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古文字學蔡琰主導)

字數:2470   加入書籤

A+A-


    在我埋首於冰冷的數字和符號頻率時,蔡琰姑娘則沉浸在了另一個同樣深邃浩瀚的世界——古文字的海洋。
    她那雙清澈的眸子,此刻閃爍著專注而智慧的光芒,仿佛能夠穿越時空的阻隔,與那些早已沉寂的古老符號進行對話。
    她並未急於對令牌上的密文直接下結論,而是先從父親蔡邕先生帶來的那些珍貴藏書中,取出幾卷關於文字源流考據的竹簡和帛書。
    有研究鍾鼎銘文的,有考證石鼓文字的,甚至還有一些關於先秦時期不同地域異體字、族徽圖騰的零散記錄。
    這些,都是她自幼耳濡目染、爛熟於心的家學。
    燈光下,她鋪開一張略微發黃的帛書,上麵摹拓著一些模糊不清的鳥蟲篆。
    她一手輕輕按著帛書,另一隻手的纖纖玉指,則緩緩劃過青銅令牌上那些扭曲的符號,仔細地比對著每一個筆畫的轉折、每一個結構的特征。
    “陸書佐你看,”她忽然抬起頭,指著一枚彎月狀令牌上的一個符號,又指了指帛書上的某個鳥蟲篆,
    “這個符號的頂部,是不是很像這隻飛鳥的頭部變形?而它的下半部分,又帶著卷曲的雲紋特征,這在戰國時期楚地的某些器物銘文中,是常用的裝飾性筆畫。”
    她的聲音輕柔,卻帶著一種不容置疑的專業與自信。
    我湊過去仔細觀察,果然如她所說,那密文符號雖然整體怪異,但拆解開來,似乎真的能找到一些與古老文字或圖案對應的元素。
    她又拿起另一枚火焰狀的令牌,指著上麵的一個符號說道:“還有這個,你看它整體的輪廓,像不像一個跪坐的人形,頭上還戴著羽冠?這與殷商甲骨文中某些代表‘巫’或‘祭司’的字形,有幾分相似。隻是……它的線條更加簡化和扭曲了。”
    她不僅僅是進行簡單的形態比對,更是在嚐試理解這些符號背後可能蘊含的文化信息和源流。
    她時而蹙眉沉思,翻閱著不同的書卷;時而眼前一亮,用炭筆在竹片上飛快地摹寫、拆解、重組,試圖從那些看似雜亂的筆畫中,尋找到一絲熟悉的脈絡。
    “會不會……這套密文並非單一來源?”她提出了一個新的觀點,目光中閃爍著思辨的光芒,“它可能是一種‘雜糅’的產物。設計者或許博通古今文字,從不同的古文字體係、甚至不同的地域文化如中原、楚地、巴蜀)中,提取、簡化、變形了一些元素,再按照某種特定的規則組合起來,創造出了一套全新的、外人極難破解的符號係統?”
    這個想法讓我心中一凜。如果真是這樣,那破譯的難度將呈指數級上升!因為我們不僅要麵對密碼本身的邏輯結構,還要麵對其背後龐雜的文化源流。
    每一個符號,都可能隱藏著來自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的“基因”。
    “那麽,”我問道,“有沒有可能,根據這些符號中顯露出的某些特征,大致判斷出它的‘主體’來源,或者說,受哪個時期的文字影響最大?”
    蔡琰沉吟片刻,道:“從目前看到的這些符號來看,似乎……先秦時期,尤其是戰國時代的多樣化文字特征,以及部分早期道家或巫儺文化中的符印元素,體現得比較明顯。隸書的簡化和規範化特征,反而不太看得到。”
    她頓了頓,又補充道:“但這隻是初步的印象。或許……還有更深層的、我們尚未發現的規律。比如,會不會某些符號,並非表意,而是表音?就像某些早已失傳的、介於意音文字和拚音文字之間的過渡形態?”
    她的話語,如同在黑暗中不斷投下的探路石,為我們指引著可能的方向,也揭示著前路的崎嶇。
    看著她沉浸在古文字世界中那專注而動人的側影,我不禁心生敬佩。她的智慧,不僅僅在於博聞強記,更在於那種能夠融會貫通、觸類旁通的靈性與洞察力。
    若非有她在這古文字學的領域為我披荊斬棘,單憑我那些數理邏輯,恐怕早已在這天書般的密文麵前束手無策。
    雖然古文字學的探索,也未能立刻找到破解密文的鑰匙,但蔡琰的分析,為我們提供了極其寶貴的背景知識和文化參照。
    她指出了密文可能的來源和特征,將我們的注意力引向了更古老、更多元的文化領域。
    這就像是在繪製一幅巨大的藏寶圖,數學分析勾勒出了大致的輪廓和坐標,而古文字學的探索,則開始為這幅地圖填充上山川、河流、以及那些可能隱藏著寶藏的古老遺跡的標記。
    我們離寶藏還有多遠,尚不可知。但至少,我們不再是完全的盲人摸象。
    喜歡算鼎三國:玄鏡紅顏錄請大家收藏:()算鼎三國:玄鏡紅顏錄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