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1章 北燕大敗
字數:3791 加入書籤
三日後,北燕大軍如約而至。與先鋒不同,這支隊伍軍容嚴整,旌旗蔽日。陣前幾十輛馬車拉著黑漆漆的鐵球,正是令人聞風喪膽的火雷。
\"葉明!\"北燕大汗金盔金甲,親自喊話,\"本王最後給你一次機會,開城投降,饒你不死!\"
城牆上,葉明一襲白衣,身邊隻站著程大人和幾個護衛,顯得格外單薄。
\"大汗遠道而來,葉某無以為敬。\"葉明聲音清朗,\"特備薄禮,還請笑納。\"
說罷一揮手,城門緩緩打開。令人意外的是,裏麵既無伏兵,也無防禦工事,隻有一車車金黃的稻穀,在陽光下閃閃發光。
北燕大汗狐疑不定。正當他猶豫是否進城時,一個斥候慌慌張張跑來:\"大汗!不好了!顧長青的邊軍切斷了我們的退路!\"
幾乎同時,安陽城頭突然豎起無數旌旗,原本空蕩蕩的城牆瞬間站滿弓箭手。更可怕的是,遠處的山林間塵煙四起,顯然有大軍正在逼近。
\"中計了!\"北燕大汗拔刀怒吼,\"撤退!\"
但為時已晚。顧長青的三萬邊軍從背後殺來,安陽城門也衝出阿古拉率領的黑狼部鐵騎。腹背受敵的北燕軍陣腳大亂,那些準備用來攻城的火雷,反而在混亂中炸傷了自己人。
當夕陽西沉時,這場大戰以安陽大捷告終。北燕大汗僅率千餘親衛突圍,其餘非死即降。
《安陽日誌》的最後一頁這樣寫道:
\"永嘉二十一年秋,北燕犯境,安陽軍民同心,終獲全勝。此戰之後,北境當享十年太平。然治國如守城,須臾不可懈怠......\"
城樓上,葉明望著打掃戰場的軍民,心中百感交集。
遠處,其其格正帶著學堂的孩子們救治傷員;鐵手先生在修補受損的水車;阿蘭泰祭司則為陣亡將士誦經超度。
這座邊城,已經真正成長為了北境永不陷落的鋼鐵要塞。
北燕大敗的消息像長了翅膀,不出半月就傳遍了整個大慶。朝廷連發三道嘉獎令,擢升葉明為北境巡撫,總領邊關軍政要務。
更令安陽百姓欣喜的是,皇帝欽定十月十五在安陽舉行\"金秋大典\",犒賞三軍。
秋分這日,葉明正在府衙審閱各地呈報的秋收數據,陳瑜滿臉喜色地跑來:\"大人!太子殿下到了,儀仗已過十裏亭!\"
葉明手中的筆微微一頓。自從年前離京,他與李君澤再未謀麵。如今故友重逢,卻已是君臣有別。
\"備馬,我親自去迎。\"
十裏亭外,旌旗招展。李君澤一身杏黃龍紋袍,比三年前更加沉穩威嚴。
見葉明率眾而來,太子竟先行下馬,驚得隨行官員紛紛跪倒。
\"葉卿!\"李君澤一把扶住要行禮的葉明,\"你我之間,不必如此。\"
近距離看,葉明發現太子眼下帶著淡淡的青黑,顯然監國並不輕鬆。
\"殿下,朱氏餘黨......\"
\"已肅清大半。\"李君澤低聲道,\"多虧你送來的密信,我們在東宮揪出了三個奸細。\"
正說著,隊伍後方突然傳來一陣騷動。隻見一隊黑狼部騎兵押著幾個囚犯走來,為首的竟是北燕大汗!
\"這......\"葉明震驚地看向太子。
李君澤微微一笑:\"顧王爺截斷了他們的退路,生擒敵酋。父皇說了,金秋大典上,要讓天下人都看看犯我邊疆的下場。\"
入城途中,太子詳細講述了朝中近況。原來朱氏覆滅後,其黨羽仍在暗中活動。這次北燕入侵,就是由朱煥的妻弟暗中牽線。
\"葉卿,安陽一戰,不僅保住了北境,更斷了這些蛀蟲的最後念想。\"李君澤意味深長地說,\"父皇有意讓你回京,你意下如何?\"
葉明望向街道兩旁歡呼的百姓,沉默片刻:\"殿下,臣更適合在地方做事。\"
太子了然一笑,不再多言。
十月十五,金秋大典如期舉行。安陽城張燈結彩,比過年還熱鬧。校場上,三軍將士列隊受閱;街巷中,各族百姓載歌載舞。
典禮高潮,太子親自為有功之臣頒賞。當念到葉明名字時,全場響起雷鳴般的歡呼。
\"葉愛卿守土安民,功在社稷。\"太子的聲音傳遍全場,\"父皇特賜"國士無雙"金匾一塊,世襲北境巡撫!\"
這相當於將整個北境永久托付給葉明,殊榮前所未有。葉明叩首謝恩,卻提出一個意外請求:
\"臣懇請陛下準許安陽學堂升格為官學,招收各族子弟,傳授農工醫術。\"
太子欣然應允,還當場命名\"安陽書院\"。更令人驚喜的是,太子宣布將從書院選拔優秀學子入國子監深造——這意味著寒門子弟終於有了晉升之階!
大典結束後,太子又單獨召見了葉明。
\"愛卿可知,父皇為何將北境托付於你?\"
葉明恭敬道:\"臣愚鈍,請陛下明示。\"
\"北境安寧,則天下安。\"太子目光深遠,\"父皇要你做的,不僅是守邊,更要讓這裏成為天下典範。\"
說著,太子取出一卷絹帛:\"這是父皇根據你的建議親筆所書的《均田令》,明年開春在北境試行。若成效顯著,再推廣全國。\"
葉明展開一看,心中震撼。這道法令規定:官員士紳占地不得超過百畝,餘田分給無地百姓;商賈買田需經官府核準,以防兼並。
\"陛下聖明!\"葉明由衷讚歎。此令若行,可解千年土地兼並之弊!
\"別高興太早。\"太子苦笑,\"這道旨意,我在朝堂上提了三次,被閣老們駁了三次。他們說什麽"祖製不可改"......\"
葉明恍然大悟。皇帝是要以北境為試點,為改革撕開一道口子!
\"臣定不負所托。\"
冬雪初降時,朝廷使團啟程返京。葉明送至十裏長亭,望著遠去的儀仗,他忽然想起十年前初到安陽的情景。
那時的破敗邊城,如今已是北境明珠。
\"大人!\"其其格騎馬趕來,\"書院的第一批教材印好了!\"
少年興奮地展示著嶄新的書冊。封麵\"安陽農術\"四個大字下,還印著一行小字:\"各族共著,天下公學\"。
葉明欣慰地笑了。這大概就是最好的傳承——把知識播撒出去,讓智慧在更廣闊的土地上生根發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