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雲燕三)

字數:3931   加入書籤

A+A-


    先生被貶的原因,說來其實有跡可循。
    那時仁宗皇帝健在,有一日特意召先生入宮:“張卿啊,你瞧萬疆那孩子如何?”
    “陛下問的是哪一方麵?”
    仁宗問先生:“那張卿覺得,他哪些方麵好啊?”
    “樂,書,畫,詩,詞,思王殿下可堪一流。”
    仁宗聽後,問先生:“那,若讓他主政……”
    “陛下,萬萬不可。”先生聞言大驚,拜地不起:“思王輕挑,不可以君天下呀。”
    仁宗愣了片刻:“朕當年也不會,人總是要慢慢學的,隻是朕身子不利索,時常感覺困乏,興許哪天就……”
    “陛下不召見其他同僚,卻獨獨問臣,難道不是陛下早有定奪!”先生抬頭:“既如此,陛下為何又要問臣呢?”
    當時仁宗在位已十有八載,雖膝下有不少子嗣,卻多坎坷,不是早夭便是早逝。
    “朕……”仁宗有些低落:“朕膝下雖有不少子嗣,卻多是無福,不是早夭,便是早逝,如今留下的,就他們幾個了,朕覺的,萬疆甚好。”
    “陛下三思。”見仁宗不語,先生又言:“望陛下莫因兒女情長,耽誤大事。”
    “罷了。”
    仁宗話是這麽說,也在朝堂上與許多大臣論過幾次,可還是猶豫不決,次年突然病逝,在位十九年。
    皇太後本就重病,曾與仁宗開玩笑說應當會走在他前頭,卻未料會聽到如此噩耗,當即暈厥過去,最後是被太醫紮醒,才勉強被人左右攙扶著上朝主持大局。
    “國家不幸,大行皇帝崩逝,常言道,國不可一日無君。”皇太後問眾人:“天下事須早定,諸臣可有言?”
    先生當即便說: “依臣所見,當立嶽王萬廣。”
    “張相公所言有理。”
    皇太後道:“嶽王非長,吳王目有疾,次則思王。”
    “皇太後英明。”
    “皇太後……”
    先生話剛出口,便有同僚出口勸他:“子遠,你先前也未曾與我們商量啊,此事關係國本,應當順應天意,不可有私,且思王與嶽王差不多。”
    “對對對。”
    “是啊,是啊。”
    在一聲聲附和中,先生終歸是沒有忍住:“萬萬不可,思王輕佻,不可以君天下。”
    “張步,你好大的膽子!”
    “豈可如此胡言!”
    如此大逆不道之語,皇太後卻並未動怒,隻是對著一幫唯令是從的大臣們說:“張相公言過了,先帝嚐言,思王有福壽,且仁孝,不同諸王。”
    “臣附議,立思王為太子,即皇帝位。”
    “臣附議!”
    “臣附議!”
    在一聲聲附議裏,先生無話可說,思王即皇帝位,群臣上奏給大行皇帝上廟號仁宗。
    這世上有一種神奇的人,他們並不想聽別人說什麽,隻想聽別人說什麽,或者說,他們其實不會聽別人說什麽。
    他們狂傲,又裝的很謙卑,愛問旁人的意見。
    若是遇上了好的,他們會覺得自己所想勝之。
    若是遇上了不好的,他們便會覺得,還是自己更加聰明絕頂。
    他們總會詢問別人的意見,然而他們什麽都想好了,別人的話其實根本就不重要。
    這樣的人,在民間叫做誰誰誰的長輩,在朝堂之上,便是手握重拳的衣冠禽獸們。
    也是因為這句話,先生從權高位重的張相公。
    被貶出了奉天……
    能做到宰相的人,那就不能是個蠢的,但先生當日所言,著實是為人臣之大忌。
    大景少有誅殺官員之事,是以朝廷也算寬容,隻是被針對的人老是被調來調去,指不定哪日就死在任上。
    即便上天保佑沒死在任上,但有犯事者,十有八九會被流放到深山老溝去挖東西。
    也因此事,張家一日日衰敗,張家那些為官為吏的人,輕則被貶,重則流放。
    張先生的兒子對他頗有微詞,張師兄問先生:“祖父,您為何一定要那麽說呢?你說了,不也沒什麽用嗎?”
    先生隻是說:“炎兒啊,我當時表了態,就算不說那話,張家也已經免不了了,隻是我總想著,食君之祿,忠君之事,既然有些話想說,那就該說,說了心裏起碼踏實。”
    張師兄當時沒說話,如今朝中局勢已然變天。
    皇太後在世時,皇上還算中規中矩,可皇太後去世後,皇上就像換了個人似的。
    大景原本沒有外戚掌權的先例,但在泰元年間,上官家越發如日中天。
    雖先上官家前也不差,可說到底是沒什麽實權,如今卻能隻手遮天,又找了一幫“能賢”良辰,已不可同日而語。
    先生曾經與上官家偶有不合,如今怕不隻是上頭的意思,更有人順水推舟也難說。
    張家一連幾年越來越差,早早就賣了宅子,賤賣奴仆。
    先生人好,之前幫他脫奴籍時還順帶拖了爹娘的奴籍,如今張家落到如此,先生他們有意讓爹娘與他離開。
    最先知道的是爹娘,他還未知道時,他們教他:“人要有良心,要不然會遭雷劈。”
    他聽的雲裏霧裏,被叫到房中,先生對他說過:“翼越,待在我這兒想來是沒有前途的,要不你去別處吧。”
    他恍然大悟,爹為什麽會莫名其妙來那麽一句。
    如此大恩,他不願做那背信棄義之人:“先生,我的名是你重新起的,我的字也是您起的,我學的東西,有很多也都是您教的,你讓我去哪兒啊?”
    先生說:“如今日子不比往昔,你可想好了。”
    他拱手:“早就想好了,就算念書不能考科舉,不也還可以幹別的嘛,就像書裏說的,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裏路,我們總會有辦法的,先生。”
    先生滿臉欣慰,看著窗外的天色道了句:“這天下蠻大的,卻也小小的,你們說,是咱們住在天地間,還是天地將我們困住了呢?”
    “先生?”
    先生的話他聽明白了,卻也沒能明白:“您在說什麽?”
    先生沒有回答。
    喜歡那年那景那些人請大家收藏:()那年那景那些人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