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3章 星辰征途

字數:2041   加入書籤

A+A-


    1993年深秋,西北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的寒風裹挾著砂礫,吹得人睜不開眼。陳宇裹緊軍大衣,站在觀測台前,仰頭望向夜空。遠處,"天樞一號"運載火箭矗立在發射架上,箭體上"天宇航天"四個鮮紅大字在探照燈下格外醒目——這是中國民營企業首次涉足航天領域的裏程碑。
    "陳總,所有係統檢測完畢,倒計時進入1小時。"技術負責人的聲音從對講機裏傳來,夾雜著電流雜音。陳宇深吸一口氣,按下通話鍵:"按計劃進行。"他身後的臨時指揮中心內,上百名工程師緊盯屏幕,數據如瀑布般在儀表盤上滾動。
    這場豪賭源於半年前的一次高層會議。當歐美企業在地球軌道部署衛星網絡,試圖壟斷太空資源時,陳宇在白板上畫下一個巨大的圓環:"陸地、海洋、網絡,他們已經劃下勢力範圍。但太空,還有我們的機會。"他提出"星穹計劃",要在近地軌道構建覆蓋全球的通信衛星群,徹底打破西方在航天領域的技術霸權。
    然而,質疑聲如潮水般湧來。"航天是燒錢的無底洞民營企業根本玩不轉高精尖技術"......但陳宇不為所動,他聯合國內航天院所,整合"啟明"量子計算機的算力資源,日夜攻關衛星核心技術。當得知歐美對航天級芯片實施禁運時,他帶領團隊從零開始研發,在無數次失敗後,終於造出性能媲美國外產品的"天問"係列芯片。
    "5、4、3、2、1,點火!"隨著轟鳴聲響徹雲霄,"天樞一號"拖著烈焰直衝天際。陳宇緊握雙拳,看著火箭尾焰劃破夜幕,直到它消失在雲層深處。三小時後,指揮中心爆發出歡呼聲——衛星成功入軌,信號傳輸穩定。這一刻,中國民營企業正式叩開了太空競賽的大門。
    但挑戰才剛剛開始。歐美航天巨頭迅速組成聯盟,在國際航天組織提出新的太空管理條例,試圖限製中國衛星的軌道高度和頻段使用。同時,他們加大衛星發射密度,妄圖用"人海戰術"搶占優質軌道資源。更棘手的是,太空垃圾問題日益嚴重,如何在複雜的太空環境中確保衛星安全運行,成了亟待解決的難題。
    陳宇再次展現出驚人的魄力。他宣布成立"太空清道夫"項目,研發能夠自主捕獲和清理太空垃圾的智能機器人。在實驗室裏,工程師們借鑒"太極智能"的算法,賦予機器人自主決策能力。當第一台清道夫衛星成功捕獲並銷毀廢棄火箭殘骸時,國際社會一片震驚。
    "太空不該是弱肉強食的戰場,而應是人類共同的未來。"陳宇在聯合國太空大會上發言,身後大屏幕播放著清道夫衛星工作的畫麵,"我們願意分享技術,與各國共建清潔、安全的太空環境。"這一倡議得到了眾多發展中國家的支持,歐美聯盟的封鎖開始出現裂痕。
    在商業航天領域,天宇航天推出"太空即服務"模式。小型企業隻需支付低廉費用,就能租用衛星帶寬、使用太空數據。這一創舉讓原本被西方壟斷的航天產業變得普惠,非洲、南美國家紛紛與天宇航天簽訂合作協議。
    然而,真正的危機隱藏在更深之處。某夜,陳宇收到絕密情報:歐美正在秘密研發反衛星武器,試圖直接摧毀中國的衛星網絡。他立刻啟動"星盾計劃",為所有衛星加裝量子護盾和變軌係統。當模擬攻擊測試中,衛星成功規避"敵方"導彈時,陳宇卻沒有絲毫放鬆——這隻是被動防禦,要真正掌握主動權,必須更深入太空。
    1994年盛夏,"星穹計劃"第二階段啟動。天宇航天聯合國家航天局,開始籌備火星探測任務。在新聞發布會上,陳宇展示了火星探測器的設計模型:"我們的目標不僅是探索火星,更要建立地火通信鏈路,為人類星際移民打下基礎。"
    此言一出,全球嘩然。歐美媒體嘲諷這是"瘋狂的野心",但陳宇卻帶著團隊一頭紮進研發中。他們攻克了超長距離通信、核動力電池等關鍵技術,還培養出中國第一批民營航天宇航員。
    當火星探測器發射倒計時進入最後階段時,陳宇站在總控室,看著屏幕上跳動的各項參數。窗外,夕陽將戈壁染成金色,遠處的火箭整裝待發。他知道,這一步跨越的不僅是地火之間的距離,更是中國科技邁向星辰大海的重要裏程碑。在這條沒有盡頭的征途上,天宇航天,正帶著全人類的夢想,向著浩瀚宇宙不斷進發。
    喜歡陳宇的1983重生之旅請大家收藏:()陳宇的1983重生之旅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