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推進與阻礙

字數:4886   加入書籤

A+A-


    秦青川瞄了眼,詢問。
    “小廖,怎麽了?”
    廖宇新關好房門,大跨步上前。
    “秦科,鬆江府、百島市、鷺島、鮀城,都發來文件,表示,由於兩地價格差,當地已經滋生出物資外流。”
    秦青川抬頭,伸手一接,待仔細看完,點了根煙,沉思片刻,徐徐開口。
    “正常,並軌最終目的,就是放開對各企業管控,他們追求低價原料,高價售出,無可厚非。”
    說著,指尖拍打著桌麵。
    “這樣,聯係各地,暫時成立價格聯動機製,由專人每天對接,互通消息,協調動態模型,確保穩定。另外,推出異地采購補貼,跨區運費納入調節基金報銷範疇。”
    廖宇新根本沒聽懂,麵露不解。
    “秦科,我不明白。”
    秦青川往後一靠,笑問。
    “物資外流,你懂麽?”
    看見廖宇新點頭,繼續。
    “價格聯動機製,旨在形成跨區域循環。
    比如,鬆江府滌綸外流鵬城,那麽,兩地相關企業,就要納入動態模型,調整計劃內外份額,從而穩定基準價。
    這一步,能理解麽?”
    廖宇新琢磨片刻,試探性總結。
    “您的意思是,滌綸流入鵬城,鬆江府相關企業,要剔除這部分產量,而鵬城則納入統計,重新構建動態模型,調整份額,穩定各地物價?”
    秦青川彈了下煙灰,點頭。
    “不錯,就是這個意思,行業多,產品雜,大家辛苦點,忙不過來,各地臨時增加人手。”
    廖宇新又問。
    “那異地采購補貼呢?”
    秦青川嘴角微揚,笑罵一聲。
    “你啊,分析事情,不能局限目光。鵬城物價低,各地都來采購,會導致本地存量少,價格上漲,其他各地產品也會滯銷,予以運費補貼,就是要平衡各地原料,乃至成品價格……”
    廖宇新沒有急於回應,而是皺著眉,心裏默默梳理。
    秦青川也不急,培養接手人很重要。
    事事親為,想想諸葛丞相吧。
    更何況,總有放手之時,不能平穩過渡,就會被綁在原地。
    足足十幾分鍾,廖宇新結束長思,再次追問。
    “秦科,這樣一來,總不能一直扶著吧,您不是說,要逐步放開對企業管控麽?”
    聞聽此言,秦青川大感欣慰。
    “這樣才對,記住,以後做事,定要通盤考慮。”
    說完,笑著剖析。
    “剛才是我沒說太細,補貼是應急,更是鞭策。
    繼續說滌綸。
    鵬城企業,從本地采購九塊,從其他地方采購,拿到補貼,實際到手,控製在九塊一,九塊二,市麵上原料減少,促使外采。
    至於其他地方,從鵬城采購,不用管,而銷售到鵬城,則予以補貼,以達到同比略高。
    物資徹底流通,而各地價格波動,也在可接受範圍,隨後,逐步減少補貼,直至放手,市場會自動調節,最終達到產銷平衡。
    ……”
    秦青川講得很細,幾乎是掰碎了,嚼爛了,往嘴裏遞。
    “秦科,明白了。”
    廖宇新眉頭舒展,又放下一份文件。
    “您看看,咱們大力鼓勵企業增產,以防物價上漲,可有些人,屍位素餐,一點不作為。”
    “遇事不要慌。”
    秦青川安撫一句,笑嗬嗬拿起,待看完,不禁搖頭。
    “本不想越級管理,看來不行啊。
    推行‘雙規績效’,完成計劃內產量,發放基本工資,超產部分,按市場利潤,予以一線工人1提成。”
    廖宇新聽後,眉頭皺得很緊。
    “這……不行吧,肯定有人說路線不對。”
    秦青川渾不在意,擺了擺手。
    “改開本就是汲取他家所長,何來路線不對一說?”
    悠悠反問,旋即露出冷笑。
    “另外,起草文案,全麵放開民營企業準入,降低銀行貸款難度,為防止民企以次充好,推出抽查製度,允許差異定價,但需明示質量差……既然國企不想要市場,那就換人來。”
    廖宇新張口欲言,秦青川抬手虛攔。
    “關於意識形態,不用多說,我有後手,照做就是。
    幾份相關措施,全都要階段性減少,直至取締,盡快整理成文件,隨後拿過來,待我複查確認無誤,還要向陳市長匯報。”
    ……
    階梯放量,提前增產,見火澆水,推動並軌。
    秦青川整套組合拳,既能避免休克療法動蕩,又用生產力提升,自然消化價格差,最終實現“無痛並軌”。
    正如廖宇新所想,戰場不在鵬城,而在意識形態。
    6月20號。
    一陣疾風襲來。
    諸如《百姓日報》、《紅旗》、《經濟日報》,數家知名報紙,刊登某教授文章。
    文內直指鵬城試點,著重提及全麵放開民企,背離路線,失去原則,是開曆史倒車,甚至直言,要警惕市場萬能論……
    洋洋灑灑上千字,言辭狠辣,火藥味十足。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緊接著,各大院校,無數教授,不甘寂寞,也發表各自意見。
    一場文字交鋒,愈演愈烈。
    每日看報,秦青川早已養成習慣,尤其是值此關鍵時刻,然而,麵對質問,認真拜讀,卻沒有回應。
    6月24號。
    天空湛藍,海風徐徐。
    史通一行人,姍姍而來。
    一見麵,秦青川悠悠長歎。
    “哎呦,通叔,您再不來,我就要自殺謝罪嘍。”
    說完,看向肖可溫。
    “可溫,你也來了啊。”
    史通和秦青川二人,在京台相處一年多,早已熟絡,爽朗大笑。
    “哈哈哈,三兒,你小子可是掀起好大風波啊。”
    肖可溫直接抬手,輕捶一下秦青川胸膛。
    “可不是麽,三兒,夠厲害,鬧得動靜不小。”
    秦青川連連擺手,自嘲一聲。
    “您二位別打趣,報紙上,可把我罵做‘掘墓者’,您說說,這麽大帽子,我咋能戴得住?最近,愁得是吃不下筷子,咽不下碗。”
    史通一怔,旋即又笑幾聲。
    “還有心思開玩笑,看來局勢在你的預期內。”
    說完,抬手示意,介紹。
    “三兒,這位是陶忠同誌,上級要求實事求是,特意陪同前來指導工作。”
    秦青川瞬間秒懂,原來是監軍啊,當即頷首問好。
    “您好,陶主任,麻煩您了。”
    陶忠年約四十,個子不高,麵相冷峻,看模樣就不好說話,微微點頭,回應十分簡潔。
    “秦同誌,客氣。”
    喜歡改開,摸著答案過河請大家收藏:()改開,摸著答案過河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