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4章 繼續參觀
字數:3696 加入書籤
第二天,晨露未曦,葉明已在府衙門口等候。
今日他特意換了一身嶄新的靛青官服,腰間玉帶上掛著顧慎所贈的玉佩,整個人精神奕奕。
"大人,王爺王妃已經起身了。"趙德匆匆來報,"世子爺說一刻鍾後就出發。"
葉明點點頭,再次檢查今日的行程安排。昨日帶顧長青看了互市和義塾,今日則要重點展示商業改革和民生改善的成果。
不多時,顧慎陪著父母走出府門。顧長青今日換了一身藏藍色常服,少了些威嚴,多了幾分儒雅;王妃方然則穿著淡紫色襦裙,發髻簡單挽起,顯得格外年輕。
"顧叔、方姨昨夜休息得可好?"葉明上前行禮。
顧長青微微頷首:"甚好。"目光卻已投向街道兩旁早起的商販,顯然對今日行程充滿期待。
方然則笑道:"葉明,你安排的住處舒適得很,那床鵝絨被怕是京城都少見。"
"是白鹿部牧民特製的,"葉明解釋,"用雪雁絨毛填充,輕軟保暖。如今已成安陽特產,遠銷江南。"
一行人沿著城東大街緩步而行。與昨日不同,今日葉明特意避開了主幹道,轉而穿行於尋常巷陌。
"這裏是安陽老城區,"葉明指著一排修繕一新的店鋪,"去年我推行"市容整飭令",由府衙出資一半,商戶自籌一半,統一翻新門麵。"
顧長青仔細打量著這些店鋪——青磚灰瓦,朱漆門窗,既整齊美觀,又各具特色。最難得的是,連小巷地麵都鋪上了青石板,幹淨整潔。
"耗資不小吧?"王爺問道。
"總計兩千三百兩。"葉明坦然道,"但商戶納稅積極性提高了,不到一年就收回了成本。"
正說著,一陣誘人的香氣飄來。街角處,一家掛著"張記糕團"招牌的小店前排起了長隊。
"這是......"方然好奇地問。
"安陽新創的"桂花糯米團"。"葉明笑著解釋,"張老漢原本隻是個走街串巷的賣糕人,後來在互市學會了白鹿部的奶酥製法,又結合江南糯米工藝,創出了這道點心。"
他上前買了幾個剛出鍋的糯米團,分給眾人品嚐。外皮軟糯,內餡是桂花蜜和奶酥的混合,香甜不膩。
顧長青細細品味,難得地點頭讚許:"確有獨到之處。"
"如今張記糕團每天能賣五百個,"葉明不無自豪地說,"還請了三個夥計,其中一個還是白鹿部的小夥子。"
轉過街角,眼前豁然開朗——一片開闊的廣場上,整齊排列著上百個攤位,卻絲毫不顯雜亂。
"這是"便民市集"。"葉明介紹,"專為小商小販設立。每日隻需交兩文錢攤位費,就能在此經營。"
顧慎補充道:"父王,這可是葉兄的得意之作。既解決了流動商販占道問題,又方便了百姓購物。"
方然走到一個賣繡品的攤位前,拿起一方繡著桂花圖案的手帕:"這針腳真細致。"
"夫人好眼力。"攤主是個十五六歲的姑娘,紅著臉道,"這是民女跟女紅學堂學的"桂繡",一方能賣二十文呢!"
"你每日能賺多少?"顧長青突然開口。
姑娘老實回答:"好的時候能有百來文,差時也有五六十文。比從前在家紡線強多了。"
王爺若有所思。葉明看在眼裏,繼續引路:"前麵是安陽新建的"商幫會館"。"
會館是一座三進大院,門前車馬絡繹不絕。葉明解釋道:"各地商幫在此設立辦事處,既方便交易,也便於管理。會館還設有糾紛調解處,由府衙和商幫共同主持,公平高效。"
正說著,幾個身著異域服飾的商人從會館走出,見到葉明連忙行禮。顧長青注意到,其中一人竟是碧眼虯髯的西域胡商。
"連西域商隊都來了?"
葉明點頭:"自從互市開通,西域、北漠、南詔的商隊都慕名而來。上月還有一隊大食商人,帶來了珍貴的琉璃器皿。"
離開商業區,葉明帶眾人轉向城西。這裏的建築明顯簡陋些,但街道同樣整潔,家家戶戶門前都種著花草。
"這裏是原來的流民區。"葉明指著一排排整齊的屋舍,"下官命人統一規劃,每戶分得三間瓦房,半畝菜地。青壯年安排到互市或工坊做工,老弱婦孺則學習編織、製醬等手藝。"
顧長青注意到,不少人家門前都曬著各種醬菜、幹果,還有幾家正在編織竹器。
"他們做的醬菜和竹器,"葉明解釋,"由府衙統一收購,銷往各地。去年光是這一項,就為流民創收兩千多兩。"
在一戶人家門前,王妃停下腳步。院中,一個老婦人正教幾個孩童認字,用的正是葉明編寫的《安陽千字文》。
"府衙在每個街區都設了"識字班"。"葉明低聲道,"不求科舉入仕,隻求能讀書算賬,不做睜眼瞎。"
顧長青目光微動,但什麽也沒說。
午時,葉明安排眾人在城西一家新開的酒樓用膳。這酒樓不大,但窗明幾淨,菜品也別具風味。
"這"荷葉粉蒸肉","葉明介紹道,"是店家從江南商人那裏學來的,又加入了安陽特產的香菇,別處吃不到。"
用膳過半,一個身著官服的中年男子匆匆進來,在葉明耳邊低語幾句。
"顧叔恕罪。"葉明起身告罪,"城南新修的水渠出了點小問題,我得需親自去看看。"
顧長青放下筷子:"一起去。"
一行人來到城南,隻見一條新挖的水渠邊圍滿了百姓。見葉明到來,眾人紛紛讓開一條路。
"怎麽回事?"葉明詢問負責的工頭。
"回大人,按圖紙該挖六尺深,但挖到五尺就碰到岩層了。"工頭滿頭大汗,"若是繞道,得多花三百兩銀子......"
葉明仔細查看了岩層走向,突然問道:"這岩石質地如何?"
"堅硬得很,是上好的建築石料。"
"那就地取材!"葉明當即決定,"把岩石開采出來,賣給互市的石匠。既解決了水渠問題,還能賺一筆。"
工頭眼前一亮:"大人英明!"
顧長青在一旁看得真切,眼中閃過一絲讚賞。
喜歡打造最強邊關請大家收藏:()打造最強邊關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