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商臣弑父自立,晉趙盾軍政合一
字數:9574 加入書籤
“叮,熊惲,諡曰成,賜橙品房間,加入群聊。”
“逆子!逆子啊!居然要給我諡為‘靈’!”
“幸虧後來改口諡‘成’了,我差點咽不下這口氣來,死不瞑目啊!”
"也怪我做事不夠果斷,在廢立之事上躊躇不定,沒有早點聽愛妹的話,讓這逆子有機可乘!”
“你可真是愛護妹妹!要不是她脾氣暴躁,被商臣設計套出了話。”係統說道。
“商臣也不會果斷采取逼宮的措施,你居然還都不怪她?”
“作為兄長,怎麽能去指責妹妹呢?還是我的問題,讓那小子鑽了空子。”楚成王歎氣道。
“連最愛的熊掌都不讓我吃了再上黃泉路,真是可恨,逆子啊!”
“熊掌要煮這麽久,人家又不傻,知道你在等小兒子來救你罷了。”係統笑道。
“楚子,你也有今天!多行不義必自斃。”
“我看諡為‘靈’,一點問題都沒有!”宋襄公大笑道。
“區區手下敗將,也敢在這裏饒舌!”楚成王對宋襄公隨口一斥,便不再理會。
“商臣那個逆子,等他進來,看我不揍扁他!”
“哈哈!兒啊!幹得不錯。” 楚文王大笑道。
“要不是那齊桓晉文橫空出世,這中原,怕是早就是我楚國的天下了吧!不怪你、不怪你!”
“父王,你還好意思說。”楚成王不滿道。
“你突然去世,母親帶著王兄和我兩人,當初過得可太不容易了。”
“王兄被子元給殺了後,子元簡直是越來越無法無天。“
”你都不知道那段日子我是怎麽過來的!”
“咳咳!是父王虧欠了夫人以及你們兄弟倆,這實在是若敖氏勢大啊!”
楚文王有些愧疚地說道。
“我連郢都都回不去了,還有,得了病也不能怪我吧!”
“後麵不是子元被殺,子文執掌若敖氏了嗎?子文幹的我看很好吧!”
“子文幹的是很好,但是正因為他幹得很好,若敖氏的勢力愈發強大了。”楚成王很是頭疼。
“特別是在城濮之戰後。"
“申息之軍半廢,若敖六卒卻毫發無損,江漢南陽平衡被打破了。“
”當初子文在的時候,自然能製約住若敖子弟。”楚成王繼續說道。
“現在子文去世了,若敖氏不能製。”
“商臣那個家夥自己就是犯上作亂,就更別談製約若敖氏了,若敖氏估計會繼續做大。”
“沒想到我打贏個城濮之戰,居然會對你楚國內部產生這麽大的影響。”晉文公笑道。
“重耳!唉!”楚成王剛欲發作,還是泄下氣來。
“當初成得臣不聽我令,執意再戰,我也沒有繼續阻止。”
“還是抱有一絲希望,結果你果然沒有令我失望!”
“如果當初聽了他的話,在你居楚的時候,就把你殺了,也許現在也很不一樣。”
“你要是聽了若敖氏的話殺了我,以損自己的形象,若敖氏會更加勢大的吧。”晉文公笑道。
“不過還是要感謝你的招待,本人素來從來有仇報仇,有怨報怨!”
“說退避三舍就退避三舍。”
“當時的晉國,連國君都被秦伯俘虜了,太子質於秦。”
“誰能想到晉國能夠急速翻身!“
”重耳,我當時以為自己已經夠高看你了,現在看來還是低估了你了啊!”楚成王鄭重說道。
“其實製衡若敖氏,你完全可以像我一樣,打破慣例,引入外姓卿族。”晉文公提議道。
“比如我就提拔了趙衰、陽處父。”
“你試圖通過引入近支公族來製衡若敖氏,不是好辦法。”
“公子與君主的關係太近,很容易覬覦君位,引發動亂。”
“比如太子商臣就深受他的兄弟的威脅,加上你想要廢太子,才選擇鋌而走險。”
“除太子外,其他公子還是趕出國外為好。”
“重耳,你這麽快就忘了係統說的你這招的危害了嗎?”齊桓公笑道。
“我去世到現在也有幾年了,晉國依然蒸蒸日上,沒看到出現什麽危害啊!”
晉文公不以為意。
“我還是設置了製衡之術的,中軍將和執政卿士不能讓同一人擔任。”
“先軫和狐偃就是如此,我認為不會出什麽大問題。”
“估計當時是係統覺得我太牛批了,故意嚇唬我,想殺殺我的銳氣。”
“???本係統可不像你一樣,說的話沒一句是真的。”係統笑道。
“都說馬上你就能看到危害了,急什麽?”
