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蔡琰的心緒:去留的掙紮
字數:2940 加入書籤
送走了曹操的使者毛玠,我心中那份前往徐州的決心,已然不可動搖。
洛陽廢墟,以及這片依舊暗流湧動的是非之地,絕非我們的久留之所。
我必須盡快將這個決定,以及我的考量,告知蔡琰姑娘。我知道,這個決定對她來說,或許比對我更加艱難。
我找到她時,她正坐在地窖那昏暗的油燈下,小心翼翼地用特製的細毫筆,修補著一卷受損的古《詩經》帛書。她的側影在燈光下顯得格外柔和而專注,仿佛外界的紛擾與她無關。
但當我走近時,還是能從她微蹙的眉頭和眼底那一抹揮之不去的憂色中,感受到她內心的重負。
“文姬,”我輕聲喚道,坐到她的身邊。自從經曆了黃河岸邊的生死考驗後,我們之間的稱呼,在不經意間,已經變得更加親近。
她抬起頭,看到是我,臉上露出一絲溫柔的笑意:“陸郎,你來了。”隨即,她似乎察覺到我神色中的凝重,笑容又淡了下去,輕聲問道,“可是……又有何變故?”
我點了點頭,將剛才毛玠奉曹操之命前來招攬,以及我最終婉拒之事,簡略地告訴了她。
然後,我將我的決定和盤托出:“文姬,洛陽已成死地,不可久留。獻帝車駕被曹操迎往許都,幾成定局。但我思慮再三,曹營雖勢大,卻非我等最佳去處。我意……前往徐州,投奔玄德公。”
聽到我的話,蔡琰握著毛筆的手,微微一顫。她沉默了片刻,長長的睫毛低垂著,掩蓋住了眼底複雜的情緒。
我知道,這個決定對她意味著什麽。
首先,是離開這片她熟悉雖然已殘破)的土地,再次踏上未卜的遷徙之路。 從洛陽到長安,再從長安到洛陽廢墟,她已經經曆了太多的顛沛流離,身心俱疲。再次遠行,對她本就孱弱的身體,無疑是巨大的負擔。
其次,是關於她的父親,蔡邕先生。
雖然在之前的混亂中,我們一直沒有得到蔡邕先生的確切消息他可能被裹挾西去,可能在途中失散,甚至可能……已經遭遇不幸),但洛陽畢竟是離家鄉河東最近的地方。留在這裏,或者前往同樣位於中原的許都,或許還有更多機會打探到父親的下落。而一旦前往遙遠的徐州,那線索可能就真的斷了。這份對父親安危的牽掛,是她心中最沉重的枷鎖。
最後,是關於她自己的未來。
徐州,對她來說,是一個完全陌生的地方。劉備雖然有仁義之名,但畢竟是“織席販履”出身,與她這樣的世家才女,在文化背景和生活習慣上,必然存在巨大的差異。
她能在那裏適應嗎?她的才學,在那裏能得到尊重和施展嗎?
更何況,徐州也並非真正的世外桃源,同樣麵臨著曹操等強鄰的威脅。我能感受到她內心的掙紮和猶豫。那是一種對故土的眷戀,對親人的擔憂,以及對未知前途的恐懼,交織在一起的複雜情感。
我沒有催促她,隻是靜靜地坐在她身邊,等待著她的決定。我知道,無論她做出怎樣的選擇,我都必須尊重,也必須理解。
過了許久,她才緩緩抬起頭,眼圈有些泛紅,但眼神卻異常清澈和堅定。
“陸郎,”她看著我,聲音雖然輕柔,卻帶著一種斬釘截鐵的力量,“你說得對,此地……確實非久留之地。至於家父……生死有命,富貴在天。亂世之中,能保全自身已是萬幸,豈能奢求太多?女兒不孝,隻盼家父在天有靈,能佑我平安。”
她頓了頓,深吸一口氣,仿佛做出了最終的決定:“至於徐州……雖是陌生之地,但有陸郎在側,文姬……心便安了。你胸懷大誌,非池中之物,徐州或非你最終歸宿,但若那裏能讓你暫避風雨,積蓄力量,文姬願隨你同往!”
說到最後,她的臉頰微微泛紅,聲音也低了下去,但那份信任和決心,卻如同最溫暖的陽光,瞬間驅散了我心中的所有陰霾。
“更何況……”她又補充了一句,語氣中帶著一絲她特有的、屬於文人的執著,“那些典籍……是我們拚死守護下來的希望火種。無論去往何方,文姬都希望能親手照看它們,整理它們,讓先賢的智慧,不至於徹底湮滅於這亂世之中。這,或許也是家父最希望看到的吧。”
我再也抑製不住內心的激動和感激,伸出手,緊緊握住了她微涼的手。
“文姬……得你如此,夫複何求!”我的聲音有些哽咽。
她沒有抽回手,隻是任由我握著,臉上露出了一個略帶羞澀、卻又無比溫柔的笑容。
去留的掙紮,最終化為了相隨的決心。
我知道,她做出這個決定,需要多大的勇氣。
她放棄了可能更“安穩”雖然也未必)的歸宿,放棄了打探父親消息的更大可能,選擇相信我,跟隨我,去往一個完全未知的遠方。
這份信任和情意,重逾千鈞!
我暗暗發誓,此生絕不負她!
也一定要盡我所能,改變她在曆史上那悲慘的命運!
有了蔡琰的支持,我心中最後的一絲疑慮也煙消雲散。
目標已定,人心已齊。
是時候,整理行裝,告別這片廢都的殘陽,踏上那條通往東南、通往徐州的新征途了!
喜歡算鼎三國:玄鏡紅顏錄請大家收藏:()算鼎三國:玄鏡紅顏錄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