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6章 技術困局與破繭時刻
字數:2632 加入書籤
1983年的隆冬,上海的天空飄著細雪,陳氏實業的車間裏卻是一派熱火朝天的景象。然而,這份忙碌的背後卻隱藏著巨大的危機——新引進的自動化縫紉機組裝設備頻頻出現故障,原本計劃提升三倍產能的生產線,如今隻能維持正常產量的六成。
陳宇站在轟鳴的機器旁,眉頭擰成了一個"川"字。技術員老周拿著檢測報告快步走來,鏡片上蒙著一層白霧:"陳總,問題出在核心傳動裝置上。這套設備是上海機床廠首次研發的新型號,許多技術細節還不夠成熟。"
"能不能聯係廠家派人來修?"陳宇的聲音裏帶著一絲焦慮。
老周苦笑著搖頭:"機床廠那邊也在調試改進,暫時抽不出人手。而且就算他們來了,按照現在的技術方案,故障還是會反複出現。"
消息傳開,公司上下人心惶惶。財務報表顯示,為了維持生產線運轉,每天的維修成本高達數千元。更糟糕的是,競爭對手永昌貿易趁機散布謠言,稱"陳氏實業的新設備就是個擺設",導致原本有意合作的幾家外地供銷社紛紛推遲訂單。
深夜,陳宇獨自坐在辦公室裏,煙灰缸裏堆滿了煙頭。台燈昏黃的光暈下,攤開的技術圖紙上密密麻麻標注著各種修改方案。突然,他的目光落在一張泛黃的報紙剪報上——那是去年《科技日報》刊登的一篇文章,介紹清華大學機械工程係在自動化設備領域的研究成果。
"或許,我該去一趟北京。"陳宇猛地站起身,抓起電話聯係訂票。窗外的雪越下越大,仿佛預示著這場技術突圍戰的艱難。
三天後,陳宇出現在清華大學的校園裏。寒風中,他裹緊軍大衣,在機械工程係的辦公樓前徘徊許久。好不容易見到係主任劉教授,對方卻一口回絕:"我們的研究成果主要用於學術,暫時沒有產業化的打算。"
"劉教授,您看這是我們公司的設備運行數據。"陳宇從公文包裏掏出厚厚的資料,"現在這套設備的故障率高達30,根本無法滿足生產需求。如果能將您的技術應用到實際生產中,不僅能解決我們的困境,還能推動科研成果轉化。"
劉教授扶了扶眼鏡,目光在數據上停留片刻:"年輕人,你的想法倒是新穎。不過,科研和生產是兩碼事,中間的轉化過程需要大量的資金和時間。"
"資金我們出,時間我們等!"陳宇的聲音鏗鏘有力,"隻要能解決技術難題,一切都值得。"
經過整整一周的軟磨硬泡,劉教授終於鬆口,同意帶領一個五人科研小組前往上海實地考察。當他們走進陳氏實業的車間時,被眼前的場景震驚了——工人們正在用最原始的手工方式彌補設備缺陷,整個車間彌漫著一股悲壯的氣息。
"看到了嗎?這就是我們麵臨的困境。"陳宇指著頻繁停機的生產線,"但我相信,隻要科研和實業結合,沒有攻克不了的難關。"
接下來的一個月,車間變成了實驗室。白天,科研人員和技術員蹲在機器旁反複測試;夜晚,會議室的燈光常常亮到淩晨。陳宇親自參與討論,雖然專業知識有限,但憑借敏銳的商業直覺,總能提出一些關鍵建議。
然而,就在研究即將取得突破時,新的危機降臨了。永昌貿易得知消息後,暗中聯係了科研小組的一名成員,許以重金讓他泄露技術資料。當陳宇發現實驗數據被篡改時,整個人如墜冰窖。
"陳總,對不起......"那名成員跪在地上痛哭流涕,"他們說如果我不配合,就把我女兒從農村轉到城裏上學的事搞黃。"
陳宇閉上眼,深吸一口氣:"先起來吧。我不怪你,但這件事必須解決。"他立即報警,同時召集核心團隊開會:"從現在起,所有研究資料一式三份,分別由我、劉教授和老周保管。另外,車間實行24小時輪崗製,絕不能讓類似的事情再次發生。"
這場風波反而激發了團隊的鬥誌。在劉教授的帶領下,他們推翻了原有的設計方案,采用全新的液壓傳動係統。經過無數次的試驗和改進,終於在春節前夕傳來好消息——新設備的故障率降到了5以下,產能提升了整整四倍!
投產當天,陳宇特意邀請了工商局領導、合作商和媒體記者到場。當第一台由新設備組裝的縫紉機下線時,全場響起熱烈的掌聲。更令人驚喜的是,這套改良後的技術方案得到了國家科委的關注,被列為"產學研合作示範項目"。
消息傳到永昌貿易,張永昌氣得將茶杯摔得粉碎:"陳宇這小子,居然能把劣勢變成優勢!"但此時的他已經無力回天,陳氏實業憑借技術優勢,不僅奪回了失去的市場,還接到了來自山東、安徽等地的大額訂單。
春節前夕,陳宇帶著禮物來到那位犯錯員工的家中。看著員工女兒開心地抱著新書包,他感慨道:"人都會犯錯,重要的是能不能改過自新。這次設備改良,你也出了不少力。"員工感動得熱淚盈眶,當場表示願意用一輩子報答這份信任。
除夕夜,陳宇站在公司大樓的頂層,看著窗外綻放的煙花。這一年,他經曆了太多的挫折與危機,但每一次困境都成為了蛻變的契機。商海沉浮,唯有不斷創新、堅守誠信,才能在時代的浪潮中站穩腳跟。遠處,黃浦江的汽笛聲劃破夜空,仿佛在為這個屬於奮鬥者的時代奏響讚歌。
喜歡陳宇的1983重生之旅請大家收藏:()陳宇的1983重生之旅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