天子鄭三十一年,晉國。
在晉國曆史上,有十一卿族相繼活躍。
晉文公時期,先、郤、狐、欒、胥、趙等氏皆擔任過六卿。
狐偃、狐毛在晉文公時都已經去世。
由於崤之戰後在懷嬴的要求下,晉侯驩送還了三位秦將,把先軫氣得不輕。
忍不住噴了晉侯驩幾句,後自覺失禮,戰死於狄。
接下來中軍將元帥)由先軫之子先且居擔任,執政卿士由趙衰擔任 陽處父為太傅。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楚王商臣為了當初報江羋羞辱之仇,在殺了江羋後滅了江國,陽處父攻楚救江失敗。
崤之戰後秦晉依然戰端不斷,基本來說還是晉國占據優勢。
秦伯任好在晉惠公時期從晉國那打來的部分河西之地,又被晉國打回了一大塊。
無奈之下,秦伯任好隻好轉向,西進打戎人去了。
服十二戎王,遂霸西戎。
至今年,六卿又一下子去世四個,先且居、趙衰都去世了。
晉侯驩本來並不打算進行劇烈的人事變動。
決定延續老頭子舊卿族們頂上,文公時期功勳之後的年輕人再熬熬資曆的原則。
然而先是先且居之子先克等不及了,他在候補六卿裏,也算很年輕的一位。
要是靠熬資曆,猴年馬月才能熬到他當上六卿。
於是他跑到晉侯驩麵前吹風,說晉國六卿職位曆來是能者居之。
提拔標準應該以家族功績為主,而不是以資曆為主。
加上陽處父當年尋求狐偃提拔失敗,是趙衰提拔了他,才有今日擔任太傅的他。
按照晉人傳統,有仇報仇,有恩報恩。
他在晉侯驩麵前把趙衰之子趙盾吹得天花亂墜,說趙盾才能不知道比狐偃之子狐射姑高到哪裏去了!
晉侯驩覺得先克和陽處父說的都很有道理。
於是把趙盾、狐射姑、先克提拔為六卿上三卿,其中趙盾為中軍將,兼任執政卿士。
“???這小子在幹什麽啊?”晉文公一臉問號。
“我早就告訴過他,軍政要相互製衡,不可集權於一人。”
“當初他可是頭搖的和撥浪鼓一樣,說自己都聽進去了,怎麽現在就已經忘了?”
“晉侯驩此人,阻我北上,西敗秦國,還是有幾把刷子的,不像是昏主。”楚成王評價道。
“我可是費了很多心思培養他啊,怎麽突然出如此昏招?”
“叮,晉驩,諡曰襄,賜紫品房間,加入群聊。”
晉文公:???
“你小子,怎麽這麽快就進來了?”
晉文公可等不及了,一把把還坐在傳送帶裏,懷疑人生的晉襄公給抓了過來。
“我怎麽這麽快就進來了?啊!疼!”晉襄公喃喃道。
“爹啊!你問我,我也不知道啊!”
“我就生了點小病,然後就一病不起,病情突然惡化,然後就突然去世了。”
“不知道是不是積勞成疾了,事情太多了實在是。”
“我問你,你為什麽要讓趙盾同時擔任元帥和執政卿士?”晉文公惡狠狠地質問道。
“陽師傅說趙盾才華橫溢,這種人才就該大大滴重用!“
”我考核了一下,感覺趙盾確實不錯,因此就讓他當當看!”
“???什麽叫當當看?”晉文公快被晉襄公給氣無語了。
“你爹我的話一個字都不聽!陽處父的話倒是言聽計從!”
“爹還不如師傅管用了,氣煞我也!”晉文公甚是憤怒,準備抬手打晉襄公。
“公父!我也隻是讓他試試而已。“
”反正我正值壯年,一切盡在掌控之中,大不了再把他給撤了。“晉襄公連忙辯解。
”誰能想到發生了這種事啊!“
“而且趙盾你又不是沒見過,我感覺陽師傅還是說的很有道理的,趙盾還是很有能力的。”
“當初趙衰屢次推辭六卿之位,我認為他是個謙讓有禮之人。”晉文公突然說道。
“今日一看,他那時候不會就在為他兒子布局了吧。”
“居然把我都算計在內了???”
“公父,我覺得是你太多疑了,趙衰怎麽可能謀劃到今日。”晉襄公吐槽道。
"我記得我去世的時候,你還沒立太孫吧。”晉文公又想到一個十分嚴重的問題。
“我後來立了夷皋。”晉襄公回複道。
“夷皋?不認識?是誰?”
“他是我的嫡子,今年才三歲。”晉襄公尷尬地說道,他這回徹底玩脫了。
“三歲?”晉文公直扶額,顯然情況比他想的還要糟糕。
三歲怎麽執政啊?
“三歲!此孺子能幹嘛?”楚成王大笑道。
“這波我大楚是不是又有機會了,商臣那廝還不得給力點!”
“晉驩原來你這個家夥也沒了,還僅留了一個三歲孺子?”
