蘇南京市東南。寫首詩是作者歌詠金陵五處古跡的《金陵五題》中的第二首。
2、朱雀橋在烏衣巷附近秦淮河上,是六朝時代都城正南門(名朱雀門)外的大橋,在當時是車水馬龍的交通要道。 野草花言野草開花。“花”在這裏作動詞用,是“開花”的意思。
3、舊時從前。 王謝指東晉時代的王導和謝安兩大貴族,烏衣巷是這兩個大族集中居住的地方。
4、尋常普通。
喜歡穿越曆史,從遠古到現代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穿越曆史,從遠古到現代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