“哈哈!那我大秦是不是也有機會了?”
ps:周襄王三十一年的主要諸侯:晉靈公、楚穆王、齊昭公、秦康公、宋成公、衛成公、魯文公、鄭穆公
按照一童鞋的提議,還是簡單梳理一下晉文公生卒問題。
正方辯友:晉文公出逃時十七歲。
直接依據:《國語》:晉公子生十七年而亡。
1.晉文公姊伯姬前656年嫁於秦穆公,如果晉文公前655年奔狄,出奔時43歲。難道她出嫁時已經是個四五十歲的老婦?
2.據《左傳》,齊薑是武公小妾,那太子申生不太可能在武公時期出生,文公就應該更小了。
3.文公外公狐突活到前637年才去世,舅舅狐偃和晉文公同年去世,難道兩人都活到八九十歲?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狐偃七八十歲還跟著晉文公流亡,可能嗎?
4.文公去世後幾年,晉襄公就去世,即位的晉靈公是一個小孩,說明晉文公去世時年齡也不大。
5.如果晉文公流亡到齊國都六十歲了,齊薑還勸晉文公要記得大業,不要享樂,這合理嗎?
6.晉文公出奔列國時叫季隗等他二十五年,要是這時候已經55歲,再叫人家等二十五年也太離譜了吧。
7.《國語》早於《史記》,越早越靠譜。
8.晉獻公名字詭諸來自晉武公攻伐的夷詭諸,晉武公在位三十九年,滿打滿算晉獻公即位時三十九歲。
更有可能晉獻公即位的時候還不到三十歲。說晉文公這時已經成年,可能嘛?
反方辯友:晉文公出逃時四十三歲。
直接依據:《史記》:重耳遂奔狄,是時重耳年四十三。
1.伯姬是太子申生姊但不是晉文公姊,伯不一定指長女,可能指代秦伯。
戰國時期伯才通用嫡長的意思,而且更多稱嫡長子。春秋時期長女更多稱孟。反正伯字在春秋的使用還比較混亂。
因此晉文公年齡完全可以大於申生和伯姬。
2.齊薑是霸主齊桓公女,嫁給曲沃武公當小妾有多大可能性?
《史記》壓根沒說齊薑是武公小妾,因此申生被立為太子是因為他是嫡子,而不是因為他是長子。
3.曲沃一脈都是老壽星,狐氏也出幾個老壽星不是沒有可能。
而且狐突可能是晉文公舅舅,狐偃是晉文公表兄弟,《國語》注未必正確。
4.不可用晉襄公、晉靈公年齡推斷晉文公年齡。不然也可以用晉武公、晉獻公年齡推斷晉文公年齡。
5.如果晉文公六歲就出鎮地方。一堆小孩,留在首都裏能給驪姬造成多大威脅,需要反應那麽激烈嗎?
如果十七歲就出逃列國,早早就被邊緣化,哪會有那麽多的支持者。
6.大史公肯定看過《左傳》。《史記》裏的年十七,有賢士五人,和《左傳》裏的生十七年,有士五人非常像。
估計太史公是認為有問題才把晉文公的年齡寫的特別清楚,寫明晉獻公即位時,文公已經二十一歲,不可輕易否定。
7.《國語》未必是左丘明寫的,可能是後人作佗,未必早於《史記》。
《國語》的晉公子生十七年而亡。可能是對《左傳》的生十七年,有士五人的錯誤傳抄。
實際上《左傳》並沒有說晉文公什麽時候出奔的。
8.晉文公是長子,古人生子早,晉獻公即位年齡最大可以拉到三十九歲,依然有足夠的空間可以解釋。
總的來說:持十七歲觀點的認為穆姬太子申生>晉文公>晉惠公,都在晉獻公即位後出生;
持四十三歲觀點的認為晉文公>晉惠公>穆姬太子申生,都在晉獻公為太子時就已經出生。
再反駁一下晉襄公及晉卿士為了擊秦謀殺晉文公的說法。
1.晉文公都被殺了,懷嬴卻屁事沒有。
崤之戰後,懷嬴鬧了幾下,晉襄公就把秦將放回去了。說明晉文公這種對秦溫和派與對秦強硬派的分歧並沒有大到需要弑父弑君的地步。
2.先軫凶了晉襄公幾句,就覺得自己失禮,隨後戰死於狄。這樣的人會弑君,會支持弑君的晉襄公?其他文公重臣也沒有理由跟著晉襄公搞事的動機,至少傳世文獻中找不到。
3.春秋之際謀殺君主司空見慣,沒什麽好避諱的。而且沒有一次謀殺這麽兒戲:在不知道人有沒有死透的情況下,就把人放棺材裏的。
如果牛叫真的是晉文公出聲,那大概率是大家都以為文公已經去世了,結果文公居然還沒死透,這時隻能把既定事實做牢。
我個人還是傾向於這是附會之說。
下章補上晉襄公、楚成王、秦穆公的品級細則。
霸主:晉
次強:楚、秦、齊、宋
喜歡如果君主去世後加入聊天群請大家收藏:()如果君主去世後加入聊天群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